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012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86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07年~2012年间的1144篇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元分析,以研究近6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并与刘晶波研究的1996年~2006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质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在近几年内仍然是学前教育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研究者的学历层次、研究选题有显著相关,但研究者对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研究方法的分类层次认识比较模糊。
  【关键词】学前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18-07
  【作者简介】朱佳慧(1990-),女,安徽池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2011级在读研究生;王晓威(1988-),女,安徽亳州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2011级在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有赖于对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的深化。某一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也正是这门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学前教育学这门学科亦是如此,学前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将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曾有学者对1996年~2006年我国三所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2007年~2012年这后续6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状况进行分析并与之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变化,预测未来研究方法运用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识资源系统数据库》(CNKI)作为数据来源,以“学前教育学”作为学科专业名称的关键词并将年份限定为2007年~2012年进行博、硕士论文的检索,结果共检索出论文998篇。由于该数据库中没有收录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博、硕士论文,因此,本研究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中搜索了北师大2007年~2012年“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博、硕士论文146篇。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这1144篇硕士、博士论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来对我国2007年~2012年间的1144篇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元分析,该方法原是传播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适用于对书籍、报刊、杂志、演讲等文本的内容、形式、含义、价值等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的描述。 [2]
  (三)研究过程
  1. 确定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
  本研究采用了刘晶波在《1996年~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学前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 [3](见表1),以便将2007年~2012年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1996年~2006年的进行比较,探索学前教育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
  2. 对资料进行归类编码
  根据分类框架将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类编码。在归类编码时,为保证编码的信度,本研究中所有研究方法均经过两位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根据统一的编码系统进行单独编码,编码后的检测的不同赋分者的内在一致性为90.4%。对于编码存在异议的地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直到没有分歧。
  3. 对数据做统计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和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先分别从“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研究方法的年度分布状况”“研究方法在不同级别学位论文中的运用状况”“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选题中的运用状况”等角度对国内1144篇学前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状况进行分析并与1996年~2006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对这六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状况逐一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运用的总体状况
  1. 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


  从表2和图1中,可以发现质的研究方法、混合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近6年来学前教育领域研究者使用比例最高的三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思辨法、文献法的使用比例则较低,该结果与1996年~2006年的保持一致。近6年六种研究方法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质的方法(460篇,40.2%)、混合方法(394篇,34.4%)、量的方法(183篇,16.0%)、行动研究法(46篇,4.0%)、文献法(34篇,3.0%)、思辨法(27篇,2.4%)。这个排序与1996年~2006年的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混合方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思辨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相比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质的研究方法运用比例超过混合方法而成为近6年运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思辨法的运用比例则低于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而成为近6年运用最少的一种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的年度分布状况分析




  由表3可见,不同年份的学前教育学硕士、博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布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年份所占的百分比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图2便直观呈现了六种研究方法的年度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思辨法和文献法在每一年份都是使用最少的两种方法,而且有逐年减少趋势;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都是每一年份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在2007、2008、2011三个年度,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得比混合研究方法要多,2009年混合研究方法比质性研究方法多,2010和2012年两种研究方法使用频次相当,混合研究方法在近6年保持平稳的持续增长的趋势,质性研究则是在2009年~2011年间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定量研究的使用量在每一年份中都位居第三,仅次于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虽然定量研究近6年的变化幅度不大,但总体来看该方法所占的百分比是在缓慢下降的。行动研究除了在2009年~2010年间有所下降外,在其他年份保持着增长,特别是在2010年~2012年间得到大幅度增长。该结果与1996年~2006年的研究结果相比,质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的运用比例仍然处于上升状态,量的研究仍然在缓慢下降,但思辨法、文献法运用的比例在近6年的下降幅度则比1996年~2006年间的11年大。   3. 研究方法在不同级别学位论文中的运用状况分析


