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文化元素与佛教禅宗渊源探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宋代斗茶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盛况。“无茶不食”成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根基,这与当时佛教禅宗文化发展盛行不无关系。本文主要对佛教禅宗、宋代斗茶文化间的关系与作用展开分析,希望对我国茶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佛教禅宗文化涵盖禅医、禅农、禅茶和禅语等文化,其中禅茶文化发展延续至今。茶道的先苦后甘意境,与佛教参禅的离苦得乐精神追求不谋而合。品茶目的是放松身心、反思,即放下俗事,在品茶、悟茶中营造悠然心境。参禅主张当下杂念与留恋,即金凤体露,目的是在清净和寂、平正谐和中寻求顿悟。茶之所以成僧侣修身静虑的伴侣,与寺庙具备制茶技术的研究、发展条件不无关系,各种茶宴、茶礼不仅带动了饮茶瓷器文化发展,同时也为斗茶文化的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一、宋代茶文化发展概述
  宋代茶文化兴盛,首先与当时南北民族融合不无关系,宋代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空前繁荣。其次是宋代皇帝偏好禅茶文化,将饮茶作为参政议政之侣。尤其是宋徽宗具有一定的“文艺范”,喜爱饮白茶,并在《大观茶论》中讲述了茶具、喝茶、辨茶等内容,通过大规模茶宴的举行,引起上行下效,夯实了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宋代经济繁荣,涌现了大量的文人组织,其对饮茶更是喜爱,创作了大量茶画、茶帖与茶诗,使茶文化的艺术性特征越发强烈。民间兴起的斗茶、点茶风气,逐渐推行至社会层面。唐代注重追求茶道的精神境界、文化内涵,而宋代则将茶文化的茶道、茶艺等渗透到阶层礼仪、日常生活中。
  斗茶又称斗茗、茶百戏,即茶优劣比赛。其创建于唐代,但兴盛于宋代,是品茶时决出胜负、评出高低的饮茶方式,也是古代上层人士的雅玩,虽然胜负色彩强烈,但斗茶的挑战性、趣味性特征更加突出。宋代对茶道极为推崇,引起了皇帝和士大夫等上下嗜茶、倡茶、研茶的风气,形成以茶为载体的休闲、心理与风俗的现象。这也引出了宋徽宗赵佶,喜好茶道,经常在宫廷组织茶宴、茶宴,召集茶艺高手,寻人斗茶的故事,以及宋徽宗向能够在分茶中分出字的福原和尚学习茶艺的说法。焚香、插花、挂画和品茶是古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其中品茶看中味觉之美,从黄儒《品茶要录》、蔡襄《茶录》到宋徽宗《大观茶论》不难看出当时雅人韵士斗茶的性情志趣,如杨万里的“煎茶不似分茶巧”,表示茶汤变化无穷,即使唐代煎茶再突出,也不如我宋代分茶有趣味。宋代斗茶做法包括瓶煎水、调膏、注入沸水,即将半发酵白茶,蒸压成饼,向茶盏中放入碾细后的茶膏,注入沸水用力搅动调膏。调膏前的温盏操作可达到冷则茶不浮的斗茶标准。
  衡量斗茶胜负,首先看茶水的颜色,上品则为纯白色,下品则为青白色,次之是灰白与黄白色。上品茶质鲜嫩,蒸时火候适度。青色、灰色分别表明火候欠缺与火候过度。黄色、红色分别表明采摘不及时与炒焙火候过度。其次看汤面泡沫泛起程度,汤花优劣评判标准分为两项,一是汤花色泽,与汤色评判标准一致。二是汤花泛起的水痕,水痕晚出现为胜。
  二、吉州窑木叶盏概述
  宋代“斗茶”文化发展迅速,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将斗茶作为生活趣事。其间衍生了一系列的斗茶器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富有艺术魅力的还数吉州窑木叶盏。
  木叶天目盏制作工艺相对简洁,木叶主要为桑叶,是菩提叶最好的替代品,桑叶浸水叶衣腐蚀后,将其脉络沾釉与器物贴合进行烧制。作为吉州窑天目极品,木叶贴合的位置不受限制,可以是二叶重叠,也可以贴在盏口、盏心、盏壁等位置。装饰具有一定的自然之美,相比鹧鸪天目、兔毫天目更朴实,不仅能够营造无尽的想象,而且与禅茶文化追求的清静、包容、感恩等正清和雅精神一致。米黄色木叶在黑油中装饰性更强,且木叶的茎脉清晰,更具有观赏、收藏的价值,成为天目中的佳品。
  宋代,黑釉瓷器生产盛行,但木叶装饰瓷器仅吉州窑生产。天目瓷属于铁质黑釉瓷器,木叶天目盏多用于修饰斗笠碗造型。敞口浅腹、足小口大的造型,与佛教禅宗的分享、包容精神追求一致。感官上叶茎、叶脉相对凸出,但触觉上发现其与盏壁黑釉相融一体并不突兀。木叶天目盏虽然工艺简单,但对火候等要求较高,在制作过程中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作品真品数量相对较少。通过出土的木叶盏残片,笔者发现除了桑叶外,还有桃树叶、豆荚叶、皂角叶等,叶片颜色、叶片大小参差不齐,但各有千秋,引人无限遐思。
