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随身行 游戏伴成长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gean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呼啦圈是常见的幼儿娱乐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呼啦圈活动来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呼啦圈;幼儿;功能
  呼啦圈活动是幼儿娱乐活动中常见的一项内容,因其简单易操作、形式多样、娱乐性强而受到幼儿的喜爱。作为幼儿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呼啦圈活动体现了幼儿不同的性格,也因活动的影响促使幼儿形成一系列的性格与习惯。针对这一情况,将呼啦圈活动作为幼教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充分发挥呼啦圈活动对幼儿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专门课题。
  一 、培养幼儿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平等、守信”,注重对已有规则的遵循。4~5岁的年龄段,正是人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但概念模糊的阶段,通过引导幼儿对契约精神进行领会与遵循,养成良好的守信用、重规则的习惯,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首先从引导幼儿认识呼啦圈的形状、运动原理入手,给他们讲解“规矩”的重要性。
  首先引导幼儿认识呼啦圈,呼啦圈是圆的,能够围着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不断转动,接着引导他们制订与遵守活动规则,如比赛转圈数量,在未制订规则前,幼儿会分别选择腰转、手转、腿转甚至是混合转等不同形式,在最后排名时就会产生争论。因此,每次比赛前,在征得幼兒同意之后,教师对比赛时间、比赛形式、转圈姿势等做出详细规定,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排名。一旦发生违规情况,幼儿会因为不守规则、不讲信用而失去比赛资格。同时告诉他们,不仅要在教师的带领下遵循规则,即使幼儿分组活动,也要在平等的条件下制订共同认可的活动规则。只有这样,呼啦圈活动才会更富有趣味性。
  久而久之,每逢开展呼啦圈活动,幼儿养成了主动制订规则、人人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一旦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只要提示“呼啦圈规则”,他们就会制订规则并认真遵守,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契约精神。
  二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内心的需要和冲动的内部表现,是儿童的天性,正是在游戏中,最能表现儿童的创造性和自动性”。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幼教工作的又一工作重点,这是因为创新不仅能够对幼儿起启蒙作用,也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并学以致用,实现跨越式成长。中班幼儿基本上已经养成吃饭穿衣等基本的自理行为,但是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培养。通过呼啦圈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快速掌握其他能力。
  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能力来进行。中班幼儿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呼啦圈来进行活动,也乐于挑战不同的游戏方式。因此,创建呼啦圈游戏活动的氛围,引导幼儿自行设计呼啦圈游戏方式,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幼儿将呼啦圈当成车轮,有的将呼啦圈绑在一起钻筒子,也有的幼儿组合呼啦圈的活动方式,完成类似舞蹈的动作。幼儿好奇活泼的天性使得他们兴致盎然的同时又乐于相互传授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游戏方式。教师对幼儿“开发”出来的种种游戏方式进行指导,让这些游戏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兼具安全性,再进一步通过呼啦圈进行故事表演等,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因为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幼儿往往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创造”的积极性,使呼啦圈活动的创新功能得到了实现。
  三、培养幼儿的协作行为
  团队协作是幼儿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实现幼儿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也是幼教的主要内容。呼啦圈的活动形式兼具个体性与集体性,既能让幼儿体会到个体娱乐的乐趣,也能从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呼啦圈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协作行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全身参与的呼啦圈活动,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团队”,只有腰、手、腿等身体部位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呼啦圈游戏的正常进行,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小组团队的游戏方式实现。如让幼儿组队接力滚呼啦圈,彼此合作赢取小组胜利。比赛结合后让每个团队探讨成败原因,并针对原因给出解决对策。有幼儿会因为自己技巧不成熟导致失利,团队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纷纷给出建议,教同伴掌握正确的技巧。三是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将呼啦圈作为一项表演节目。如呼啦圈表演健康操,通过训练达到好的演出效果,赢得外界赞扬,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对于团队成功至关重要。
  总之,将呼啦圈游戏看作一项能够培养幼儿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活动,既能让教师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规划,还能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乐趣,为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呼啦圈教学的研究工作,争取实现更多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李红丽.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写作就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宋朝的周敦颐曾经说过“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孔子也曾经探讨过这一问题。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完备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
期刊
摘 要: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打造班级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班集体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合作,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与交往能力,同时,又能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对于班级文化的形成、班级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班主任应当巧妙地利用好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氛围与文化。  关键词:班级活动;特色文化;和谐发展  一、中澳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较为重要的阶段,必须要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实现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高中音乐教学本身具备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高中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取得其他教育
期刊
摘 要: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有效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众多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探索历史学科运用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文化;重庆地区;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就必须从区域实际状况出发,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历史教
期刊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要因为计算机课程不是中考的范畴而轻视,它和其他课程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做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等重要,而且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了如指掌呢?  笔者认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关键。中学各科教师评价学生的通常做法是,仅仅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参考答案,而学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答案的却很少关注,这导致学生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结果。成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学理念、教育观点、教学技巧等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正在不断深入到课堂当中,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力求通过特色教学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特色教学;初中英语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英语也势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特色
期刊
摘 要: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减轻课业负担。作业布置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作业布置的目的性出发,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找出一条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之路,分别从作业布置的內容以及布置技巧两方面入手,以期对教师和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目的;内容;技巧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学生期待我和我的课堂,让历史课像美术课、音乐课、微机课那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和青睐。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课堂,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一谈起历史,学生就头疼,时间太多又乱,事件人物容易混,时间顺序分不清,事件的意义不好记,等等。不喜欢甚至头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思想上就认为历史是副科,无关紧要,考试之前划划
期刊
广告文案课程是广告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广告文案能力是广告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之一。相对比广告专业其他课程,广告文案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视觉表述综合能力以及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与个性化情感表达,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但职业学校广告专业学生主要为艺术考生,基础美术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课程基础较弱,表现在专业能力方面就是创意有限。由于平时的专
期刊
第四单元“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是对整本教材的总结和升华。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小鹿的玫瑰花》节选自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关于这节课的解读、设计,但怎样让这一课贴近“春天”主题,怎样上出新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很难从已有资料里找到答案。  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之前,我首先以读者的视角阅读这篇文章。在阅读中,这篇文章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小鹿栽种玫瑰时的满心期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