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文行是否一致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自古以来提倡“文如其人”,众多文论家对这一标准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有不少作家在实践和坚持这一标准,但文行相悖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
  关键词:文行相悖 作品 心理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如其人的标准从春秋时期便被人们提出,“诗言志”,孔子、孟子,乃至《乐记》都对作家以及作品的形成作了相关论述。魏晋时,随着文人文体意识的觉醒,文人品行以及作品内涵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阐释,刘勰《文心雕龙》对这一标准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到唐宋时期,这一标准被正式确立,从此,“文如其人”的评价标准成为文学史上评论作家以及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但人是复杂而矛盾的,作家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读者的解读和期待都对作家和作品有深远影响。作品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同样有不少人对于作家的文和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潘岳、元稹、钱谦益等可以说是文行不一致的典例,他们的言行相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地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对文行现象的解释是否能够认识人的这些复杂性,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实际问题,不仅要求作者文行一致,读者更应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个体。
  一、作品是潜意识的被过滤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概念、思想以及精神等是假的,“并且自在地借着潜意识程序对意识的影响,以‘推论’的方式继续深入了解”,也就是说作家所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都是作家的潜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长期压抑自己的意识,并控制不让其表现出来,这样也便有了为什么一个作家的文行不一致了,他的作品只是表现了当时他的经过筛选的想法,然而他之后的许多行动可能与之相反。
  在人的人性以及品格方面,弗洛伊德还认为在实际生活和实际功用中,一个人的行为和实际表达出来的内心,刚进入意识层的冲动,“还未付诸行动便被精神生活的真正力量溶掉了”,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纵使想要表达,也会被现实选择性地遮掩,人的性格因为种种动力被推向各种类型,那么既然所谓的思想、概念以及精神都是假的,都是潜意识经过筛选和审查才表现出来的,那么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被遮掩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对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分析,“艺术家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自动中断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内向于作家的内心世界”。这样创作的作家从现实中脱离,借助写作塑造自己在现实中的欲望,把自己的欲望写成现实,他还认为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作家的内心生活外表化成作品,也就是说潜意识外化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压抑,然后被阀门过滤,这种过滤受到作者所在文化的社会评价、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影响,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才表现出来的观念,潜意识和外显出来的观念是相互斗争的,外显出来的是胜利的,改装、筛选过的作品我们必须仔细阅读,加以分析,透过表象和伪装,才能发现艺术家无意识的、原始的冲动,分析艺术家深层次的无意识的创作目的和艺术家真实的内心。
  二、作品是“面具”的遮掩
  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自觉的举动,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都来源于艺术家无意识中的自我情绪,“艺术家个体不是拥有自主意志,能够寻求实现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也就是说艺术通过作者实现艺术的目的,根植于艺术家无意识深处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激情是作家的根本的创作原动力,作家的创作既具有个体生存的痕迹,深深带着作家整个生活生涯的印记,又与“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和幸福相敌对”。在荣格看来,一个作家的创作是不自觉的,当一个作家创作时,表面看起来,他似乎是服从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意图的,但实际上却受潜意识的操纵、控制,是潜意识的一种自发的过程,对许多艺术家来说,个人的生活与自己的作品大相径庭。
  所以“艺术家是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甚至是非人和超人的,因为作为艺术家,他只能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一个人。”在此基础上,荣格把艺术家分为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和作为个人的艺术家,作为个人的艺术家是作家平凡生活中的形象,而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则是其在作品中的形象,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
  从柏拉图提出作者在创作中不受作者意识的控制,而是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来解释作者的创作动力和作家表现开始,不断有人提出相关的理论来解释作者的表现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作品是道德的约束
  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是缔造美,这个过程则与道德无关,人们可以依据艺术家的这个目的去评估艺术家作品的好与坏,评价他的功过得失,却不能用道德来评价作家和作品,因为这些都与道德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道德涉及的是“人生总的目的”,这样便拉开了艺术和道德的关系,有助于帮助我们真诚而又清晰地看清作品,而不是用道德去评价、约束作品,受道德的影响;到了戈蒂叶这里,他认为艺术是非功利的艺术,艺术独立于道德、政治乃至社会之外,不以实际功用为创作目的,不对社会的好坏负责任,他还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唯美,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自然也就排除了读者用道德要求艺术的标准;王尔德认为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自然,作者的创作也不应受到道德的桎梏,而是应当追求原本属于艺术的美和自由,作者的作品就应当是什么都可以表现,什么都应当表现,“罪恶与美德,都是艺术的原料”。法国象征主义领袖人物马梅拉认为文学与他人无关,只事关每个个体,他把诗歌创作当作诗人单独的心灵活动,基于个人内心的种种心灵体验。
  作品的表达经过了道德的约束和过滤,为实现文学的独立,实现美的文学,这些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从作家创作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出发,拉开了作家作品和现实的距离,把每一个作家独立于社会评价之外,这样作家的创作不受社会影响,那么自然作家可以和作品的表现不用一致,作品只表现作家的创作目的,与社会认同无关,艺术家就应当是独立的个体,不受习惯制约,不受作品的制约,同样,一部作品的好坏是作品的事,与作家无关,必须客观、辩证地去看待作品,评价作品的好坏。
