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电击“学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人启事,招募500名参与记忆研究实验的测试者,每位参与者都可获得4.5美元的报酬。很多人看到之后纷纷报名前往。
  这项实验是关于惩罚与学习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人扮演学生,一人扮演老师。实验的操作也很简单,老师要大声读一组词,学生要快速记忆并进行复述。一旦学生出错,老师就要用电击对其进行惩罚,电压强度从15V到450V依次递增。而在实验中,谁当学生,谁当老师,则由抽签决定。
  确定所扮演的角色之后,研究人员会将两位参与者带进两个相邻的房间。学生独自一人在一个房间,被研究人员绑在椅子上,双手接上电击。而老师和研究人员则在另一个房间,老师坐在有30个电击按钮的控制器旁。一切准备就绪后,实验正式开始。
  按照规则,老师大声地念出纸上写着的词语,稍作片刻学生就得完整地复述出来。起初对方都能答对,但没一会儿就开始出错。第一次出错时,老师服从指令按下第一个15V的电击按钮,接受电击的学生好像并没有多大反应。随着学生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老师不得不服从命令每次按下比之前增加15V的电击强度。
  随着电击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电击反应也越来越强烈,从短暂的小抽搐逐渐变成了全身大抽搐,最后歇斯底里地喊着要退出实验。老师似乎也感受到学生的痛苦,开始频繁地转头看向研究人员,示意是否要终止实验。但研究人员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地下达指令:这是该项实验要求,电击并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
  老师于是面临两难的境地:是继续服从指令,无视学生的痛苦进行电击,还是反抗研究人员的命令,终止这场实验呢?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对无辜的人反复施加电击太不人道了,估计只有近乎病态的虐待狂才会按完所有按钮。
  殊不知,这场实验最后还是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人按完了最后一個按钮,而他们大多都是性情温和、奉公守法、家庭美满且没有不良嗜好的普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一结果感到不可思议。而那三分之二的人在按下最高电击按钮之后,也觉得自己就像个杀人凶手,抱着头既痛苦又无奈,无法接受自己刚刚所做的一切。但仅在下一分钟,研究人员宣布实验停止,明明早已休克的学生竟神采奕奕地走进了老师的房间。
  原来刚刚的一切反应都是在演戏,被测试的人也只有老师一个。而之前的抽签只是做做样子而已,那些撕心裂肺的尖叫也是之前录好的。这时,身为老师的参与者才意识到这根本就不是研究记忆的研究,而是在研究服从权威。
  尽管这一结果早在米尔格拉姆的意料之中,但他并没有料到服从比例竟然会有这么高。这也验证了他多年来的一个猜想——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正如那些惨无人道的纳粹一样。
  这份报告公开发表后,争议与批评之声如排山倒海之势袭来,许多人将它视为心理学上最重大、最骇人的骗局。迄今为止,仍然有心理学家在重复这一实验。他们绞尽脑汁地剖析被试者的心理及实验背后的意义,却怎么也不能给它下个定论。就像是一出荒诞的戏剧,永远有不同的解法。但不能否认的是,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也真切地说明了服从权威的可怕之处。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这样一首小诗:“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人,经历很多事,都希望自己再聪明一点,能多得的利绝不少拿,能走捷径的绝不走原路。结果,人们却发现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每天抱怨压力太大、生活太苦,亲友太恶、命运不公。  其实,太聪明的人终会被聪明所误,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懂得:笨,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交友笨一点,
1907年到1909年,國内革命高潮迭起,孙中山指挥的六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革命陷入低谷。当时还是革命青年的汪精卫给孙中山写信,表示愿意冒死一搏,行刺摄政王载沣。  载沣位高权重,每天出入都是警戒森严,根本无法接近。于是,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商议用烈性炸药突袭。他们专门找到铁匠铺子,定制了一个特大号铁桶,可装50公斤左右的炸药。做好准备后,他们开始踩点。  经过几天跟踪蹲守,他们发现载沣每天上朝必走
