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心目中,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多姿多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课堂的灵动。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由师生构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和情感的流动。从教育的角度,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是学生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对数学教育最好的诠释。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灵动的课堂
学生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而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生生间资源的互动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平等、共享的课堂里,师生同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学习数学增添了快乐的羽翼。
例如:我在讲授《8加几的加法》时,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 8=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18 8=17。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 8=?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 8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原来是受到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个中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又归于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老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算就快多了。
(生2语速很快,观点之巧妙,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以上的案例中,当学生8 8=17的答案得到众人的一致反对时,我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的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宽容接纳、亲和引进。这个案例吸引人之处是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一个人文侧面,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善待学生的思维“错误”,正是这种生命化的包容、点化,学生才能自由地伸展思维的翅膀,才能充满数学课所需要的纯真和童趣。
二、立足生活和经验,建构灵动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涌动浓浓的生命气息,鲜活、打动人心,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寻到生命化的韵味,也就是生命化的数学学习内容,而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这样的学习内容,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视界,甚至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迎合了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引领学生完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自主建构”。
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小统计》时,我在导入时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和灵动气息。
师:你喜欢哪个季节?
生:秋。
师:一年中哪几个月是秋?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季节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喜欢春的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秋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春、冬共有几个人?
师:现在我们算一下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个人?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算?
生:用举手。
生:用卡片(师请同学用代表春夏秋冬的贴片上台贴)。
师:现在看贴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喜欢冬天的最多,有19个。
师:现在请大家做统计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统计:生日在哪个季节,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统计?
在这里,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从学生喜欢春夏秋冬的人数和生日在春夏秋冬的人数展开小统计,不但直击了学生的现实世界,而且在这种亲切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到统计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和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和开启了学生的灵性之门。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植灵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己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学生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数学,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克隆、复制、模仿别人的数学学习。因此,从自己的现实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灵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四年级数学《平行和垂直》,我先让大家一起动手用两根小棒摆放各种图形。接着进行展示(共有十几种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分类,并请学生说说分类的理由。通过引导学生对直线进行延长,从而使学生认识,一类叫两直线互相平行,另一类叫两直线相交,其中还有的叫互相垂直。
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归类方法和摆放图形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
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当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享受愉悦。我们也就在和孩子们的共同创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西学校)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灵动的课堂
学生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而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生生间资源的互动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平等、共享的课堂里,师生同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的和谐互动为学习数学增添了快乐的羽翼。
例如:我在讲授《8加几的加法》时,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 8=16。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18 8=17。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怎么想的,好吗?
生2:昨天我计算9 8=?时,不是说过9向8借1来凑10吗?计算8 8时也一样,8向另外一个8借1,另外一个8就剩下7,不就等于17了吗?
(原来是受到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影响。找出了症结后,教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个中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又归于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老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算就快多了。
(生2语速很快,观点之巧妙,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以上的案例中,当学生8 8=17的答案得到众人的一致反对时,我选择的不是施展权威的否决,而是引导学生宽容接纳、亲和引进。这个案例吸引人之处是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一个人文侧面,教师首先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善待学生的思维“错误”,正是这种生命化的包容、点化,学生才能自由地伸展思维的翅膀,才能充满数学课所需要的纯真和童趣。
二、立足生活和经验,建构灵动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涌动浓浓的生命气息,鲜活、打动人心,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寻到生命化的韵味,也就是生命化的数学学习内容,而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这样的学习内容,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视界,甚至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迎合了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引领学生完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自主建构”。
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小统计》时,我在导入时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和灵动气息。
师:你喜欢哪个季节?
生:秋。
师:一年中哪几个月是秋?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季节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喜欢春的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秋一共有几个人?
生:喜欢春、冬共有几个人?
师:现在我们算一下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个人?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算?
生:用举手。
生:用卡片(师请同学用代表春夏秋冬的贴片上台贴)。
师:现在看贴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喜欢冬天的最多,有19个。
师:现在请大家做统计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统计:生日在哪个季节,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统计?
在这里,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从学生喜欢春夏秋冬的人数和生日在春夏秋冬的人数展开小统计,不但直击了学生的现实世界,而且在这种亲切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到统计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和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和开启了学生的灵性之门。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植灵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己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学生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数学,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克隆、复制、模仿别人的数学学习。因此,从自己的现实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灵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四年级数学《平行和垂直》,我先让大家一起动手用两根小棒摆放各种图形。接着进行展示(共有十几种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分类,并请学生说说分类的理由。通过引导学生对直线进行延长,从而使学生认识,一类叫两直线互相平行,另一类叫两直线相交,其中还有的叫互相垂直。
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归类方法和摆放图形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
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当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享受愉悦。我们也就在和孩子们的共同创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