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唐唯美诗的物象描写和情绪营造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晚唐唯美诗的代表人物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李群玉、韩偓等。这一类诗人创作的唯美诗在物象描写和情绪营造上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物象描写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而在情绪营造上,以璀璨的用词指向缥缈的感觉,又能融情入景,使诗人心境的展现和诗句中的描写有机结合。晚唐唯美诗是阴柔一路诗歌作品的重要一环,其在文学史上有着承接宫体诗,开启花间派、婉约词的过渡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晚唐 唯美诗 阴柔 物象 情绪
  一、晚唐的社会环境和晚唐唯美诗
  (一)晚唐的社会环境
  要想深刻理解晚唐唯美诗的形式和内涵,就要先看将其生成的土壤,也就是晚唐的社会环境。初唐、盛唐的荣光舉世周知,但历经安史之乱的唐朝,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再一次振作的活力,到晚唐时,盛唐的那种稳定的局面和宏大的气象已不可见,时代气象呈现着衰颓和荒乱。黄巢起义是对唐朝的最后一击,随之开启的则是更为动荡的五代时期。晚唐的社会环境是混乱的,割据的军阀不受唐皇的节制,而混战则导致生产的停滞以及社会秩序的动荡。虽然晚唐也有一些力图振奋的人物,但因各种条件限制,或者说是大势所趋,已经无法挽回唐朝走向末路的局面。
  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社会文化。在晚唐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唯美诗风,从技术层面上说,有着高超的水准,但从气象层面上说,其颓唐之势恰恰和晚唐的社会情况相合,只能算是一个盛世的诗歌在告别历史舞台时的最后闪耀。
  (二)唯美在诗上的指向
  唯美是一种美学上的概念,这种美在视觉上绮丽端庄,在气格上沉静闲逸,不以力量为上,最好柔情似水。诗的唯美用词大多以风花雪月为主体基调,有湖畔闲情,有杨柳依依,有流云追月,有雁飞鹤翔。当然,这说的只是一种用词的倾向,具体到诗作之中,词汇的选择和使用可以说是变化多端,不可窥其所有。而在情绪的表达上,唯美突出的是细腻情感的体现,是从幽深里溢出的浓情,这种感情不是字面上的猛烈表达,而是在轻声的诉说中逐渐强烈,最后还要取得刻骨铭心的感受。
  (三)晚唐唯美诗的代表作者
  晚唐唯美诗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人物,此外,温庭筠、李群玉、韩偓等也是同类型的诗人。虽然这些诗人以唯美诗风为主体创作风格,其艺术性质偏向阴柔,但也不是说,这些诗人就写不出阳刚风格的作品。同时,一些创作主体风格非唯美诗风的诗人,有时也会创作出呈现唯美诗特点的作品。在讨论晚唐唯美诗风时,这些情况也需要引起注意。
  二、晚唐唯美诗在物象描写上的表现
  (一)野雁飞烟是多情
  在晚唐唯美诗中,很多物象描写是动态的。比如鹭、雁、蝴蝶,其本身就带有动感,而植物也是或随风摇曳,或香气宜人,总之,物象构图是流动而有生机的。
  比如杜牧的《秋梦》:“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a杜牧此诗,用“寒空”表现冷的感觉,用“孤鸿”表示孤单,呈现出一派清寂之象。虽有伤怀,却不哀怨,在用词上很是得体。诗论家严羽认为:“词气可颉颃,不可乖戾。”b也就是说,在遣词造句时,还要注意气格上的区别。此诗所用“迢迢”一词,气格高亢,可称妙笔,其和“孤鸿”这一动态物象相呼应,又有动势,又有情境。这种词汇的使用也是杜牧这位晚唐唯美诗代表人物的高明之所在。
  又如李商隐的《清河》:“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频。燕来从及社,蝶舞太侵晨。绛雪除烦后,霜梅取味新。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c此诗中,能动的物象是“燕”和“蝶”,而“雪”和“梅”也有动感。雪会有从空中飘落的动感,而梅也会有雪上梅枝,触之即颤,以及随风而摆的动态。“舟”在水中行驶时是动态的,停靠岸边时是静态的。各种物象描写是为最后一句的情绪表达做铺垫。而“伤春”则是此诗要诉说的情感,这其实即是李商隐对其人生的感怀。
  又如温庭筠的《东归有怀》:“晴川通野陂,此地昔伤离。一去迹常在,独来心自知。鹭眠茭叶折,鱼静蓼花垂。无限高秋泪,扁舟极路岐。”d温庭筠此诗是典型的动中有静的描写。“鹭”和“鱼”均是动态的物象,然而,鹭是睡着的,鱼是安静的。而在描写静态的“茭叶”和“蓼花”时,则用“折”和“垂”使之有动的过程。总体景象构造极其生动,充分体现了温庭筠在运用创作技巧上的功力。其实在有些时候,诗中的物象描写是在创造一种文字上的图腾。郑元者先生说:“实际上,在图腾艺术的创造过程中,‘象征’的使用,意味着‘自然的人化’,意味着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外化。”e此诗的文字图腾就是“扁舟”。只有有了“扁舟”,才能归去,以避免“高秋垂泪”。而“扁舟”又是气质上的振奋,其有着“渡人”的功用,用其作为点题物象,写出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又如韩偓的《野钓》:“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f此诗只有二十字,在物象表现上却十分多样。先看对“鸥”的描写,为体现“逆浪”的动感,以“轻”修饰“鸥”,这样就更容易体现出飞行的速度。而“雨”“浪”“风”这些物象均是动态的,和没有在诗里直接写出的“坐睡”的垂钓者相映成趣。这种短小精干的描写体现的是诗人在用词上的精湛功力。