说到故宫,有个奇怪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为什么这么火?确切说是,它为什么着过这么多次火?据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的记载,故宫建成600年,着火百余起。这是什么概念?上下五千年加起来,皇宫着火次数不过200起,故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难道是因为紫禁城红得发紫?并不是,而是被那些年的防火设备给坑的!   比如故宫防火主力——吻兽。   那是故宫刚建成的第二年一个吃瓜的夏天,突然天空一道闪电
探春和黛玉都是有些刚性的。   黛玉初进贾府,就敢跟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放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宁可不要,也不戴人家“挑剩下的”宫花。她平日里的言语尖利就更不用说了。   探春更厉害,连小厮们都暗地里叫她“玫瑰花”,说她又香又扎手。抄检大观园时,谁都没敢说什么,探春“啪”一巴掌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原因是王善保家的不长眼,想在一群“检察官”面前露个俏,掀着探春的衣襟开了句玩笑:“连
1885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意大利野蛮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并于1889年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割让其北部领土,而意大利人仅需付出200万里拉的代价。1894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拒绝继续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愤怒的意大利人派出1.4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被手持落后步枪与长矛木棒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失利的意大利人被迫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率访华代表团到达北京,由徐志摩等人接待。泰戈尔原计划从北京到大连,然后从大连乘船东渡日本,但听到徐志摩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顿时生出浓厚的兴趣。  除了诗人身份,泰戈尔还是积极活跃的社会改革家,曾在印度进行乡村建设计划,主要内容是在乡村设立学校、医疗队等,加强畜牧业和手工业,并提倡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于是泰戈尔临时改变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來到山西太原。 
除了农家乐审美与大猪蹄子身份,网红乾隆的另一爱好也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在书画上疯狂发弹幕盖章。  但要说盖章,乾隆的功力再高,也比不过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就拿唐代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来说,曾有人统计过上面的钤印,大概一共有鉴藏印215方,另有半印4方。其中项元汴印章占98枚,北宋2方、南宋7方、米芾一人7方,而大家熟悉的网红乾隆有十几方。  是的,乾隆盖了十几方,而项元汴盖了98枚。  在赵孟
《三国演义》里,孔明临阵,常着便装,坐在车上,以羽毛扇指挥士兵,十分潇洒飘逸,让人不禁叹为观止。可惜,那是小说家言,不是历史。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位名将,他临阵对敌,让对手闻风丧胆,惶惶而逃。可是,此人并不顶盔惯甲,叱咤来去,而是衣着青衫,手拿竹如意,坐着轿子指挥战斗。这个人,就是南梁名将韦睿。  一  韦睿是地道的西安人。后来,他的祖父、父亲都跟着刘宋王朝的军队到了江南,他也就跟随家人到
1644年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临监国之位,可面对黄河以北清军、顺军两大巨头,他毫无与之对抗的信心,便将注意力放在南方这片“基本盘”上——尤其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  张献忠已占据四川,南明要想讨回巴蜀之地,第一选择就是打仗。可朱由崧打不起,他既要防清军南下,又要防淮上四大割据军镇,朝堂上也党争不断,哪有人手?于是他决定玩阴的——离间计。  当年八月,南明派出樊一蘅和王应熊,前者加封川陕总督,潜
“美人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明朝四大家”之一的唐伯虎于1515年前后所画《陶毂赠词图》的题材,也来自一则“美人计”。  画面中,衣冠端庄的后周大学士陶毂捻着胡须,倚坐在南唐驿馆庭园的坐榻上,神情专注地观赏着演奏,右手像是合着音乐的旋律在打拍子,身旁左侧置有一些笔墨纸砚,暗示他要写词;画面右边稍居中位置的歌女秦弱兰(也作“秦翦兰”“秦箬兰”)发髻高耸,一身绣袍罗巾,怀抱琵琶端坐在凳子上,面对陶毂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