  由表4(见上页)可见,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最多的是质的方法,共437篇(40.7%),其次是混合方法,共376篇(35.0%),最少的是思辨法,仅20篇(1.9%);这与1996年~2006年的不同在于思辨法的运用比例低于文献法成为近6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最少的研究方法。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质的方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共23篇(32.4%),其次为混合方法和量的方法,都为18篇(25.4%),最少的是文献法,仅2篇(2.8%)。这与1996年~2006年的结果有很大不同,近6年质的方法运用比例超过了混合方法和思辨法而成为运用最多的方法,文献法则低于行动研究法而成为运用最少的方法。
  本研究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进行差异性检验后,发现Pearson卡方值为25.158,p<0.001,表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运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已经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与1996年~2006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4. 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选题中的运用状况分析
  由表5可见,在五大领域、课程、教育方法、师幼互动这四个研究选题中,运用质的方法的比例最高;在教师、游戏、教育评价中,主要使用质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并且两种方法的使用比例相当;在儿童发展这一选题中,以量化研究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教育管理、0岁~3岁教育中,混合方法的运用比例最高;在教育哲学中,思辨法运用比例最高;在国外研究、教育历史中,主要使用了文献法和质的方法,而且两种方法的使用比例相当。
  该结果与1996年~2006年的研究结果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五大领域、教育方法、师幼互动选题中更多采用了质的方法而不是混合方法,教育管理更多运用的是混合方法而不是质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状况
  1. 质的方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460篇(40.2%)运用了质的方法,是六种研究方法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在不同级别学位论文中的使用比例都是最高的,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37篇(40.7%)运用了质的方法,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23篇(32.4%)。质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在五大领域、课程、教育方法、师幼互动这些选题中。
  在这460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的硕士、博士论文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多采用的是观察法和访谈法。具体而言,有286篇(62.1%)使用到了观察法,并多为以现场观察法或参与式观察法,299篇使用到了访谈法(65.0%),包括正式访谈和随机访谈或非正式访谈。如《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是通过参与式观察为主,并辅以访谈、作品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现场”、参与课程活动设计、观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来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工作。[4]此外,有77篇(16.7%)在研究方法中就明确指出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如《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个案研究》以农民工家庭的学前儿童作为研究的个案,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的视角,分析了在农民工家庭所处的四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动态过程。[5]《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是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一位教师及其所在班级儿童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运用特点、影响因素和教育建议。[6]
  2. 混合方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394篇(34.4%)运用了混合方法。该方法在近6年都是呈现持续缓慢增长的趋势。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376篇(35.0%),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8篇(25.4%)。这394篇运用混合方法的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社会、游戏、教育管理上。
  这394篇使用混合方法的论文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定量的问卷法或测查法加上质性的访谈法或观察法。如《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外因素,探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7]《城市居住区的学前儿童户外游戏与游戏场地的研究》采用问卷法了解上海市居住区学前儿童进行户外游戏的基本情况,并选择不同类型的居住区观察儿童户外游戏,分析儿童游戏行为特点。[8]
  3. 量的方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83篇(16.0%)运用了量的方法。近6年量的方法在论文中使用的变化幅度不大,但总体来看该方法所占的百分比是在缓慢下降的。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65篇(15.4%),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8篇(25.4%)。从这183篇使用量的方法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在儿童发展领域。
  量的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查法来收集论文数据。具体而言,有77篇(42.1%)采用了问卷调查法,57篇(31.1%)采用了测查法,51篇(27.9%)采用了实验法。如《心理理论视角下3岁~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采用实验法研究了3岁~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总体发展情况。[9]《4岁~5岁儿童模式与排序能力发展的研究——城市与农村儿童的比较》采用个别面试测查的方法考查了城乡4岁~5岁学前儿童模式与排序发展的状况。[10]
  4. 行动研究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46篇(4.0%)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在2010年后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有43篇(4.0 %),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有3篇(4.2%)。这46篇运用行动研究法的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游戏,如《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与某幼儿园合作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研究,旨在发展出一套适合幼儿的性教育活动方案,借由方案的实施,了解性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与改变情形为何。[11]《大班幼儿戏剧工作坊的行动研究》以幼儿园戏剧工作坊初步实践依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对大班幼儿戏剧工作坊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了研究。[12]