  (二)湖碧水清旷亦闲
  在晚唐唯美诗中,也有静态的物象描写,比如山、河、月这样的景象。这种静态的描写也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
  比如杜牧的《有寄》:“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g晚唐唯美诗的静态物象描写,有时在置景上呈现出安逸静谧的气氛,此诗就是这样。“云”“烟”相合,“江”“水”相合,构成一幅高秋美景。寻找“美人”是诗人在情感上的寄托,而明月遍照的旷达感,则显示着诗人的怀抱。
  又如李商隐的《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h李商隐此诗,用静态的物象描写表现出幽深的格调,从而推出“自有情”的情感指向。在使用物象上多而不散,广而不乱,步步延伸,逐渐推导,可以说体现着其在七言律诗创作上的成就。   又如李群玉的《静夜相思》:“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i此诗可以说充分表现出置景上的唯美感觉。全诗的氛围是安静的。第一句的“寂”和第三句的“定”相呼应,形成总体格调。而用“凉”和“香”这两个形容词,展现了“水榭”和“藕花”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动之动,是读者可以透过诗句感知的美好。
  又如韩偓的《夏夜》:“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j这是很明显的静中有动的例子。相对而言,“林”“云”“月”是静态的,而在此诗中,却表现出极强的动势。“霎霎”指风雨之声。乍一看,风雨雷电的描写似乎不是唯美诗惯用的手法,但最后一句却回到唯美的路子上。这里面还隐藏着“风雨虽猛终有定”的情绪,可以说是物象和情感有机结合的典型。
  三、晚唐唯美诗在情绪营造上的表现
  (一)璀璨已极归缥缈
  晚唐唯美诗中有很多绚丽璀璨的描写,而这样的描写有时却要指向一种情绪上的缥缈。这里面表达着诗人飘忽不定的心情,同时也包含着诗人的情感依托。
  比如杜牧的《金陵》:“始发碧江口,旷然谐远心。风清舟在鉴,日落水浮金。瓜步逢潮信,台城过雁音。故乡何处是,云外即乔林。”! 1此诗在铺陈描写之后,提出“故乡在哪里”之问。而“云外”使全诗的情绪指向缥缈之境。这一问一答十分生动,又恰合诗的意涵。诗句上的情绪营造既是情感上的自然流露,又包含一定程度的技巧因素。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上,技巧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李朴园先生说:“但技巧是手头上的事,不是凭空可以捕捉而致的;技能的巧妙,完全在经验,不能靠空想。”! 2晚唐唯美诗的作者有着大量的同类型的创作,所以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中诗歌技巧的熟练运用。
  又如李商隐的《蝶》:“飞来绣户阴,穿过画楼深。重傅秦台粉,轻涂汉殿金。相兼惟柳絮,所得是花心。可要凌孤客,邀為子夜吟。”! 3李商隐使用唯美的词汇,在诗中营造出缥缈的意境。在这之上的,是一种似梦似醒,有时高亢,有时幽沉的情绪状态。此诗也许是在描写爱情。而李商隐将对爱情的理解隐含在物象描写里了。只有透过物象,看到其中的情绪,才能体会其所指。李商隐就是以这种细腻入微的手法去创作诗歌,在看似缥缈的情绪中,有时作者和读者的思绪可以汇聚到一点,产生奇妙的审美体验。
  又如李群玉的《春寒》:“拨火垂帘夕,将暄向冷天。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春光看已半,明日又藏烟。”! 4此诗的基调里呈现着幽怨不得宣泄的情绪。从诗题上看,“春寒”相比“冬寒”,有时其寒意更甚。“心悠尔”和“思索然”的指向均是缥缈的,这里面没有实质的形体,只有一些不可言说的意思。“藏烟”则用物象描写暗合缥缈的意境。
  又如韩偓的《曲江夜思》:“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林塘阒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 5韩偓此诗的缥缈意境,在最后一句的“离魂”上。而其使用多种物象描写,早为这种情绪的取得做好了铺垫。“月斜痕”“半掩门”“凝白露的红莲”“伴黄昏的青草”均是“幽独”的物象。“阒”是寂静的意思,用“林塘的静”去映照“烟火稀疏”,则更强调了这种透露在“幽独”里的萧瑟情绪。诗人总不会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萧瑟的,但在萧瑟之际,却总能写出一些好诗,这其实就是情绪在起作用。
