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选择16名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名,分组观察肌肉牵拉对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应用肌肉牵拉后,试验组闪光融合频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运动员训练后主观活动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训练后即行肌肉牵拉练习后试验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与睡前TQ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牵拉能运动员身体状况有良好的短期恢复效果,且这种改善还有延续效应,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员神经系统疲劳。
关键词 肌肉牵拉 古典摔跤 运动员
古典式摔跤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运动员身体直接接触,在徒手对抗中较量力量、速度、技术、意志的重竞技项目。由于训练量、强度和密度相当大,专项对抗实战、直接对抗性训练比重高,摔跤运动员在训练中常感到极度乏累,尤其是在抱提、夹颈背、滚桥动作等技术动作相关的专项力量训练中,膝、腰、肘部负荷量集中,更易导致各部位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1]。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竞技战术水平的进步和比赛成绩的提高,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运动生涯的终止。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帮助训练后摔跤运动员尽快恢复,对于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延长运动寿命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省古典摔跤队16名男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被试者均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入组时排除躯体各类急、慢性伤病。将16名运动员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研究时间择在冬训开始侧重身体素质训练的前四周。期间被试运动员统一按训练计划(含准备部分、训练部分和整理部分)进行训练,训练科目、时间及强度相同。训练计划如下:周一、三、五、六每天三堂训练课,周二、四每天两堂训练课,周日休息。每节训练课时间约两小时,其中周一、周三、周五下午进行大强度的专项力量训练。
试验组每次训练课后均针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提肌、背阔肌、大腿后肌群、大腿外侧肌群等部位进行静力性牵拉动作,每侧拉伸30s后换另一侧,重复3次后结束;对照组训练后自行休息放松,无肌肉牵拉练习。
(三)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CFF是判断训练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疲劳状态的常用指标,受试者对亮点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时即提示中枢神经疲劳程度提高。正式实验前全部被试对象均接受前测,以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研制的BD-Ⅱ-118型亮点闪烁仪确定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CFF)基值,其后每周四晚睡前测试一次,技术指标为:红色光点、全黑背景、3:1亮点闪烁亮黑比、1/8亮点光强度。
伯格运动感觉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是人们在体力活动中自我评价和调节运动强度的简单工具[2]。RPE量表等级量度由6~20级(对应等级×10等于脉搏值),主观运动强度依次提高。每日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测量。
总体身体状况恢复量表(Total quality Recovery,TQR)由瑞典学者Kentta制定,该量表包括2种分表:TQR perceived分表用于口头问询运动员自觉恢复情况;TQB action分表用于评估恢复过程的数量和质量。每日训练后、睡前分别测量一次。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二、结果
(一)CFF测试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者CFF基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实验期间的4周中,试验组闪光融合频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二)PRE和TQR的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运动员训练后主观活动强度均在15~16级左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后即行肌肉牵拉练习后试验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与睡前TQ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三、分析与讨论
运动训练是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与再恢复,最后使机体实现超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疲劳和恢复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意义的训练,同样没有恢复的训练更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古典式摔跤训练强度大、负荷大,运动员在训练后和赛后身体一定会产生疲劳,如果及时有效地消除疲劳,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甚至导致损伤。因此,合理的恢复手段对于长期保持运动员的最佳训练状态和延长其运动寿命均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观察12名摔跤运动员实验期4周内的闪光融合频率统计值发现,试验组训练后指导进行肌肉牵拉后连续4周的闪光融合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后进行肌肉牵拉具有比较明显的恢复效果。期间试验组、对照组执行了相同的训练计划,因此,第1-4周的主观活动强度等级值(RPE)基本维持在15-16级(主观运动感觉费力),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后和睡前对照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均低于试验组,这一结果也提示:肌肉牵拉有助于训练后身体状况短期恢复,较常规放松休息具有更明显效果,且联系睡前TQR值分析也可以发现,试验组TQR值连续高于对照组,表明肌肉牵拉对于运动员总体身体状况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延续效应。
综上观察结果可以发现:肌肉牵拉能够有效地配合高负荷训练,促进运动员肌肉机能恢复,是训练中值得使用的一种方法。结合文献研究[3,4],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运动后被动静力性牵拉能够给运动员一种良性刺激的信号,经神经传导作用影响中枢神经,使高度兴奋的大脑皮层恢复至相对平衡状态,并使中枢神经及途经的各种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给,进而加速机体恢复,并很好地改善大脑皮层对骨骼肌的控制能力和精细程度。
当然,肌肉牵拉在古典摔跤运动员训练后恢复中的应用也需要把握好使用方法,要注意以下事项:1.有区别的对待不同运动员。要根据运动员个体身体机能如肌肉质量等的差异,适当缩短或延长静态牵拉的持续时间、组数,灵活掌控[5],过少没有效果,过多反而有害。2.有区别的对待不同肌肉群。专项力量训练不同,不同肌肉群的工作量也有所差异,训练后采取静力性牵拉的力度、组数也应有所调整,要尽可能的使主动肌和被动肌特性平衡,重点牵拉使用比较多的肌群,反之可以适当降低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赵辰砚,叶丹,等.辽宁省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5):51-54.
[2] 梁全胜.中国男子自由式摔跤队年度训练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4):43-47.
[3] 董德龙.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取得突破的关键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79-82.
[4] 罗丽娜,杨思瞳.力量训练后静力牵拉放松对健美爱好者肌肉围度的影响[J].运动.2014(9):36-38.
[5] 黄艳,朱晓娜.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肉最大肌力肌电电压受PNF牵拉训练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56-59.
