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德教学中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ern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家宝总理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新课程更加关注回归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教育在生活化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旅程,即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使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关键是要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为儿童播下道德的种子,静待儿童道德生命开花。
  一、把“爱父母”引入课堂,促进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爱父母是一切情感的基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用父母的情感去感化孩子,培植亲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珍惜真情、关心他人,施爱于社会,奉献于大众。初入学儿童情感的可塑性很强,让他们从小关注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培养他们爱父母的亲情意识,更有利于唤醒他们的道德意识,培植他们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像《品德与生活》第二册中《我的一家》、《我是家中小成员》、《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过家家》,这四个主题活动都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教学时应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太子”、“小公主”,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捧在手心宠着,稍有不顺心就任性、胡闹,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专横性格。加上现在社会上离婚率高,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更是非常敏感、极端。结合家庭生活,把“爱父母”引入课堂,培植孩子道德生命种子的萌发,已经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把“爱集体”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今年开学时,我并没有急于去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会,将《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课《我们的校园》提前教学,通过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带领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与设施,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去体验感悟校园的美丽,并让他们找一找与校园的整洁美丽不和谐的地方,使学生知道废纸、零食袋在校园中是不美观的,破坏设施、损坏花草树木是不道德的。校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我们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我将学生排好值日,每天我带领值日生一起清扫教室,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开展争做“班级小主人”、“我是环保小卫士”、“我弯腰,环境美”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和爱护学校环境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过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为他们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把“爱同学”教育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和谐的环境
  学会关心是德育的基本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爱的文化、爱的环境,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对创造和谐的教学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古人也曾说:“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因此,爱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初入学的孩子抓起。
  班上曾有个叫李嘉玲的女孩不幸得了脑瘤,手术后,因头发都被剃光了,心情很烦躁,又因爸爸妈妈都要上班,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很常时间都不配合吃药治疗,家长非常心疼也很着急。我得知后,结合《小手拉小手》这一课,在班级成立了“爱心互助组”,放学后轮流到她家陪伴她,给她讲故事、唱歌,和她一起做游戏。节假日,让学生通过“情感热线”把对她的祝福与关心写在卡片上由我交给她。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小,所以我让他们可以就写一句话,甚至可以画一画。在同学们一颗颗纯真的心的关爱下,李嘉玲的脸上又露出了可爱的笑容。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之间的关爱,才使得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有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四、把“守诚信”教育引入课堂,为道德生命的成长提供充分的养料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人无信不立”,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强调“诚信是金”。
  初入学的孩子年龄小,常常说过的话就忘记了,借的铅笔没还,书忘记了读,椅子忘记放到桌肚,纸忘记放进纸篓而扔在了地上……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年龄小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但如果教师不能好好引导,长大后就可能延伸成诚信的缺失。低年级学生对诚信这样的字眼还不太能够理解,它需要教师用实际的行动去诠释,帮助他们培育诚信的幼苗。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告诉我们,触及灵魂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说教。
  对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我在开学初就和学生约法三章,谁违反了谁就要被罚值日。没想到第一个被罚的是我自己,那天学校要求将甲流感防控宣传单贴在教室墙上,我一忙给忘了,班级被扣了5分。当着全班的面我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让学生说说该怎么罚我。孩子是善良的、宽容的,很多孩子说算了,老师也不是故意的。可我坚决惩罚自己扫了一个星期的教室。从那天开始,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会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了。在师生生命的互动中,为学生提供了道德成长的养料。
其他文献
学校作为一个由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等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狠抓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劳动育人和环境育人。国家明确指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本人想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一下浅说。  一、德育工作应在学校管理的首位  现代化学校管理向我们提出,要进行目标管理、科学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因而,德育到首位这一重要的管理任务就不能没有
期刊
说到作文教学,不得不提一提什么叫作文。“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写作能力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再纵观课标的各个年段的
期刊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的阅读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创造阅读机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
期刊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按部就班、就问题讲问题、赶教学进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宽松的创新思维空间,创新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要使创新教育得到落实,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教师可旁敲侧击,精讲点拨,激发学
期刊
摘 要:受当今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媒体影响,有些学生在情感方面过早成熟,他们或者会做出些怪异、反常的举动来向对方表达感情,或者会自我捆绑,挣扎于情感的漩涡而胡思乱想,学习不专心。我们就有加强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的必要,特别是做好青春期的女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 出现的现象 正确引导 摆脱困惑  不知不觉,和我们班的孩子相处已经快五个年头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觉得他们天真无邪、乐观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继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道德情感 课程改
期刊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略谈一
期刊
摘 要: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事教育二十多年来,我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保证、枢纽和推动的作用,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 素质教育 核心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受到情感与需要、生理与心理等状态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稳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教养,隔代托管普遍,有少数儿童没有明确的托管人,处于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使大多数留守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
期刊
摘 要: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就怎样挖掘课程资源,如何将课堂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品德课堂更具实效性等问题进行粗浅的交流。  关键词:生活 真实 活动 情感 超越 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