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样子”“仿照”说起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liang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级下册“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都是“照样子”“仿照”等类似的练习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照样子”和“仿照”,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特点的发现”走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紧一紧,无缝对接
  “照样子”“仿照”的“照”是依据的意思,它的前头是“样子”,它的后头是“运用”,教师要将这“两头”无缝对接。
  如,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第2题编排了三个带有“冒号”的例句,要求体会冒号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的运用练习,应该是 “给句子加标点”“写出标点的用法”或“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等,但本题却是“再从词语中选一个,仿照着写一写”。这样,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知识理解层面,而是灵活地运用在语言的表达之中。这道题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妙不可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
  正因如此,本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这样对接:(见表1)
  学生的仿写是否做到了无缝对接,教师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如,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第2题,是照样子改写两个比喻句,就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她轻快地跳着蝴蝶般的舞蹈。
  她像条小泥鳅,跳着轻快的舞蹈。
  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鹅蛋大的珠宝。
  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像一只发怒的狼。
  通过反馈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
  “照样子”改写,及时纠正,如,第3句虽然也用了比喻,但用在珠宝上,没有体现出对小偷憎恶、鄙视的情感。
  二、松一松,尊重感受
  前面提到的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编者都是在呈现例句后,提供了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迁移运用,可以说是“提供内容运用”的题型。另外一种类型:编者在例子后不提供内容,让学生链接生活直接运用。如第三单元是“现代诗”,“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就设计了现代诗的仿写。
  学习这两首短诗后,学生可以依据短诗的开头或将开头稍作改编进行仿写。
  这些事——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
文本解读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来“我”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儿歌分两个小节。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怕黑的天性使儿童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儿童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儿童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
教学目标:  1.创设“戏迷”的趣味情境,并通过学习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2.借助语言文字,结合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等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结合课前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用饼状统计图出示其中两题:你了解京剧吗?你对京剧的印象?学生分享答题体会及从图表中获得的信息。  2.交流后出示资料,说说京剧爱好者的不同称呼。  京剧爱好者分为不同层次:喜爱京剧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译宏富,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朱先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美学以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现代学科的形态向前发展。1983年,朱先生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作了这样的评价:“我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
不久前,我在山东威海参加了一场《小学生小散文100课》的小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不仅有小学生的经典美文朗诵展示、阅读体会交流,还有几位同学的仿写作文展示。其中有个女孩的作文模仿杨朔的《泰山画卷》,描绘出威海当地的山水美景,其构思独特,文辞清雅,语言极富诗意与灵性,再加上她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交流互动时,有个小男孩举手提问:“林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得跟她一样好?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
各【gè】甲 金 篆  会意字。从夂,从口。“夂”是“止”字的倒写,俗称折文头。甲骨文写如“”,是朝下的脚趾形;下部的“口”表示家门口(古人穴居,亦可视为洞口),会意为人回到居住之所,走进家门。本义是回到。“出”的甲骨文写如“”,上面的“”是朝上的脚趾形,隶变后写成“屮”(“止”的变形),下“凵”(kǎn)也是表示所居的家或洞穴,意为脚走出家门,“出”()与“各”()一出一进,表义相反。“各”现代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
李斌老师提出的“为思维而教”,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他的这一教育主张,与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直觉和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我为他超凡的实践勇气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项宏大的研究感到忧虑。好在他聚焦到“小学思维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样便有了开展规范性科学研究的可能。本文是我所了解到的李斌老师及其团队已有的实践,同时也对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阅读、做动作、拓展等方法,在语境中学习“酪、捡”等12个生字,理解“奶酪、小哥儿俩、拌嘴”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写“奶”等4个生字。  2. 能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聚焦故事起因和结果中的语言和动作感知狐狸的狡猾,初步感知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等形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受和积累描写二泉风光、乐曲旋律的词语,能从凝练的词语中触发想象、联想故事、体会情感,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  3.能从文本信息中获知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缘由,结合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一、音乐卡片串全文  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