  从古至今,在大多数的关于文行评论中,无论是赞同文行一致还是反对文行一致,人们都加入了主观的道德评价,都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评论者要求作者具有和自己一样的文化心理和内蕴,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习惯和评价标准的作品,评论者眼中的作家是道德化了的作家,是受道德和习惯制约的作家,文如其人的持论者只看到人性中高尚与光明的一面,忽视了人格面具背后幽深晦暗的真实自我。他们期望人类的精神世界能够像他们所揭示的那样泾渭分明,期望文章能与其品行划上绝对的等号,殊不知一个作家的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时代思潮都会影响到作家的文学观乃至创作,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须是以语言为基础所创造和表达出来的以反映客观现实和作家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艺术。人性是难以穷尽的,我们对于一个作家的文学评价不应该用政治定性式的方式去判定,不能断定这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不应用道德评价去界定一个作家的作品,而是理解一个人、一个作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用一种宽容的、历史的、深刻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作家的文和行,也许我们会收获不一样的文化期待和文化反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现实和理想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区分,同样地,我们在现实中,何不用文学的理论去理解?认真分析,宽容对待,把个体当作个体。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功能两个原理的理论,文艺心理学论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 冯川.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 常若松.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6]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赵元蔚.艺术的背后——王尔德论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8]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25岁,开始害怕30岁还碌碌无为,却不知道如何前进,该怎么办?很多人都害怕平庸,害怕堕落,害怕自己人到中年,每天腆着啤酒肚,眼神浑浊,被岁月轻易磨平了棱角、浇凉了热血。  30岁前,如果厌倦了平庸和无趣,请逼自己成为不一样的人:  请逼自己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只有能掌控好时间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时代发展太快,有时,不停奔跑只能让你保持在原地。如果想要抵达另一个
法国总统马克龙携夫人于2018年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马克龙总统首次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对中法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1月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在法国历史学家范华陪同下从故宫西华门进入参观故宫。据悉,在外交部的协调下接待重要外国贵宾,是故宫博物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国宾往往都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参观的过程中也会认真听取讲解介绍,并时常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交
Moto Velo CabinParasol Inn Old Town HotelPoshtel ChiangmaiBuri Gallery HouseAt Pingnakorn Huaykeaw 1.Poshtel Chiangmai  Poshtel是一家设计旅馆,位于古城外的西北角,和老商场Kad Suan Kaew、宁曼路离得不远。  旅馆里面只有四间客房,每一间都十分精致且极富有设计感。
很长一段时间,“杜江”这个名字前都会被加上一些前缀,比如“霍思燕老公”“嗯哼爸爸”。或许,如今这些前缀都可以摘掉了。  和杜江的采访约在了周六的下午5点多,当天排满了通告。眼前的他,穿着一件深色牛仔服,干练、白净,与《红海行动》中全副武装,脸上涂满油彩的副队长徐宏判若两人,但那标志性的大眼睛又让人一眼就认出他就是徐宏。  趁着上一家媒体撤掉摄影器材的间隙,杜江扒了两口同事叫的外卖煲仔饭,还没吃完马
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个同学在看杂志,我没收了他的杂志,还用杂志敲了敲他的脑袋……可是,在我转身准备继续上课的时候,他的同桌竟然哈哈大笑了起来,搞得课都上不下去,我问他:“为什么笑?”那小子从抽屉里掏出一本辞海,竟然对我说:“老师,你还好没发现我看书,要不就被你砸死了……”  数学老师:一个单元考从来不及格的初中同学竟然能在交上来的作业里用到高中的知识。我问他:“这作业是不是你自己做的?”那个同
摘 要: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诗的三种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探讨两个问题:(1)宋词英译是否要追求小句过程类型的对应?(2)对于原文小句中省略的参与者成分是否需要补齐?如需要,该如何补齐?以此进一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指导性。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 宋词英译 《声声慢》  一、研究背景  词始于唐,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
1. 写给高速公路收费员:君在高速头,我在高速尾,念念思君不见君,车里很饿流口水。  2. 堵车比的是耐性,看谁的脾气好;拼的是肾脏,看谁憋得久。  3.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兴高采烈地开车外出自驾游,刚上高速就遇上堵车;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在高速路上艰苦卓绝的堵车终于堵完了,可车子却坏了。  4. 其实中国高速公路不仅提供节假日排队过堵口的服务,还免费附送全球最大的车展,品种最齐、参展数量最
伊姆兰·汗1952年10月出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96年创立正义运动党,该政党在2018年巴基斯坦大选中获胜。  无论是曾遭叛国罪起诉的前总理佩尔韦兹·穆沙拉夫,还是因涉贪腐丑闻而被取消从政资格的纳瓦兹·谢里夫,都令巴基斯坦民众对危机四伏的传统政局颇有微词。于是,一名形象清白俊朗、以终结腐败为竞选口号的前板球明星伊姆兰·汗在近期的国家大选中胜出了。这意味着,巴基斯坦两强轮流
摘 要: “琼花”一词历史悠久,作为植物的一种实际出现于北宋。受种种因素影响,冰清玉洁、高贵无瑕的琼花意象鲜见于大运河扬州段诗词,然而特殊的历史背景、游子的曲折情思却赋予了琼花别样的沧桑和丰富的寄寓。诗人之情因琼花而起,诗人之叹借琼花而抒,在包含琼花意象的大运河扬州段诗词中,琼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审美生活的佳友,寄寓着苍凉的兴亡慨叹与隐秘的朦胧情思。  关键词:琼花 意象 扬州 大运河 诗词  
摘 要: 《大希庇阿斯篇》出自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是西方第一篇系统讨论美的著作,柏拉图在这篇论辩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美” 与 “功用”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美学中的核心论题,而《大希庇阿斯篇》中许多对美的定义,皆是从功利和价值角度分析而得,这使得该论辩成为“审美无利害”问题的历史渊源。本文透过《大希庇阿斯篇》中以满足主体需求为出发点的对“美是什么”的讨论,展开丰厚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