  5. 文献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34篇(3.0%)运用了文献法。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32篇(3.0 %),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2篇(2.8%)。文献法主要运用在国外研究、教育历史领域,如《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通过系统地阅读蒙台梭利的相关著作,对蒙台梭利散落于不同著述中的观点和见解技能型归纳、整理、分析,把他们整合在课程的框架中,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13]《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史系统分析研究》通过对学前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来研究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历史。[14]
  6. 思辨法的运用状况
  由研究方法的总体频次分布表(表2)可见,在114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有27篇(2.4%)运用了思辨法,思辨法也是这六种研究方法中运用得最少的一种方法。在1073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0篇(1.9 %),在7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7篇(9.9%)。思辨法主要运用于教育哲学领域,如《论儿童的精神成长》采用思辨法来论述儿童的精神成长[15],《论儿童的诗性智慧》也是以思辨法来论述儿童的诗性智慧的[16]。
  四、讨论
  (一)质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在学前教育领域研究中运用日益广泛
  质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在学前教育领域研究中的运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都在30%或4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自从2000年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质化研究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出版后,质的方法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到学前教育领域研究中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因为质的方法所具有的过程性、情境性、重视研究关系等特点恰好与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定、整体性、动态性相适应,质的方法的思路与学前教育学科相契合,质的方法对价值的认可符合学前教育的特点,质的方法的整体性符合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质的方法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使其特别适合学前教育研究。[17]
  混合方法在近6年的运用比例也很大且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这验证了刘晶波根据1996年~2006年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所做出的“在未来的几年中,混合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仍将是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预测。学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性系统,对学前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自然会呈现出多种形态。近6年,多种研究方法并存,将不同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或以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混合研究趋势日益凸显。因为,对于一个具体的学前教育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其利弊,同一选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解决,不能仅凭一种研究范式或一种具有方法就能解决的。[18]
  (二)思辨法和文献法在学前教育领域研究中的运用逐渐减少
  文献法特别是思辨法在近6年的运用比例非常小(2%、3%左右)且逐渐下降,这与1996年~2006年的结果保持一致。这种现象首先与研究选题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选题要求研究者使用实证方法,只有教育哲学方面的研究需要思辨法,国外教育和教育历史方面的研究需要文献法,而这些研究选题的数量很少,造成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也很少。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了思辨法和文献法的局限以及实证研究的优势。思辨法和文献法收集的并非一手资料,往往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情况。而实证研究则强调深入实际生活,关注问题的情境与过程,容易找出问题的真正动机与深层原因所在。因此,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思辨法和文献法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三)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层次比较混乱
  在很多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将质的方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放在了同一逻辑层面上。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法并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它们的分类标准有所不同。质的方法、量的方法、混合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思辨法的抽象概括程度要高于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查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而且后面这几种方法的分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笔者参照王坚红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19],认为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查法是数据资料收集的方法,其中,观察法特别是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是质的方法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调查法、测查法是量的方法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资料分析的方法;实验法和现场研究法是根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做出的划分,其中,实验法是量的研究常用研究场所,现场研究是质的研究常用研究场所;个案研究法是根据研究对象而界定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质的研究中。
  五、小结
  通过对近6年(2007年~2012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以及与之前11年(1996年~2006年)的进行比较发现:
  (一)质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在近几年内仍然是学前教育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研究者的学历层次、研究选题有显著相关。
  (三)研究者对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研究方法的分类层次认识比较模糊。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
  [2] 转引自: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课题的设计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07,(09):4.
