红楼茶事之贾母为何不喝六安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其中以“小蚬春”最为出名。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众所周知,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在唐代以前贡茶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茶名。所以将六安茶列为历史名茶,可谓是实至名归。
  按理说这等上贡皇室的好茶,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家家户户争着买的抢手货。可偏偏荣华富贵的贾府里头,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买它的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事件回放一: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些。’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荼来。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文中出现了两款名茶,其一是产于安徽省六安县的六安茶。六安茶区自古就是贡茶产地,唐代出“小蚬春”,宋代出龙芽,明代出皖西六安,到了清代则是六安瓜片。问题是六安瓜片创制于清末,在六安茶系里属于后起之秀。而《红楼梦》在乾隆中叶以后,带脂砚斋评的八十回抄本日多,末叶时已经公开在庙市中抄买了。可见上文提到的六安茶,肯定不是现在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瓜片,而只能是六安茶系里的早期品种。
  其二是“老君眉”,也就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今天称为君山银针的。这货是黄茶中的珍品,全由精选芽头制成,茶身满布亳毛。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现金黄色,外层白亳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而得名。冲泡开了又形如长眉,所以也有称它作“老君眉”的。
  这两款都是历代沿用作为贡品的名茶,真要“PK”起来,论资历算是势均力敌。那为啥贾府老太太厚此薄彼,只爱老君眉没商量呢?莫非真像贾赦老爹中秋笑话里说的,老太太的心偏到胳肢窝底下去了不成?
  自然不是那么回事。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个“味”字上。品茗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比青山绿水那样的绿茶,瞧着是芽片嫩绿,色泽清亮,一眼看去犹如清风过耳,美得赏心悦目,可一入口酸苦得不行,而且毫无回甘余地,只配给商家拿去做养眼的招牌。六安茶也属于炒青绿茶类,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中写到: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菩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可见它的苦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后期出现的六安瓜片或许正是因此而改进了制作工艺,使得口感变为鲜醇回甘。
  相比之下,“老君眉”也就是君山银针,在茶汤味道上显然力压了对方不止一个头。它的原料幼嫩而做工精细,黄茶特有的焖黄工序令茶叶苦涩味儿减弱,香气更加清鲜,滋味更加甜醇。这样的口感,自然是比入口偏苦的六安茶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了。
  除了茶汤本身味道以外,不晓得大家有无留意到,妙玉尽管身为女道士,可她对老太太的口味嗜好是相当地了解。贾母只是略微坐坐,随机要求讨杯茶吃,她就能立刻捧上一钟“老君眉”来。看来面对贾府名义上的最高主宰者,即便是出家人也未能免俗,照样得事先摸清底细,才好把马屁拍得不着痕迹。那么,贾母的个人口味又是什么呢?
  事件回放二:
  “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宝姐姐揣度得一点不差。老年人本来就因为机体各脏器老化,容易导致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耗损虚少、牙齿动摇脱落、耳聋眼花健忘失眠,以及消化能力减弱等症状。何况贾母这般养尊处优的老人家,自然比不得刘姥姥那样的庄户人家日常操劳,到老来身子骨反而硬朗。从游园完了被风吹病,王太医建议调养以注重保暖和饮食清淡为主。看来,这位老太太显然消化系统有点问题,胃动力欠强劲。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茶的药性普遍微寒,偏于平、凉。细分下来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较大,加上咖啡碱和茶碱含量较多,容易刺激神经。而黄茶属于沤茶,在沤发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有助脾胃,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肥胖等均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所以从日常茶饮保健的角度来说,清热消暑可以选择绿茶,想促进消化还是选择黄茶、或不伤身体的普洱茶较好。
  古人对于茶类的分别是早有研究,像明代流行的点盏茶就灵活运用了六安茶的特性,并且加入多种辅佐食材调剂口感。《金瓶梅》第七十二回中,潘金莲招待西门庆的那盏茶,其中就有六安茶。
  “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子、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掇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昧香甜,满口欣喜。”
  这里所说的“六安雀舌”是香片的一种,过去天津人士最为欢迎。潘金莲点的这盏茶如果撇去了六安雀舌,就变成昔日华北流行的甜茶,又称为面茶,是冬日进补的妙品。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贾母之所以舍六安茶而取老君眉,并不仅只是基于口感方面的考虑,也是依据自身具体健康情况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事件回放三:
  “且说贾母两日高兴,略吃多了些,这晚有些不受用,第二天便觉着胸口饱闷……自此贾母两日不进饮食,胸口仍是结闷,觉得头晕目眩、咳嗽。不多一时,大夫来诊了脉,说是有年纪的人停了些饮食,感冒些风寒,略消导发散些就好了……哪知贾母这一病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效,以后又添腹泻。”
