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慎言观

来源 :今日湖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pi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不仅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其实对言语也非常的重视,特别是慎言。我们看《春秋》就可以发现,其用语极为简练,几乎每一字都暗藏褒贬,所以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而且我们通过孔子到鲁国太庙,每事都要询问,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在言谈举止业确实做到了谨言慎行。不光如此,教育他的弟子也要如此,培养出了如宰我、子贡等一批擅长言语的弟子。那孔子为什么要如此地强调慎言呢?这和孔子的认识有关系。
  一、慎言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认为,言语一但发出,所造成的影响将非常深远。《易经·系辞》记载,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弥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弥者乎?言出呼身,加乎民;行见乎弥,发乎远。”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将这种言语的影响理解为三个方面:首先在空间传播上非常广泛,卧室里发一言,就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在古代看来可能不好理解,但在今天的确如此,千里传音很容易地就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来实现。其次在时间上传播也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并且一旦说出话来将不可能再追回,所谓“覆水难收”。第三,我们的言语不光会影响到身边人的行为和态度,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和后代的行为态度。由此可见,孔子是通过分析言语传播的特性,进而推论言语所造成的结果,来证明言语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后世子孙的影响。
  其次,孔子还认为能否做到慎言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易经·系辞》记载,子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孔子在这里将言行提升到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道德人的主要指标,而且进一步认为言行是一个人受人敬佩或者被人鄙视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是获得别人的赞美还是被人羞辱不是别人的事,而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感的,别人只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孔子才一再主张“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论语·里仁》。而且孔子还将言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天地上,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可能与人的言行有某种关联。由此可见,慎言非常重要。
  二、慎言的原则
  孔子不但论述了慎言的重要性,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有些虽然不是很明确,用词也不尽相同,并且分布在《论语》的诸篇章中,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慎言。
  (一)讷于言
  这点孔子在《论语》中有过多次的论述。例如,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首先我们要明确”讷于言“是什么意思?“讷”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言难也。”在《古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语言迟钝,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那孔子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我们说话应该结结巴巴才对呢?口齿笨拙的人应该得到奖励呢?如果是这样,那就误解了孔子的真实意图。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很显然,这句话是在对言语和行为的对比中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行动的敏捷而言,言语应该谨慎。由此可见,“讷于言”的真实含义,只是提醒我们言语应该格外谨慎,考虑周全之后再说,如果会让别人觉得迟钝,那也无妨。那为什么是这样呢?下面孔子提出了理由。
  第一,《论语·颜渊》中记载,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也就是说,古人之所以不轻易许诺,不轻易表态,是怕自己一旦说出口后做不到,并且认为做不到是件非常可耻的事情,所以才不轻易说话。孔子通过反省古人的言行,提出这条理由是否有其合理性呢?我认为在今天依旧有着充分的事实支持。说到做不到,口无遮拦,信口开河这些现象,不光在古代尤其在当今社会更是非常地普遍,其原因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张嘴说话毕竟比付出行动更加容易;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实现承诺,还要考虑到可能来自外界未知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责任意识相比古人而言,可能有大幅度的下降,而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羞耻心的缺乏,因为觉得大家都这样,所以对说到做不到,并不以为羞耻。可见孔子对“耻恭之不逮”的认识是深刻而准确的。
  孔子不但从心理方面探究了言之不出的原因,而且也反面作出了一个大胆地推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随便地开口又不觉得惭愧,那么要指望他实现他得所说的话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轻易开口和缺乏羞耻感两个条件,那么可以预测这个人很可能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状况。这是因为一件事情能否按照预定目标实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并不单单如人所愿,而且缺乏羞耻感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压力感,所以才“为之也难。”对于这一点老子也有过相似的看法,他在《道德经》中说“夫轻诺者必寡信。”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预测到这种人往往缺乏诚信的美德,二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一是想提醒我们对于这种人我们格外要小心,对他们所说的话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重要的事情不可以随便委任,当他们做出背信弃义之事时,我们也不要太过于激动,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对自己所说出的话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因此需要对所说的话承担责任。
  第二,孔子还通过对听说关系的分析,提出慎言还可以避免出现过失。《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在这里孔子主张应该先听后说,多听少说,这也是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中心的心理现象而说。因为一般人都首先只关心自己,当自己心中有一些看法时,总是会急于发表,以获得某种成就感,这个时候而对于别人的见解看法,是根本听不进去的,而我们不能用心的听取对方的观点,那么对对方的观点就很难搞清楚,在后面的交流沟通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先听后,多听少说是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孔子还告诉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出现疑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尤其在我们听别人发表看法的时候,一旦听到一些让自己感到疑惑不解或者怀疑的地方时,要么我们会对对方整个的谈话过程都会保持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也听不进去有益的东西;而且从开始产生怀疑起,心中会一直思考所怀疑的问题,很可能会对后面所说的东西也充耳不闻。这些情况都是影响我们正常交流的障碍。孔子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要“阙疑”,就是把有疑惑的地方先放到一边,活搁置起来,事后在探讨。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也有利于我们从别人身上获得益处。总之这些都是为了做到慎言。
  (二)因人而言
  在孔子看来,要做到慎言,不光要少说后说,同时也要考虑到说话的对象,那面对不同的对象该如何做到慎言呢?这就要因人而言。
  因人而言,首先意味在说话前要先看对象是否值得一谈。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将谈话的对象,依照可与言不可与言的标准将人分为两类。问题是哪些人可以交谈?哪些人不可以交谈呢?我们通过在《论语》中寻找线索会发现,孔子对此答案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但是却依照道德修养水平对人做了分类,大体上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并对这两类人的人格的征做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学而》;“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很明显,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极力推崇,一个则是极力排斥,极力推崇的人更愿意与之言,反之则不与之言。由此可以推断,孔子说的“可与言”的人很可能是君子,“不可以言”的人可能就是小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个君子,则应该主动向他请教学习,也就是见贤思齐。反之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小人,则应该尽量避免与之交流,因为在孔子看来小人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心中只有一己之私利,没有正义感,傲慢,喜欢推卸责任等,和这样的人交往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也不会带来其他什么好处。所以在孔子看来真正会说话的智者应该是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其次,在确认对象适合谈话的前提下,孔子还提出要根据对象的资质来确定谈话的内容。《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种划分其实是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资质不同而划分的。对此老子也有过相似的划分,《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但是二者性质截然不同,老子描述的是在听到大道后不同资质人的不同反应。而孔子则是探讨的面对不同资质的教学对象如何教学的问题。当然孔子的这种划分的目的不是要歧视某些人,只是在告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替对象着想,要考虑到对象的文化水平、智力水平和理解程度。
  那么在考虑到对象的资质后,我们应该说什么呢?这就需要考察“语上”的含义。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语者,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人而无遢等之弊也。”也就是说,朱熹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资质不同而告诉他道理,这样别人就能很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学习也会循序渐进。朱熹对孔子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一点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证据,比如,如颜渊,司马牛,仲弓等很多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都是依据每个人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回答,还有问孝也是如此。
  (三)应机而言
  除过考虑谈话的对象之外,孔子认为要做到慎言还应该把握好谈话的时机。那何时说话才是恰当的呢?
