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戏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谷米和井水喂养了我的身体,家乡戏喂养了我的灵魂。
  童年在贫瘠的乡村生活,耳边的风传送的是鸡啼狗犬、鸟鸣蛙鼓与虫唱蝉吟。这些天籁日久单调,渴求的耳朵总是在捕捉一丝陌生的悠扬。偶尔的,不知道从哪个村庄的广播喇叭里传来委婉的茂腔,婉转的唱腔飘曳在风里,隐隐约约,如仙乐一般。一帮剜菜、割草、放牛的孩子坐在田埂上,似懂非懂地聆听着。
  我的家乡在胶东半岛,胶州的肥沃土地上茂腔戏是土生土长的花,老百姓叫它肘鼓子戏。早期的艺人曾经肘上绑鼓,亦唱亦敲而得名。听肘鼓子戏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娱乐形式。
  我母亲是个戏迷,但是只能听,不能唱,这是姥爷给她立下的规矩。如果算起辈分,我姥爷大约是肘鼓子戏的最早传人之一。他最早唱小生,因扮相俊美,惹得粉丝众多,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姑娘媳妇迷上,这很糟糕,姥爷只好改唱丑角老旦等。有一次,他演的《钥匙记》里的后娘太凶狠了,致使管饭那家的主人跟他翻脸,不让他进门吃饭。姥爷退到乐队里,拉胡琴,掌鼓板,在戏班里过着农闲的时光,追逐着他的文艺情怀。那是旧社会,艺人身份低贱,常常遭受凌辱,他跟戏班唱戏也就是混口饭吃,家人得不到接济。于是作为艺人的姥爷给自己的子女立下家规:只能听,不能唱!
  不识字的母亲肯定是有艺术天分的,她能背下一篇篇戏文,却不会唱,自小的禁忌使她丧失了对唱腔的语言功能。母亲是个铁杆戏迷,听到广播喇叭里播放茂腔戏就如丢了魂一般,放下手里的一切活,站着听到戏终了还意犹未尽,粥干了、菜糊了的事都有过。
  冬夜漫长,她常常讲戏班子里的故事。她说,旧时候戏班里的孩子可苦了,每天练功,练不好就挨老板的打,还常常饿肚子。老板娘为了叫他们背戏词,在他们睡觉的草铺底下泼上水,孩子们因潮湿长疥疮,疥疮痒得他们夜里睡不好,一边挠痒痒,一边背戏词。这样的故事听得我泪眼婆娑,我常常觉得那可怜的孩子就是我的姥爷。母亲最后说,现在当然好了,学戏是好营生。她说,咱们里岔河北村就出了一个大名人叫曾金凤,现在是金光剧团的台柱子,演什么是什么,唱得那叫好。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距离我们村八里路的小村子,也能出这么厉害的人物。
  小村偏僻,我对茂腔戏的印象多来自广播喇叭的播放和母亲对一些剧情的讲解。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茂腔戏大约是1983年的冬天。我们村请了一台大戏,正月里一气唱了五六天。村里老早在学校前面的操场上搭了大大的土台子,青年们到林子里伐来高大的树,栽在戏台角上,还在上面特意插上鲜绿的松柏枝子。第一场戏是戏班进村的当天晚上唱的,汽灯悬挂在高高的树桩间的横梁上,幕布一层绿的,一层粉红的,一层雪白的。锣鼓点点,胡琴声声,花枝招展的妇人、小姐和出出进进的丫环,走起台步如仙子驾云一般。她们衣着鲜亮,花团锦簇。她们头上的饰品珠光宝气,在灯火的映照下闪烁跳跃。尤其是那些唱段,如泣如诉,行云流水,一唱三叹,听得人们唏嘘不已。
  那几场正月的戏是整个村庄的狂欢。周围村庄的老百姓都来听戏,此间少不了亲朋好友,于是家家从戏台下往家认客。到家里喝盅酒,吃个热馍馍。戏黏合了亲戚间的情感。很多老人不愿意动地方,他们老早赶来,在老洋里(戏台下的中央位置)一坐就是一天,中午从大襟棉衣里拿出块干粮,就着一小瓶水,把干粮掰碎,一点点吃下去。村里的亲戚不忍,左一遍右一遍地叫,老人就是不舍得离开地方,怕一走下午就寻不到这么合适的地方听戏了。吃饭是小事,耽误了听戏可是大事。叫不去老人,本村的亲戚不过意,就做了饭,派孩子送到戏台下。