摘 要 选择16名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名,分组观察肌肉牵拉对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应用肌肉牵拉后,试验组闪光融合频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运动员训练后主观活动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训练后即行肌肉牵拉练习后试验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与睡前TQ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牵拉能运动员身体状况有良好的短期恢复效果,且这种改善还有延续效应,可以有效消除运动员神经系统疲劳。
关键词 肌肉牵拉 古典摔跤 运动员
古典式摔跤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运动员身体直接接触,在徒手对抗中较量力量、速度、技术、意志的重竞技项目。由于训练量、强度和密度相当大,专项对抗实战、直接对抗性训练比重高,摔跤运动员在训练中常感到极度乏累,尤其是在抱提、夹颈背、滚桥动作等技术动作相关的专项力量训练中,膝、腰、肘部负荷量集中,更易导致各部位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1]。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竞技战术水平的进步和比赛成绩的提高,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运动生涯的终止。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帮助训练后摔跤运动员尽快恢复,对于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延长运动寿命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省古典摔跤队16名男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被试者均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入组时排除躯体各类急、慢性伤病。将16名运动员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研究时间择在冬训开始侧重身体素质训练的前四周。期间被试运动员统一按训练计划(含准备部分、训练部分和整理部分)进行训练,训练科目、时间及强度相同。训练计划如下:周一、三、五、六每天三堂训练课,周二、四每天两堂训练课,周日休息。每节训练课时间约两小时,其中周一、周三、周五下午进行大强度的专项力量训练。
试验组每次训练课后均针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提肌、背阔肌、大腿后肌群、大腿外侧肌群等部位进行静力性牵拉动作,每侧拉伸30s后换另一侧,重复3次后结束;对照组训练后自行休息放松,无肌肉牵拉练习。
(三)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CFF是判断训练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疲劳状态的常用指标,受试者对亮点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时即提示中枢神经疲劳程度提高。正式实验前全部被试对象均接受前测,以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研制的BD-Ⅱ-118型亮点闪烁仪确定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CFF)基值,其后每周四晚睡前测试一次,技术指标为:红色光点、全黑背景、3:1亮点闪烁亮黑比、1/8亮点光强度。
伯格运动感觉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是人们在体力活动中自我评价和调节运动强度的简单工具[2]。RPE量表等级量度由6~20级(对应等级×10等于脉搏值),主观运动强度依次提高。每日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测量。
总体身体状况恢复量表(Total quality Recovery,TQR)由瑞典学者Kentta制定,该量表包括2种分表:TQR perceived分表用于口头问询运动员自觉恢复情况;TQB action分表用于评估恢复过程的数量和质量。每日训练后、睡前分别测量一次。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二、结果
(一)CFF测试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者CFF基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实验期间的4周中,试验组闪光融合频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二)PRE和TQR的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运动员训练后主观活动强度均在15~16级左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后即行肌肉牵拉练习后试验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与睡前TQ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三、分析与讨论
运动训练是一个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与再恢复,最后使机体实现超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疲劳和恢复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意义的训练,同样没有恢复的训练更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古典式摔跤训练强度大、负荷大,运动员在训练后和赛后身体一定会产生疲劳,如果及时有效地消除疲劳,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甚至导致损伤。因此,合理的恢复手段对于长期保持运动员的最佳训练状态和延长其运动寿命均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观察12名摔跤运动员实验期4周内的闪光融合频率统计值发现,试验组训练后指导进行肌肉牵拉后连续4周的闪光融合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后进行肌肉牵拉具有比较明显的恢复效果。期间试验组、对照组执行了相同的训练计划,因此,第1-4周的主观活动强度等级值(RPE)基本维持在15-16级(主观运动感觉费力),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后和睡前对照组的总体身体状况恢复(TQR)均低于试验组,这一结果也提示:肌肉牵拉有助于训练后身体状况短期恢复,较常规放松休息具有更明显效果,且联系睡前TQR值分析也可以发现,试验组TQR值连续高于对照组,表明肌肉牵拉对于运动员总体身体状况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延续效应。
综上观察结果可以发现:肌肉牵拉能够有效地配合高负荷训练,促进运动员肌肉机能恢复,是训练中值得使用的一种方法。结合文献研究[3,4],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运动后被动静力性牵拉能够给运动员一种良性刺激的信号,经神经传导作用影响中枢神经,使高度兴奋的大脑皮层恢复至相对平衡状态,并使中枢神经及途经的各种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给,进而加速机体恢复,并很好地改善大脑皮层对骨骼肌的控制能力和精细程度。
当然,肌肉牵拉在古典摔跤运动员训练后恢复中的应用也需要把握好使用方法,要注意以下事项:1.有区别的对待不同运动员。要根据运动员个体身体机能如肌肉质量等的差异,适当缩短或延长静态牵拉的持续时间、组数,灵活掌控[5],过少没有效果,过多反而有害。2.有区别的对待不同肌肉群。专项力量训练不同,不同肌肉群的工作量也有所差异,训练后采取静力性牵拉的力度、组数也应有所调整,要尽可能的使主动肌和被动肌特性平衡,重点牵拉使用比较多的肌群,反之可以适当降低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赵辰砚,叶丹,等.辽宁省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5):51-54.
[2] 梁全胜.中国男子自由式摔跤队年度训练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4):43-47.
[3] 董德龙.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取得突破的关键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79-82.
[4] 罗丽娜,杨思瞳.力量训练后静力牵拉放松对健美爱好者肌肉围度的影响[J].运动.2014(9):36-38.
[5] 黄艳,朱晓娜.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下肢肌肉最大肌力肌电电压受PNF牵拉训练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