  《论语·季氏》中记载,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在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说话才是适宜的,只是从反面告诉我们时候说是不恰当的。他将这些情况归纳为三类:第一类称为“躁”,就是还没有轮到你说,就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现象很普遍,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心直口快,想说就说。这并不是一种很合适的说话策略,因为它一方面很可能会打断别人的谈话,对别人不尊重,同时体现了自己内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第二类称为“隐”,就是本应该轮到你说了,可你却吞吞吐吐,故意遮掩,不愿意将事实真相说出来。这种行为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应该是光明磊落,不需要隐瞒什么的。第三类称为“瞽”,就是不看别人的颜色,不顾别人的感受,只顾着自己说。很多人可能会将“瞽”误解为这是见风使舵,巧言令色。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首先孔子对“乡愿”和“巧言令色”之人是极为反感的,所以不可能只为了讨好人,才看人颜色。根据孔子对谈话对象时机的认识,我们可以推测,他的真实意思应该是希望我们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及时了解到对方的心理感受和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更有效地交流沟通。
  (四)非礼勿言
  应机而言也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个限度就是礼。孔子对礼是高度重视的。首先在他看来,礼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例如,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也”(《季氏》)。其次礼对维持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很重要。例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那礼是什么?一般人以为孔子的礼就是《周礼》,不知变通的落实《周礼》,就是合礼。其实并非仅仅如此。孔子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可见孔子认为礼的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而非固步自封。其实在孔子眼中,礼的实质更加重要。《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可见礼是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情。另如《礼记·曲礼上》开篇便说:“礼者,毋不敬。”进一步揭示礼的实质就是恭敬心。(《八佾》)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所不能忍受季氏的就是因为他对天子没有恭敬心。由此可知,非礼无言的实际含义,除过要求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处处合礼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存恭敬心。一旦从内心深处生起了恭敬心,自然就会慎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慎言,但是却从不同角度对慎言做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虽然言论比较分散,但是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虽然有些缺少相应的论证,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确实有其合理性。遗憾的是,孔子只是从实用的谈话技巧层次上去论述慎言问题,并没有进一步提升到哲学的层次上,而且对慎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缺乏明确的阐述。所以,这些问题还有待现代的学者进一步发展完善。
  (刘永春单位:庐江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张苗苗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乡镇党委、政府是直接联系农民、服务农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作用重大,地位重要。以前,主要是采取收、管、治的办法,常常好
不知为什么,我对童年充满了怀念和眷恋。尤其是一想到小时候与外婆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我心中便满是幸福与美好。在我看来,幸福加美好再乘以回忆,便是温暖的童年。在我六七岁的
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WTO协定对我国具有法律效力,而其法律效力的实现要通过我国对WTO协定的适用来解决。综观我国加入WTO法律文件,可知我国对WTO协定的适用方式有两种:
年末是扒窃案件的高发期,尤其是市民出行和乘车期间,被扒案件层出不穷,大多是由于市民的防范意识不强,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如果市民能提高警觉性,很多扒手是不会轻易得
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前三位的汽车市场,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领头羊”地位已经获得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商用车市场,在经历了全面复苏的2006年和爆发增长的2007年的
摘 要:公务员一直以来是大家眼中的“铁饭碗”,但是近两年来不断有言论称新一轮的公务员“离职潮”已经来临。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所谓的“离职潮”出现,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实际上公务员“离职欲”并不等于“离职潮”,我们不能将思欲夸张成社会潮流。公务员的离职问题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寻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离职欲”;公务员“离职潮”;形成原因  一、引起新一
一切从简,让今年两会较之往年少了鲜艳的色彩。但透过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13年青岛的颜色却更鲜明。2013年1月7日至12日,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
期刊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作用,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习心向,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4)06——0086——02
扁平化管理企业走出大而不强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冶集团华冶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冶)于2005年实现了分立式改制。改制后,华冶积极推行两级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亲爱的:你好!第一次和你交流,恐怕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其实我就是你,那个在你内心深处真正的你自己。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和你一起走过了十三年的光阴。我知道,在这些岁月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