  那次村里演的戏有《双玉蝉》《风雪配》《墙头记》《王定宝借当》《罗衫记》等,一口气唱了好几天。戏班走了,村里却更热闹了。一开学,大家都在交流自己会唱些啥戏。我们小孩子才发现,平日闷声不语的爹娘,多少会唱些戏,于是学校里就开起了戏曲大联唱。莲花的娘教了她唱“俺家有件传家宝”,这是《罗衫记》中郑月素的悲情唱段。平时说话结巴的东初竟然学会唱“日落西山天黄昏,虎奔深山鸟归林”。后来课堂上只要东初回答问题不利索,我们就怂恿他唱,让他唱着回答问题。
  家乡戏在我们小孩子心里埋下了种子,放学之后我们常常到同学家里写作业,这时候大人不在家,我们就在炕上唱戏,把毛巾、围巾绑在两只胳膊上当水袖,把被单披在身上当戏衣,唱得很热闹,有时候唱到大人们下工回来,我们才仓皇卸妆。为了唱戏,我们还制作了一些头饰,偷一些家里的碎花布做头花,用铁丝穿上麦粒子当钗环,还有个专门记戏词的小本子。那时候,我就想,如果也把我送进戏班就好了。
  想唱戏的梦想一直不曾泯灭,但穷居僻野,与剧团的距离不是可以丈量的遥远,这个梦依旧只是梦而已。时光一闪,我这梦就到了中年。我还在好友间说,总有一天,我要上臺唱一次戏。朋友说,现在学,晚了点吧。其实,我为这个梦已经准备了许多年。
  机缘巧合,我最终还是从事了与艺术相关的职业,虽不是唱念做打地登台,但毕竟站在台上唱歌赏曲,算是没有辜负自己的文艺情怀。
  在追梦的路上,唱戏仍然是不可舍弃的一部分,听戏依旧是我的最爱,每次听到哪里有唱戏的,总是想方设法去听,甚至追着戏班子下乡。我发现,戏台对我仍旧有那么深的吸引力,只是像我这样喜欢戏的人越来越老龄化,戏台下往往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人,那些民间戏班的演员也是老年妇女居多,戏的排场也越来越简单,幕布不拉,布景简单,如今之戏,比之当年,缺了许多意味。
  生旦净丑,锣鼓笙箫,看过了旖旎的各地戏曲,也膜拜过京剧大师的表演,但对家乡戏的情怀无可替代。
  我对茂腔戏的音韵情感是根植在血液中的,所以我每次听戏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四大京”承载的是往日时光,“八大记”标记的是红尘纷纭,那些经典的唱腔和新时代的情节,一次次打动我、感染我。
  我之所以流泪,是声腔的独特婉转,是剧情的跌宕波澜,是演员的真情表演,更是我无法释怀的乡愁。
其他文献
“喂,你的里面是什么?”  “……”门没有回答我的话。我心想,真是个没有礼貌的家伙。  这是一扇看上去很旧的门。在南方四合院的走廊上,这扇门独自占据了一个不小的空间,把它身后的东西严严实实地隐藏了起来。虽然只是偶然路过,但这扇木门精致的花纹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细细观察起这扇门来。  门槛上有涂门面用的红漆往外流,里面可能是个调油漆作坊。身着浅色短装的少女将柔顺的长发梳成又黑又亮的麻花辫,垂落
期刊
我说我要留发留完岁月  要长发飘尽江南水岸  柳堤多娇,娇宠一身  一身憔悴,倦容如昨  而一匹发我怎舍得剪  为了消瘦  为了你最初恋的目光怜爱许多  倦容如昨,消瘦而今  毕竟断肠也不是一发之事了  那么谁先绝灭  谁先悼亡  我在山河將发铺河山  海浪的起伏是我发波的动荡生姿  雪花的飞舞是我发霜的不甘寂寞  或许我已老  或许我年轻  一路踏着我的发  每一步点尘不惊  走到天涯天涯都是我
期刊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面临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呼唤「少年中国」一样,呼唤公共生活的空间和社会人格的塑造。  回溯古时,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围绕祈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已成习俗,趋于定型。  除夕达旦守新岁 
期刊
