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人也爱“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喝茶时装腔作势、特立独行,将各种故弄玄虚的行为包装成为“文化”和“风雅”,却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古时,就有许多“茶人先辈”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为榜样。其实,细细究来,现如今咱们这些后辈们各种喝茶装蒜的本事,竟然大都是在拾古人牙慧。
  诸位如若不信,请看本刊下边所举事例,看看是否能与身边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茶人”朋友对上号?
  吐蕃论茶
  人物:常鲁公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到过一篇和茶叶有关的藏地故事:吐蕃王朝日渐强大后,曾侵入四邻各国,兵马到达中原王朝的边州,获得茶之类的物资,运回吐蕃本土。但是当时的吐蕃人还不知道此物的称谓,也不知其用途。
  有一次,唐朝一个叫常鲁公的大臣,出使吐蕃,烹茶于帐篷之中,吐蕃赞普甚觉奇怪,便问:“这是何物?”常鲁公故作深沉的答道:“此物乃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谁知赞普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我也有此物!”便命人拿出七、八种茶来,摆在常鲁公面前,——指出:“此乃寿州的,这是舒州的,靳门的……”
  也许常鲁公本是想在吐蕃人面前卖弄一番,谁知却被吐蕃赞普巧妙地反讽了。这究竟是谁打了谁的脸?
  雪水烹茶
  人物:陶谷
  故事的主人公陶谷,为人颇有文名,宋初曾任翰林承旨。此人在历史上风评不佳:为人自负、道貌岸然但行为不端。
  一天大雪,陶谷命姬妾辟寒取雪水烹茶。只是取雪水烹茶倒也没什么,据说用雪水煮的茶会更好喝。当然,也是那个时候的雪没有受到什么污染。然而此公取雪烹茶似乎卖弄的成分估计比较多。他问辟寒:“党家有此景否?”(这里说的党家,是指党进,宋初名将,时官任侍中,地位家财皆超于陶谷。而辟寒曾为党进姬妾,后入陶家。)辟寒答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当时的宋人,尤其是东京汴梁人,崇尚的是富贵奢华的生活。与党进的销金帐下浅斟低唱相比,陶谷自命不凡的卖弄自己取雪烹茶的“风雅”,就显得寒酸气十足。辟寒可谓是十分机巧的暗讽。
  “哭”茶
  人物:欧阳修
  欧阳修入朝二十余年,升任参知政事后,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而在为蔡襄所撰《龙茶录》写的《后序》中,他还特地将此次分得小龙团之事予以叙说。
  然而他却长久以来都没将这饼小龙团茶饮用,而是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最为好玩的是,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按照欧阳修所说,这饼小龙团竟是被他反复传玩到饼面上已被抚摸得显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试。
  大概是觉得欧阳修这样做有点虚假,并非是真正爱茶之人所为。宋人唐庚后来对欧阳修珍藏小龙团茶之举颇不以为然,在《斗茶记》批评说:“吾闻茶不问团筠,要之贵新……自嘉佑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梅花雪水
  人物:妙玉
  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可谓是喝茶时故弄玄虚的“集大成者”。
  先从妙玉敬茶说起。“只见妙玉亲自端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与贾母。”此间茶具之款式精致复杂不提,单是“成窑”二字已令人咋舌。“贾母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现代人都知道,这雨水先不论是否干净,单说放了一年,也不知这水里头滋生了多少微生物和细菌。拿来泡茶,说不定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合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这段文字里,妙玉将故弄玄虚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先是鄙视了下林黛玉竟是个连水都尝不出来的大俗人。再看看这个珍贵雪水吧,“五年”、“埋地下”,那水难道闻着都没味?而且今年夏天还开过啊?妙玉她居然还能喝了没事?不知道是我们现代人的体质太弱,还是妙玉的口味“太重”?而且最妙的是,妙玉最后那几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然而,就是这“如何吃得”的“隔年蠲的雨水”被妙玉刚刚恭敬地奉给了这个家族中地位最高的贾母喝了……
其他文献
相知  我们相遇了,没有那么多的刻意……  初见她一身的沧桑,却没有朱颜辞镜的小窘,也没有逝雪残浅的幽怨。寂寥的身影,像这一世红尘的过客,低调得没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缘。  知君来世的一方红笺,空白处敞开的一抹暗香,仙侠般隔空合目的三百年修行,凭得风来雨去,湿了鸟翅、折了花枝。  她在等,耐心地等,不温不火地等待着她生命的窗口——她的爱人。  她槟榔的香气,如不理喧闹的微笑:她醇浓的茶汤,厚实,无需声
期刊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
期刊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
期刊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各省,干旱少雨的北方鲜有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北方植茶的文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经过了几十年各地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有北方植茶成功的报道。尤以山东日照等地为最,并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首先试种,打破了“茶不过黄河、
期刊
喝茶,有人喝出茶禅一味,也有人喝出仙风道骨,还有人喝出仁义礼智,不论喝出什么来,其中不乏一些故弄玄虚之言行,其行被称之为“作秀”,其人被称为“伪茶人”。  在“作秀”者的世界里,举手投足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外表很重要!  既为“风景”的焦点,“作秀”者的外表怎容忽视?一袭棉麻居士服,穿着圆口布鞋,手上、胸前挂一串菩提、核桃、檀香佛珠,独具古雅幽韵。更有甚者,像拍古装戏似的,穿上唐装宋
期刊
从中国到英国、肯尼亚  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中喝茶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但他们并不像在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那样发展出一套茶道,而是衍生出了茶的社交与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因此,出现了“高茶”(High Tea)的说法,它模棱两可的意思将在下文中具体阐释。在英国,虽然饮茶的术语、习俗与礼节一直在不时地变化,但茶作为一项恒定不变的社会标识物却一直没有变,它被消费者视为一种饮料,同
期刊
喝茶解渴,品茶舒心。泡茶倒来倒去,倒中有道;喝茶拿起放下,其中有禅。  茶与心的交融是属于个人的。现在,茶艺传达给人太多的东西,例如儒、释、道、太极、武当、琴、香、剑等等。把原本茶的简俭变得复杂起来,奢华起来。许多茶的文字,似乎也越来越虚玄,例如研究陆羽其人,不惜以小说笔法脱离时代的进行臆测或加以神化。研究茶具,不惜在原本是实用功能的紫砂壶上加以种种文化象征的装饰而不堪重负。在培训茶艺员工作上,我
期刊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
期刊
茶界有许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误导故事,这些离奇而错误的思维经过无数人的传颂以及传媒的助长,让人们非常容易掉进茶道陷阱。要谈茶道、茶道精神或茶道内涵,应从茶本身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来发掘及领悟,有了一流的信念才会生出一流的技术,有了一流的技术才会磨练出一流的内涵。  人们在进行茶道时不愿意谈技术这两个字,认为技术是低层面的劳作,茶道怎么可以动手动脚那么粗浅,茶道要一派高深莫测、出世的样子才算厉害,忽视
期刊
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其中以“小蚬春”最为出名。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众所周知,我国名茶起源于贡茶,在唐代以前贡茶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茶名。所以将六安茶列为历史名茶,可谓是实至名归。  按理说这等上贡皇室的好茶,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家家户户争着买的抢手货。可偏偏荣华富贵的贾府里头,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买它的账。这又是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