  [3] 刘晶波,丰新娜,李娟.1996—2006 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09):15-16.
  [4] 陈晓红.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苍翠.农民工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个案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6] 朱珊. 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张亚妮.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8] 沈岚.城市居住区的学前儿童户外游戏与游戏场地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9] 张玉梅.心理理论视角下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 杨峥峥. 4-5岁儿童模式与排序能力发展的研究——城市与农村儿童的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 李珊泽.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2] 杨娟.大班幼儿戏剧工作坊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3] 鲍亚.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 姚国辉.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史系统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5] 苗雪红.论儿童的精神成长[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6] 王立华.论儿童的诗性智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 转引自 刘晶波,丰新娜,李娟.1996-2006 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09):15-16.
  [18] 徐琳.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01):21.
  [19]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25.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其他文献
【摘要】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但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对当地文化不了解,民族教育资源缺失的情况。为此,民族地区幼儿园可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设置、各领域教育相融合,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学前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自其看、听、闻、触摸等,并以固有知觉的形式形成习惯思维。鉴于此,本研究提倡基于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由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使幼儿从生活的“肉眼”转向特殊美感经验的眼光。同时倡导“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活动,以“视觉、听觉(兴趣点)→认知(意识形成)→技法、方法(选择行为方式)→表达(创作空间)→愉悦(兴趣点表达的愉悦)”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构成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期刊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习惯的差异及家长教养意识上的差异。调研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段幼儿在观察、阅读、倾听习惯上呈现差异,幼儿学习习惯相对薄弱;家长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教养意识较低和教养方式单一。据此,对幼儿园来说,要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习习惯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不同性别、年龄幼儿的学习习惯;教师、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素养,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期刊
【摘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杭州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学前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构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政策体系,该体系以学前教育“1+4”文件为核心内容,落实各级政府经费投入责任,对经费来源、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也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入学、民办园发展等突出问题,公平与效率并重,该政策使得杭州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有了数量和品质上
期刊
【摘要】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近代化是一个由单纯的效仿外国模式到逐步的中国化的过程。在此过程的早期,即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的初创时期展现出了依存性、依赖性、依附性的时代特点。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界掀起了独立化、中国化、科学化的运动,涌现出了许多独特的办学模式与成功经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国幼儿师范教育乃至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要做好制度设计和立法工作,都必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锡山区联片教研产生的背景,联片教研的组织形式与类型,以及联片教研在促进学前教育区域均衡优质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并就进一步提高联片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区域;优质均衡;联片教研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7/08-0082-03  【作者简介】蒋丽芬(1963-),女,江苏无锡人,锡山区教育局干部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A区域内城乡幼儿园合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幼儿园彼此之间的真实想法。通过调查我们寻找到幼儿园合作阻力在于上级部门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地方性政策不完善,幼儿园自身利益关系的冲突,幼儿园自身价值观念的封闭,政府提供的平台少,交流少等问题因素。基于区域内幼儿园合作现状以及有限的公共资源,在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中,研究认为政府应扮演立法者、决策者、监督者、主导者、协调者、支持者角色,关键
期刊
【摘要】幼儿常规行为的培养与规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却常被父母忽视或误导,从而导致幼儿在园常规行为问题的产生。选取在园常规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四个月的连续观察以客观反映其问题行为,再结合对其教师与父母的访谈来收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观察与访谈结果,选取家庭生态系统父母子系统的视角,对此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引起幼儿父母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期刊
【摘要】园所文化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幼儿主题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梳理了我园“和”文化与幼儿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架构,分别从创新策略、渗透策略、行动策略和评价策略等角度探讨推进“和”文化在幼儿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实施策略,从而实现园所“和”文化与幼儿主题学习活动的有效融合,促进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发展的提升实效。  【关键词】“和”文化;主题学习;幼儿主体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本文选取电影《小人国》片段进行分析,发现:(1)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2)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3)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相应的启示是:(1)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2)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3)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