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从细中生,情从课中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文将就怎样挖掘课程资源,如何将课堂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品德课堂更具实效性等问题进行粗浅的交流。
  关键词:生活 真实 活动 情感 超越 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根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和学习,让我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品德新课程、可以怎样挖掘课程资源,为今后在品德教学方面指明了努力的目标。我对如何将课堂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就品德与社会课的品德与规则和集体主义两个教学策略的运用体会及对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品德课堂更具实效性粗浅地谈谈个人想法:
  一、生活是真实的资源,活动是情感的沃土
  品德课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是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在集体主义教学策略这一块更是尤其突出。这一组的课例《大家都是好朋友》让我印象深刻,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城区学校教学和乡村学校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现在方知我们要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将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新课标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真实性,让孩子们面对真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分享、体验和感悟。
  授课老师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课时,从创设情境感受集体引领孩子走进集体、认识集体,特别是教师选择的一些孩子身边的生活事件,能够切合孩子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诱发孩子的生活体验。从认识集体到热爱集体,情感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中的儿童”,更要走进“教室中的儿童”。
  二、课堂活动应该超越生活
  “品德课程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锻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这句话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听说了,但是在今天我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生成生活智慧、引导生活行为。如《平安走天下》中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规则,在品德与规则这一组类似课题就有近十节,看了老师们迥然不同的课程设计,让我豁然开朗。
  在这些各具特色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让学生看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交通事故的情境,组织了一些交通标志认多少和交通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学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中,体会真切、深刻,在此基础上谈规则、守规则有了真切的体验、感悟,教育即可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
  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课程和教材又要再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已经改变和提升了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如在我执教的案例《社会生活有规则》中,最后,老师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这样守规则的朋友正默默地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社会一员的你,该怎么做呢?请你为身边的一位朋友制作一份赞赏卡,学习他们守规则,或者制作一份规则提示卡,提醒自己和他人遵守规则。”有了前面的层层渲染、步步铺垫,孩子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因此提升生活实践有了依靠和支持,水到渠成。这一开放式的提问再一次使学生展开思维,展开投入情感的思维,并给予了适当的支持与帮助,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探究过程中建构自身的知识经验,形成了新认识和新体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实践。
  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了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的细节中萌芽,情感才会在课堂上洋溢,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张扬个性、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
  [2]《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3]《山东教育》。
其他文献
近年来,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广大家长和老师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观念,一改过去“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育方式。在许多家庭和幼儿园,“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赞美之词无时不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在这些赞美声中,孩子不再自卑,不再忧郁,他们自信、快乐、无拘无束,然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案例描述  案例1:“我不到你们这里上幼儿园了”  新学期班上来了名新生叫张伊林,小家伙聪明
期刊
学校作为一个由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等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狠抓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劳动育人和环境育人。国家明确指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本人想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一下浅说。  一、德育工作应在学校管理的首位  现代化学校管理向我们提出,要进行目标管理、科学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因而,德育到首位这一重要的管理任务就不能没有
期刊
说到作文教学,不得不提一提什么叫作文。“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写作能力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再纵观课标的各个年段的
期刊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的阅读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创造阅读机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
期刊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按部就班、就问题讲问题、赶教学进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宽松的创新思维空间,创新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要使创新教育得到落实,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教师可旁敲侧击,精讲点拨,激发学
期刊
摘 要:受当今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媒体影响,有些学生在情感方面过早成熟,他们或者会做出些怪异、反常的举动来向对方表达感情,或者会自我捆绑,挣扎于情感的漩涡而胡思乱想,学习不专心。我们就有加强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的必要,特别是做好青春期的女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 出现的现象 正确引导 摆脱困惑  不知不觉,和我们班的孩子相处已经快五个年头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觉得他们天真无邪、乐观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继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道德情感 课程改
期刊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略谈一
期刊
摘 要: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事教育二十多年来,我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保证、枢纽和推动的作用,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健康的心理 素质教育 核心  健康的心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受到情感与需要、生理与心理等状态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稳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或亲戚代为教养,隔代托管普遍,有少数儿童没有明确的托管人,处于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成长环境,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使大多数留守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