  (二)融情入景去感怀
  晚唐唯美诗以物造情、以景造情,而最终的指向均是思绪上的感怀。也就是说,借助外物描写而得的心境,是其终极追求。
  比如杜牧的《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箒。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6此诗要感怀的,是时光的流逝。这一点从诗题就可以看出。“东流”的是水,是一去不返的,这也和时光的性质相合。“箒”即扫帚,这里特意突出是“扫花的扫帚”,是为和上句的“送春杯”相对应,营造出在时光流逝时些许怡然的情绪。“残花”的使用,会让此诗呈现出一些消极的感觉。而这种月缺花残的情境,也是晚唐唯美诗的突出特点之一。
  又如李商隐的《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7李商隐此诗的情绪营造体现在“重晚晴”上,这里面还含有“感情之情”。而最终的感怀则透过鸟去代指,“体更轻”的意象总体上讲还是积极的。李商隐诗中的情绪和感怀,有时不太容易理解。由于其使用的唯美词汇大多具有多种意涵上的指向,所以在感觉上是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也可以。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对其诗中词汇和意境的解读,因人而异。陈炎先生认为:“从总的格调上看,这些无题诗似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8如果一定要解,那自然还是有解的办法。只是有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从字面上去解,悟到情深,是为最妙。
  又如李群玉的《古词》:“一合相思泪,临江洒素秋。碧波如会意,却与向西流。”! 9此诗是融情入景的典型。用“江——波——会意”引出情绪,“泪流”和“水流”相互呼应。这种意象的展现使情绪营造更具体,更透彻。陈庆辉先生认为:“意象是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有机体,从情的表达看,意象是感情的物化,是化虚为实,使情成体;从景物的描写看,意象是客体的主体化,是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0而诗歌的创作意图绝非直白的描写和述说,最终还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深层次的。
  又如韩偓的《新秋》:“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1韩偓此诗以“泪流”表现情绪,而引子则是“一夜清风”,诗里的调子显然具有娇媚之态。这样的情绪指向往往有些消极,泪到不能忍时,还是要流的。同时,这种情绪也合乎晚唐残山剩水的时代情绪。不论是物象体会还是情绪营造,均要透过诗中的文字去表达。在诗人和读者依靠文字互动的过程中,读诗者对诗的感知力尤为重要。如果读者的性情和诗作要表达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文字情绪。赵子清先生说:“情感记忆是作品情感主体化的心理基础。”@ 2只有实现从诗人到诗句、从诗句到读者的情感流转,诗的内涵才算得到表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诗的三种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探讨两个问题:(1)宋词英译是否要追求小句过程类型的对应?(2)对于原文小句中省略的参与者成分是否需要补齐?如需要,该如何补齐?以此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指导性。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 宋词英译 《声声慢》  一、研究背景  词始于唐,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
1. 写给高速公路收费员:君在高速头,我在高速尾,念念思君不见君,车里很饿流口水。  2. 堵车比的是耐性,看谁的脾气好;拼的是肾脏,看谁憋得久。  3.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兴高采烈地开车外出自驾游,刚上高速就遇上堵车;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在高速路上艰苦卓绝的堵车终于堵完了,可车子却坏了。  4. 其实中国高速公路不仅提供节假日排队过堵口的服务,还免费附送全球最大的车展,品种最齐、参展数量最
伊姆兰·汗1952年10月出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96年创立正义运动党,该政党在2018年巴基斯坦大选中获胜。  无论是曾遭叛国罪起诉的前总理佩尔韦兹·穆沙拉夫,还是因涉贪腐丑闻而被取消从政资格的纳瓦兹·谢里夫,都令巴基斯坦民众对危机四伏的传统政局颇有微词。于是,一名形象清白俊朗、以终结腐败为竞选口号的前板球明星伊姆兰·汗在近期的国家大选中胜出了。这意味着,巴基斯坦两强轮流