我想,羊不知道一个人在山坡上等它们。  羊走路、吃草、爬山,都跟着长得好的草走。长得好的草,是给羊嘴铺的路。草长歪了,它们的路也歪了,只是它们在跟着长歪了的草走,很久才发现自己走歪了一条路。  草是掌握羊的路。有些草,就开始动歪脑筋,把自己长在悬崖峭壁上,给羊铺一条悬崖峭壁的路,让羊来走。草的命长,心眼多,喜欢把一些光明正大的事情,放在地下解决。地下能够解决的事情,很少让人和羊插得上手。人可以避开
期刊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别署樊南生,祖籍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乡。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家境困厄,但不废学业,他十六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
期刊
齐鲁,泰安。  我信步走出高铁站时,已是夜里十点。周遭公路交横,不可胜数的昏黄路灯向远方延伸着;不远处高楼林立,灯火通明;远方灰茫茫的夜空下,隐约浮现几座墨色山峰的影儿。一切皆寂然,仿佛沉睡了……  泰安,好一座安宁的小城!  翌日清晨,我们去酒店边的一家餐厅用餐,其间各式菜肴咸具齐鲁风味。我随性取些许面条、咸菜、馒头,还尝了一碗难得的玉米糊。那糊色泽清黄,稠而不腻,淡而不俗,馨盈青瓷,独显雅韵。
期刊
还记得吗?曾被我们唤作毛毛狗儿的植物有很多种玩法吗?还记得和小伙伴一起偷嚼灌浆的小麦与采洋槐花的日子吗?还有可以搞恶作剧的苍耳和呜呜吹响的柳笛……  如今我们越来越远离那些曾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小小植物,却不知道是成长还是无奈。其实我们的童心并未泯灭,只是被忙碌的生活裹得越来越厚。春天来了,当我们试着重新留意身边那片开满蒲公英的草地时,是否又唤起那些飘散着青草气息的回忆?有些东西注定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
期刊
1  蝉鸣如水响。  夏日正午的阳光透不过河岸边那排古树浓密的枝叶,但蝉声轻易就从那些密实的叶片间穿过,声声都落到树荫下。叫声一波一波,水浪一样地灌进耳朵,叫得人比晒在太阳底下还心躁。抬头,却寻不到蝉影,便感觉那片片翠叶都是伪装了的蝉。  索性懒得再去理那蝉,任它们声嘶力竭地叫。啜一口茶,再啜一口,闭了眼,靠在竹椅上养神。一阵凉风顺着河道漫上来,竟然感觉到浑身清爽。原本与蝉噪一样让人烦心的、喧哗的
期刊
在我们这里,迎春花开还算不上到了春天,只有海棠花开的时候,春天才是真的到了。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也就是说,木本海棠分为四种。这其中垂丝海棠的花型最美,花色最为艳丽。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往往喜欢把一些花木人格化,赋予它们一些人文内容。比如说梅花,赞其不畏严寒的品格; 说荷花,推崇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说牡丹,夸耀其国色
期刊
少年郎,帅学长  2006年,简宁不到十七岁,带着一身中考后的志得意满走进重点高中的校园。那天是开学的第一天,附中独有的红色校服裤子让在阳光下走来走去的学生显得特别耀眼,青春的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哎,你们看呀,那个学长好帅啊!”脆生生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引线似的,引得方圆两公里的女生都顺着声音抬头看。教学楼前摆着一排桌子,有几个老师和学生在给新生发放校园守则,其中有一个学长大概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