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归纳为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整理归纳能力,分析与运用能力等等。其中,阅读理解与整理归纳是基础,表达与运用是结果。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养成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智慧,从而为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高考加强对能力的综合性考查的情况下,在课堂上挖掘教学资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学科能力培养诸多方面,阅读理解是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向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方法。历史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2、针对教材做好导读。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富有弹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阅读量大大增加。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四个部分。要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把握要素,提取精华。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习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阅读有针对性,边阅读边思考,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评分标准:表达文字准确,条理要清楚。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愿意表达。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成讨论、辩论、或论文写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第二,教师要加强历史教材的结构教学,注意教材的层次分析,板书有条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我在讲《鸦片战争》一文时,根据内容板书:原因(国内、国外)、导火索、经过、结果。让学生根据板书概述这段历史。学生根据板书,叙述起来能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第三,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的做出评价。在评价中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第四,对历史事实地表述,必须做到语言准确,用词严谨。历史词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度”的把握。比如: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被称之为“革命统一战线”。抗战时期则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比如:“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上”这个词是这一历史事件“度”的把握。教师讲解教材时,对历史词汇“度”的把握,应做到严谨,让学生引起注意,避免科学性地表述错误。
   (三)整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说:“越学越乱,越学越糊涂”。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善于整理。面对纷繁的历史知识,把每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归纳为几个知识点;把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这样才能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学生按专题对教材进行分类整理。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也可按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的线索越多,学生对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知识运用上就能得心应手。
   (四)分析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历史命题中,材料题成了主打题型。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与运用的能力。为适应高考的要求和趋向,教师要针对教材,广泛的选取材料,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视频、图片、表格、拓展文字材料等。多种多样的材料加上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然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另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归纳,最后上升到运用。比如:针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经过分析都能得出结论。教师接着提问,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这样才能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分析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教师要下功夫钻研教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多做铺垫,持之以恒的去训练,定能培养出具备全方位能力的学生。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她凝聚到华夏民族的“基因”里,流注于每一个炎,子孙的血液中。其中,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可从大量的古代诗词中找到佐证。这当中禅学思想即对古代诗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多少年来,由于为传统观念所左右,我们中特别忌讳“禅”字,说到“禅”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其与“迷信”联系到一起。所以在语文教学上,总是有意绕开。2003年高考内容突然涉及这一领域,人们方骤然惊醒。王维的《过香积寺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句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即作家写文章一定要与时代配合,一定要有感而发。这句话固然强调了文章创作的务实原则,但从另一角度却告诉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时不妨从背景出发,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文,品味出作品的主旨和要义。古典诗歌大多词约意丰、含蓄深沉,鉴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背景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更好地品悟出作品的真美。    (一)联系与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培养学生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
摘 要:所谓自主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
摩擦力是高中学习阶段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但是学生在处理有关摩擦力的问题时屡屡出错。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块知识,以下特别对摩擦力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便帮助广大师生突破这个难点。   首先,学习摩擦力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1)物体间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有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或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   关于摩擦力的产生会有哪方面的考题呢?   例如:在绝缘粗糙的水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