摘 要: “琼花”一词历史悠久,作为植物的一种实际出现于北宋。受种种因素影响,冰清玉洁、高贵无瑕的琼花意象鲜见于大运河扬州段诗词,然而特殊的历史背景、游子的曲折情思却赋予了琼花别样的沧桑和丰富的寄寓。诗人之情因琼花而起,诗人之叹借琼花而抒,在包含琼花意象的大运河扬州段诗词中,琼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审美生活的佳友,寄寓着苍凉的兴亡慨叹与隐秘的朦胧情思。  关键词:琼花 意象 扬州 大运河 诗词  
摘 要: 《大希庇阿斯篇》出自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是西方第一篇系统讨论美的著作,柏拉图在这篇论辩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美” 与 “功用”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美学中的核心论题,而《大希庇阿斯篇》中许多对美的定义,皆是从功利和价值角度分析而得,这使得该论辩成为“审美无利害”问题的历史渊源。本文透过《大希庇阿斯篇》中以满足主体需求为出发点的对“美是什么”的讨论,展开丰厚多元
摘 要:作家文行是否一致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自古以来提倡“文如其人”,众多文论家对这一标准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有不少作家在实践和坚持这一标准,但文行相悖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  关键词:文行相悖 作品 心理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如其人的标准从春秋时期便被人们提出,“诗言志”,孔子、孟子,乃至《乐记》都对作家以及作品的形成作了相关论述。魏晋时,随着文人文体意识的觉醒,文人品行以及作品内涵受到了更广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的都市文明和现代性萌芽的过程中,时间观念的改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传统中国的时间观相比,西方历法在时间周期的划分和时间演进的方式上表现得截然不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西历和月份牌借由大众出版业的推广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中国与世界合轨的重要部分。李欧梵在其著作中讨论了这种新的时间观念如何促进中国现代性的构建,并且影响了对现代民族的叙述。他指出,西历的推广改变了人们对
身边越来越多人过得衣食无忧,有兴趣爱好、积极向上,然而,当我们谈论幸福这个话题时,他们却说,哪有什么幸福,混日子而已。  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的理由。孩子不是学霸,跟父母各种拧巴;丈夫不是总裁,既不成功也不浪漫;自己不是模特,身材有缺陷,性格不完美。结婚的后悔结婚,单身的想要脱单,赚了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想赚钱。  连我6岁的女儿,都经常烦恼。原因五花八门,包括跟小朋友玩的时间不够,不想睡觉,晚上没
摘 要:后女性主义视域下,女性人物意识的觉醒和主体的建构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话题。本研究从以上两个角度切入,主要分析和阐述剧中人物贝丝的女性主体意识迷失与觉醒。研究发现“好妻子”的枷锁始终压抑着贝丝的女性主体意识,而贝丝的复仇促使她完成了女性主体的建构。  关键词:后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致命女人》 主体建构  凭借高调的剧情以及华丽的拍摄和剪辑技巧,《致命女人》成为2019年夏天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
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选择了边缘视角,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呈现鄂温克文化,在书写鄂温克族历史文化过程中突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摩擦冲突与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最后通过鄂温克族人对本族群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多重文化认同来完成“文化共同体”建构的书写。  关键词:文化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化 小说叙事 文化视角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所组成的,这些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