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惑”对学生、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面对疑惑,学生不仅需要结果,更需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让解惑成为指点方向、引领思维、传授方法、启迪智慧的过程,成为催生教学精彩的过程。启发的方法固然很多,而“答非所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这里的“答非所问”指的是,学生提出困惑,教者“答非所问”,以促使学生进行快速思辨,通过自我探索,最终恍然大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答非所问”,能让释疑解难走向智慧。
一、答非所问:让学生柳暗花明
阅读《第一朵杏花》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竺可桢爷爷需要搞清楚第一朵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为什么自己置之脑后,却把任务交给一个孩子呢?”此时,教者漫不经心地说:“这就是大人的权力,这就是竺爷爷的威严。要不然,他怎么能有那么多工夫旅游,有那么多时间玩耍呢?”通过对课文的细读深究,学生“豁然开朗”。
生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见,竺可桢在繁忙的工作中,还留心杏花的开放,说明他的研究是“见缝插针”。而他恰巧又看到了杏树的主人领着孩子走过来,就询问起杏花开放的情况,并请小孩第二年留心第一朵花开花的时间,这可以说是顺水推舟。
生2:竺可桢爷爷工作繁忙,我觉得他从事的其他研究工作,比起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要重要得多。所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男孩。
生3: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竺可桢爷爷的时间极其宝贵,因此他请小男孩帮忙。小孩是他的邻居,与竺可桢爷爷肯定非常熟悉,很乐意为竺爷爷做事。
生4:如果把全部时间花在弄清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上,对竺可桢爷爷来说实在是时间的浪费,而且从与小男孩交谈的情景看,他和小男孩非常亲密,肯定知道小男孩做事很认真,因此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
教师的“答非所问”,为学生打开了思路。通过静思默想,学生明白了:竺可桢爷爷在紧张忙碌中见缝插针,请小男孩帮助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刻;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搞清楚后,他是喜不自禁,并郑重地做了记录。这样,学生对竺爷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就有了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二、答非所问:让学生心领神会
阅读《诚实和信任》后,学生提出疑问:“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教者“答非所问”:“你们看,今天同学们都像往常一样坐得端端正正,而戴艳同学却趴在桌上,身边还放着茶杯,真不知这是为什么。”学生先是莫名其妙,进而心领神会。
生1:因为情况不同,戴艳同学感冒了。我觉得不是文中的“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是西方国家有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依据。
生2:“我”驾驶的可能不是私家车,赔偿是要报销的,口说无凭,因此要向对方要单据。
生3:我想汽车肯定投了保险,虽问题不大,但保险公司要按发票赔付。因此,“我”才要对方把单据寄来。
生4:我觉得不是“我”不信任对方,从与对方的通话中,“我”感到了对方的通情达理。“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说,而是担心他不肯把真实的价钱告诉“我”,而随便说个比实际价钱低的数字,如果这样,“我”心里肯定不好受。因此,“我”要对方寄单据。(热烈的掌声)
师:这叫作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文化不同,方法各异。看来,理解语言时如果能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很多疑惑便可迎刃而解。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莫名其妙地关联到班级学生的不同状态上,学生稍一思考就心领神会。老师的“答非所问”,为他们提供了释疑的“钥匙”。
三、答非所问:给学生指点迷津
很多时候,学生产生疑问,还因为没有从整体上解读文本,感悟情感。简单地给予答案,学生易囫囵吞枣。此刻,不妨在思考途径上予以暗示,在理解方法上指点迷津。如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学生发问:“既然彭德怀爱他的士兵,为什么当别人不去枪杀大黑骡子时,他双手叉在腰间怒吼:‘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老师未予解释,只是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如果副官长再不开枪,后果就非常严重了,彭总的脾气谁不知道!他是说到做到的!你们说是不是?”学生先是一愣,既而明白:是彭总心中太难受了,一边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士,一边是与他形影不离的大黑骡子,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只能忍痛割爱,杀掉大黑骡子。然而,下这一决心对彭总来说实在太难了。面对自己心爱的坐骑,彭总实在于心不忍,可又无可奈何。因此,当时的情境对彭总来说可谓生离死别。尽快地执行命令,也许会让彭总心中少一些煎熬。
上述案例中,教者的话语并非学生需要的答案,但却又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引领。老师正是抓住学生理解的偏向,对文中情境做出假设,轻易否认了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理解,从而引导他们抓住问题关键,从彭总的怒吼中看他心中的焦急,从他的焦急中看他对大黑骡子、对战士们深深的情意。可见,抓住学生阅读理解的片面点,借助“答非所问”以旁敲侧击,可促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背景中,在开阔的阅读视野中,获得对语言文字准确、具体的理解,对情感真实、深切的感悟。
四、答非所问:让学生大胆表述
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提出疑问:“金字塔虽然反映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我觉得它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什么作者只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他们的命运悲惨呢?”教者一下发现了学生见解的价值,便故意说了这么一句:“在那遥远的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就想方设法创造世界文明,实在令人赞叹!”看起来,教者站在文本立场上,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暗示,很快学生就发表了精彩的发言。
生1:我从课文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古埃及人民的不幸。一座金字塔建了30年,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暴晒下劳动,他们受的苦肯定难以想象!
生2:读了课文,我仿佛看到,在烈日下,无数的奴隶光着膀子,抬着沉重的石块艰难地走着。他们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有病人。人们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谁也不敢休息。
师:他们不是在创造奇迹吗?
生3:什么奇迹!这么多人、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苦的活儿,只是为长老建造坟墓,实在不值得!
师:看来,金字塔值得赞叹的是人民的智慧,值得哀叹的呢?
生4:是人民的不幸!