  ——第一百零九回“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中医理论向来是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分析论断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脾脏属土,贾母的肠胃消化能力素来乏弱,可见是命里缺土。土最怕木来克,肝脏就属木,木又能生火,因此请来瞧症的大夫有的就断她是“气恼所致”。贾母自己则判断为胸膈闷饱,后来又增添了腹泻症状,显然体内的整个消化系统已经紊乱到濒临罢工阶段了。到了临终时刻,贾母几乎已经无法起身,得靠喝了两口茶才觉得心里好些,有气力强撑着交待遗言。
  从推开了邢夫人进的一杯参汤,只索要茶水喝这点来看,贾母自己也晓得自身状况就出在了体内火气过旺上。虽然火能生土,可火多了土就燥。像贾母这种饿土型的命格,难怪平日里时常要以茶饮、奶类和冰糖燕窝粥作为滋补养生的食料方法。人参性偏热,适宜给气虚、阳虚体质的人服用。书中贾母直到最后关头也没有进用参汤,显然和拒绝饮用六安茶一样,是根据身体情况作出的相应选择。
  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纵使是乐于合众的君子,也无法否认每个人独特的差异性。在西方也有句类似谚语:“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个人的良药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也同样是在阐述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对应到饮茶方面,重点不在于六安茶或老君眉究竟哪样才更好更上品,而在于什么样的人适合饮用什么样的茶。药茶败火、红茶暖胃、乌龙茶瘦身、花草茶清肺……用得好都能对人体大有裨益。
  可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跟风乱饮一气,难免就会生出百病。有人喝茶喝出了胃病、贫血,还有人因此罹患肾结石。这些都不依循茶理,违背了茶道的本意。
  啜饮一盏清茗,不仅是品茶香,也不仅是评水味,更重要的是对于自身抱持的那一份审视、观照和了解。和自己最“麻吉”的茶,才是你的贴心良药。
其他文献
“人间总是有情人,天上人间庆团圆。”2014年中秋节,厦门市最热闹的不是鼓浪屿,而是会展中心。9月8日~11日,受世界资本瞩目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隆重举办。  作为投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茶业展(简称“九八茶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号馆同期举行。此次荼展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贵州省农委、信阳市政府以及三明
期刊
相知  我们相遇了,没有那么多的刻意……  初见她一身的沧桑,却没有朱颜辞镜的小窘,也没有逝雪残浅的幽怨。寂寥的身影,像这一世红尘的过客,低调得没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缘。  知君来世的一方红笺,空白处敞开的一抹暗香,仙侠般隔空合目的三百年修行,凭得风来雨去,湿了鸟翅、折了花枝。  她在等,耐心地等,不温不火地等待着她生命的窗口——她的爱人。  她槟榔的香气,如不理喧闹的微笑:她醇浓的茶汤,厚实,无需声
期刊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
期刊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
期刊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各省,干旱少雨的北方鲜有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北方植茶的文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经过了几十年各地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有北方植茶成功的报道。尤以山东日照等地为最,并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首先试种,打破了“茶不过黄河、
期刊
喝茶,有人喝出茶禅一味,也有人喝出仙风道骨,还有人喝出仁义礼智,不论喝出什么来,其中不乏一些故弄玄虚之言行,其行被称之为“作秀”,其人被称为“伪茶人”。  在“作秀”者的世界里,举手投足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外表很重要!  既为“风景”的焦点,“作秀”者的外表怎容忽视?一袭棉麻居士服,穿着圆口布鞋,手上、胸前挂一串菩提、核桃、檀香佛珠,独具古雅幽韵。更有甚者,像拍古装戏似的,穿上唐装宋
期刊
从中国到英国、肯尼亚  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中喝茶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但他们并不像在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那样发展出一套茶道,而是衍生出了茶的社交与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因此,出现了“高茶”(High Tea)的说法,它模棱两可的意思将在下文中具体阐释。在英国,虽然饮茶的术语、习俗与礼节一直在不时地变化,但茶作为一项恒定不变的社会标识物却一直没有变,它被消费者视为一种饮料,同
期刊
喝茶解渴,品茶舒心。泡茶倒来倒去,倒中有道;喝茶拿起放下,其中有禅。  茶与心的交融是属于个人的。现在,茶艺传达给人太多的东西,例如儒、释、道、太极、武当、琴、香、剑等等。把原本茶的简俭变得复杂起来,奢华起来。许多茶的文字,似乎也越来越虚玄,例如研究陆羽其人,不惜以小说笔法脱离时代的进行臆测或加以神化。研究茶具,不惜在原本是实用功能的紫砂壶上加以种种文化象征的装饰而不堪重负。在培训茶艺员工作上,我
期刊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
期刊
茶界有许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误导故事,这些离奇而错误的思维经过无数人的传颂以及传媒的助长,让人们非常容易掉进茶道陷阱。要谈茶道、茶道精神或茶道内涵,应从茶本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来发掘及领悟,有了一流的信念才会生出一流的技术,有了一流的技术才会磨练出一流的内涵。  人们在进行茶道时不愿意谈技术这两个字,认为技术是低层面的劳作,茶道怎么可以动手动脚那么粗浅,茶道要一派高深莫测、出世的样子才算厉害,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