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蔡方言的介词“掌”及其语法化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peip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上蔡方言中的依凭介词“掌”是一个可以介引工具和材料的介词,介词“掌”的宾语经常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凭借的对象.依凭介词“掌”是由“握持”义动词“掌”语法化而来的.“握持”义动词“掌”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掌+-NP]十VP”连动结构,重新分析的结果改变了“[掌+NP] +VP”的结构关系,使得原本具有连动关系的结构变成了具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在语法格式的强大类推作用下,介词“掌”由最初介引工具扩展到可以介引材料的用法.“掌”由“握持”义动词到依凭介词构成了一个词汇连续统,因此有些句子中的“掌”究竟是动词还是介词是不易区分的.
其他文献
宋代是奏议文集编纂活动的繁荣时期,文集编纂背景复杂多样,编纂体例影响深远,是宋人立言立功主体意识高涨的反映.文集编纂承载着论文知人的垂范价值,并重在彰显上奏者的功业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朽意义.文集编纂源于宋代奏议文体观念的新发展,宋人视奏议文为用文章处理政事的一套立体化的言语行为,强调“扶皇纲而立人道”的经世价值,意识到君德对奏议实施的影响力,重视奏议实效.“知体得宜”是宋代奏议文体批评的首要原则,“理胜”“辞达”“气盈”是具体的衡文标准,“骄夸大言”“狠愎之言”和“文人谀语”被界定为“失体”之奏议文.
左克明编撰的《古乐府》是继《乐府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乐府诗歌集.学界通过分析其与《乐府诗集》的差异,以及左克明自序中“按名分类”之言,否定了《古乐府》的编撰与音乐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古乐府》遵循以音乐为本的选诗标准,以传承古乐府音乐为宗旨,对明人创作具有明确音乐属性的乐府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谶”“策”二字的混淆使用,始于司马迁《史记》.书中二字混淆使用的情况,仅有两处.这一现象,反映了“谶”与占验的密切关系;而进一步将“谶”置于战国中后期兴起的占验风潮中考察,可知二者的这种密切关联,其实是原生的关系,因为谶验之原即为占验.而司马迁将“秦策”混淆作“秦谶”,单纯强调“谶”的“验”意.这种处理,说明“谶”已初步呈现去占的趋势.这一去占化嬗变的趋势,在东汉愈演愈烈,张衡所批驳的“不占之书”即是这种趋势发展至极致的结果.
“来”是安徽蒙城方言中的一个高频后置功能词,它负载动词、概数词、方位词、语气助词多种功能.本文拟对方位词“来”和语气助词“来”作系统性描写,考察它们在蒙城方言里的多功能用法.“来”作为方位词经常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处所和时间,作为句末语气助词,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具有丰富的语气义;作为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和完成体标记,表达灵活的时体义;同时,在不同的句类中传达出确认、求证、感叹等情态义.
本文采用计量语言学方法获取词语、语义、篇章多向度48个不同语体特征,以广泛采用的六套教材的课文顺序作为可读性难度渐升标准,采用机器学习方面的支持向量机评估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的可读性指标,完成了在大量不同特征模型下的可读性评估精确度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的从广泛采用的教材提取可读性标准的方法解决了为支持向量机标注训练集的难题,即避免了人工标注课文可读性标准的繁重工作;另外本文通过比较在不同特征模型下的评估精确度,完成了特征选择,与前人的研究相比选择的最优特征模型在客观性和精准度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红楼梦》中的“儿”尾与“子”尾非常丰富,主要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及量词之后.这两种词尾不仅体现出该书具有较强的口语性,而且符合当时北京话的特点.此外,结合同一时期的日本汉语官话教材《伊苏普喻言》中所载的大量“儿”尾词和“子”尾词的情况,进一步佐证这符合当时北京话的特点.与此同时,本文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在此之前未出现的“儿”尾词和“子”尾词,从新词新意、“儿”尾未演变为儿化韵等方面进一步探讨《红楼梦》作品中的口语成分.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方言保护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我国的语言生态看,方言保护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而培养大学生方言保护意识,对于保证语言生态健康地向前发展,有效地传承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大学生方言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认识方言保护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二是采取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三是注意把握好尺度并做好因势利导工作.
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新女性”形象是复杂和多层次的,体现了沈西苓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他看来,真正的“新女性”具备三个特质,一是面对父权、夫权的压制,能勇敢地选择“出走”;一是出走之后,拥有都市摩登女郎的魅力风采,且能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最后,时刻不忘谋求经济独立,绝不依附于男性.沈西苓眼中的“新女性”,无须男性的拯救与救赎,却能与男子并肩而行、携手战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莫言的小说近作以乡村日常为书写对象,通过“小人物”“小故事”的叙事设置着意于生活细流的回归与乡村底部的纹理勘察,以回应乡土时空新的变式,形塑了乡村日常的真实质地,悬置了非此即彼、城乡拉锯、新旧差序等惯有的书写逻辑,实现了乡村世界人地、人事关系等的过滤与清洗,从而荡涤出正义与狡黠、顽劣与温情并置融汇的伦理镜像.同时,在“看”与“被看”的叙事推演与品质内省中,将老一代乡人身上昭示着的落后与勤劳、恣睢与固执、狐疑与决绝等文化因子与新的文化主体相互映照,形构出乡村世界常与变相互吸纳的文化视像与精神品质,从而重构了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重要转型期.以罗家伦为首的知识分子以出版评论为武器,对当时落伍于时代发展的商务印书馆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直接刺激、推动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体制的改革、出版结构的调整以及书刊内容的创新.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转向充分说明当时出版评论作为一种革新的外力与出版机构的深刻变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效应,它将出版业拽入新文化、新思想的时代洪流中,引发出版文化生态的震荡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