生5:是人民命运的悲惨。
在感受智慧的同时,教者捕捉契机,以“答非所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挑战文本,从环境恶劣、工具简陋、时间漫长等方面,感受金字塔建筑的艰难,进而从建筑目的看它的价值,以感受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既是对文本高度的提升,也是深度的掘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答非所问:让学生柳暗花明
阅读《第一朵杏花》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竺可桢爷爷需要搞清楚第一朵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为什么自己置之脑后,却把任务交给一个孩子呢?”此时,教者漫不经心地说:“这就是大人的权力,这就是竺爷爷的威严。要不然,他怎么能有那么多工夫旅游,有那么多时间玩耍呢?”通过对课文的细读深究,学生“豁然开朗”。
生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见,竺可桢在繁忙的工作中,还留心杏花的开放,说明他的研究是“见缝插针”。而他恰巧又看到了杏树的主人领着孩子走过来,就询问起杏花开放的情况,并请小孩第二年留心第一朵花开花的时间,这可以说是顺水推舟。
生2:竺可桢爷爷工作繁忙,我觉得他从事的其他研究工作,比起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要重要得多。所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男孩。
生3: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竺可桢爷爷的时间极其宝贵,因此他请小男孩帮忙。小孩是他的邻居,与竺可桢爷爷肯定非常熟悉,很乐意为竺爷爷做事。
生4:如果把全部时间花在弄清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上,对竺可桢爷爷来说实在是时间的浪费,而且从与小男孩交谈的情景看,他和小男孩非常亲密,肯定知道小男孩做事很认真,因此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
教师的“答非所问”,为学生打开了思路。通过静思默想,学生明白了:竺可桢爷爷在紧张忙碌中见缝插针,请小男孩帮助弄清楚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刻;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确切时间搞清楚后,他是喜不自禁,并郑重地做了记录。这样,学生对竺爷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就有了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二、答非所问:让学生心领神会
阅读《诚实和信任》后,学生提出疑问:“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教者“答非所问”:“你们看,今天同学们都像往常一样坐得端端正正,而戴艳同学却趴在桌上,身边还放着茶杯,真不知这是为什么。”学生先是莫名其妙,进而心领神会。
生1:因为情况不同,戴艳同学感冒了。我觉得不是文中的“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是西方国家有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依据。
生2:“我”驾驶的可能不是私家车,赔偿是要报销的,口说无凭,因此要向对方要单据。
生3:我想汽车肯定投了保险,虽问题不大,但保险公司要按发票赔付。因此,“我”才要对方把单据寄来。
生4:我觉得不是“我”不信任对方,从与对方的通话中,“我”感到了对方的通情达理。“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说,而是担心他不肯把真实的价钱告诉“我”,而随便说个比实际价钱低的数字,如果这样,“我”心里肯定不好受。因此,“我”要对方寄单据。(热烈的掌声)
师:这叫作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文化不同,方法各异。看来,理解语言时如果能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很多疑惑便可迎刃而解。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莫名其妙地关联到班级学生的不同状态上,学生稍一思考就心领神会。老师的“答非所问”,为他们提供了释疑的“钥匙”。
三、答非所问:给学生指点迷津
很多时候,学生产生疑问,还因为没有从整体上解读文本,感悟情感。简单地给予答案,学生易囫囵吞枣。此刻,不妨在思考途径上予以暗示,在理解方法上指点迷津。如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学生发问:“既然彭德怀爱他的士兵,为什么当别人不去枪杀大黑骡子时,他双手叉在腰间怒吼:‘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老师未予解释,只是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如果副官长再不开枪,后果就非常严重了,彭总的脾气谁不知道!他是说到做到的!你们说是不是?”学生先是一愣,既而明白:是彭总心中太难受了,一边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士,一边是与他形影不离的大黑骡子,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只能忍痛割爱,杀掉大黑骡子。然而,下这一决心对彭总来说实在太难了。面对自己心爱的坐骑,彭总实在于心不忍,可又无可奈何。因此,当时的情境对彭总来说可谓生离死别。尽快地执行命令,也许会让彭总心中少一些煎熬。
上述案例中,教者的话语并非学生需要的答案,但却又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引领。老师正是抓住学生理解的偏向,对文中情境做出假设,轻易否认了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理解,从而引导他们抓住问题关键,从彭总的怒吼中看他心中的焦急,从他的焦急中看他对大黑骡子、对战士们深深的情意。可见,抓住学生阅读理解的片面点,借助“答非所问”以旁敲侧击,可促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背景中,在开阔的阅读视野中,获得对语言文字准确、具体的理解,对情感真实、深切的感悟。
四、答非所问:让学生大胆表述
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提出疑问:“金字塔虽然反映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我觉得它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什么作者只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他们的命运悲惨呢?”教者一下发现了学生见解的价值,便故意说了这么一句:“在那遥远的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就想方设法创造世界文明,实在令人赞叹!”看起来,教者站在文本立场上,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暗示,很快学生就发表了精彩的发言。
生1:我从课文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古埃及人民的不幸。一座金字塔建了30年,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暴晒下劳动,他们受的苦肯定难以想象!
生2:读了课文,我仿佛看到,在烈日下,无数的奴隶光着膀子,抬着沉重的石块艰难地走着。他们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有病人。人们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谁也不敢休息。
师:他们不是在创造奇迹吗?
生3:什么奇迹!这么多人、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苦的活儿,只是为长老建造坟墓,实在不值得!
师:看来,金字塔值得赞叹的是人民的智慧,值得哀叹的呢?
生4:是人民的不幸!
生5:是人民命运的悲惨。
在感受智慧的同时,教者捕捉契机,以“答非所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挑战文本,从环境恶劣、工具简陋、时间漫长等方面,感受金字塔建筑的艰难,进而从建筑目的看它的价值,以感受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这既是对文本高度的提升,也是深度的掘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