  宋代佛教禅宗文化盛行,江西是禅宗的重要传播区域,也是五家七宗南宗禅的发源地。作为七祖尚道场的青原山净居寺,与吉州窑永和镇隔江对望,千僧供养、千僧会等寺院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随后在禅风、佛教氛围的带动下,永和镇禅宗文化也越发兴盛,周围佛教胜迹不断涌现,如宝寿寺、慧灯寺、本觉寺等著名寺院,以及圆通堂、普济庵等著名兰若,虽然始建于唐,但在南宋发展繁荣,不仅带动了庐陵经济、政治與文化发展,也使吉州窑走向生产巅峰。吉州窑被寺庙包围,也成为寺庙瓷器的提供商,如茶器、花器等。木叶盏受禅宗思想,成为佛教寺庙煎煮草茶的重要器具,桑叶盏可从茶禅一味、森罗万象的佛法中感悟与理解。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有桑树为诸佛成道灵木的说法、桑叶能通禅的禅医说法,可见利用桑叶装饰天目盏蕴含的觉悟与佛性。同时,木叶与西祖意中的落叶纷纷,以及一尘佛剎、一叶释迦的谈禅思想契合,因此寺庙利用木叶天目盏感悟自性清净的可能性较大。禅茶一味是禅院接待上流官宦、社会名士的重要礼节,木叶盏巧夺天工、朴实无华,同时具有深远幽静的意蕴,成为僧家专用器物,延伸为宋代斗茶的器具也不是没有可能。宋代陶瓷典雅含蓄、秀丽雅致,是助推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纹饰、造型,还是釉色都体现出一种禅宗文化思想、美学境界,对宋代陶瓷风格固定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禅宗美学创建于唐,但兴盛于宋代。受禅宗文化带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能找到妙悟、意境的影子。禅宗主张现象空观的心物观和自性自度的顿悟观,也决定器物美学风格的核心内容。禅宗对宋瓷受禅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包括佛教、寺庙用的瓷器纹饰;其次是间接影响,包括与禅宗审美观契合文字、图案等。禅宗主张于相而离相的、心声相通的精神境界追求,色彩观表现为青尚白,高雅、灵秀的青白瓷更受当时文人雅士喜爱。禅宗追求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影响着宋瓷艺术造型,轻巧秀丽造型比较常见。禅茶一味为宋瓷赋予了禅意思想。禅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追求使文字、图画与宋瓷的结合成为可能,基于禅宗美学思想、境界的宋瓷,其造型、风格也越发独特。   影响宋代斗茶风气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当时理学思潮带动,其注重三省,通过自我反省、内心沉思,达到净化心理的作用。斗茶看似庄严肃穆,但净化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二是宋代政治与文化繁荣,主体意识越发突出,斗茶不再是生活消遣,更是一种实现自我的生活表现。
  三、两宋时期佛教禅宗文化发展概述
  基于佛教修持方式角度分析,“禅”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从禅历史传承入手分析,如最初的婆罗门时代,禅是指“静虑”“弃恶”“思维修”等意思,印度婆罗门时代的禅定,引《坛经(惠能大师)》,可以理解为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也是指内在修行,追求大梵天境界,形成梵我合一的方式。
  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精义,主要体现在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禅静思维,将禅定、精进、布施、般若、忍辱、持戒定义为佛家六度,将禅定视为开悟成佛的方式,完善了佛教智慧体系。
  印度佛教逐渐引入中国,五代时形成禅宗。直到宋代,禅宗才成为我国佛教的主体,此时各个佛系全部统一为禅海。佛家主张即心即佛,佛指自性如心。禅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境界,是与思维言说处于不同高度、层次的,禅定即定心,突显生活中的一份超越智慧。中国禅文化涵盖佛教、禅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带动,也有禅即佛、佛即禅的说法。
  佛教分为中国佛教、印度佛教两类。后者是释迦牟尼基于婆罗门教,以其智慧转化成印度佛教。直到8世纪,受婆罗门教带动,印度佛教逐渐被婆罗门化,释迦牟尼主张的佛教意境、精神逐渐褪色。经过多重变革的印度佛教,逐渐被引入中国,受数百年的洗礼、演变,在唐代被彻底中国化,最终由佛教过渡形成禅宗。中国化佛教以禅宗为主要代表,在方法、体系等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化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基础上,加入诸子百家元素形成的,在历史舞台上以禅宗形式存在与发展。
  宋代理学发展兴盛,儒家人士的生活方式更加随心,虽然与禅宗主张的心性不能同等,但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首先,宋太祖曾下令要求子孙,不得杀害文人雅士,文人地位逐渐提升,更达到了重文轻武的地步,也出现了学而优则仕等语录。在此基础上,上流阶层的势力逐渐消却,言论不再受严格控制,市民文化随之兴起,政治、文化、经济空前繁荣,印刷术等创新发明涌现,优秀文人、知识分子辈出,自觉意识也逐渐提升,空前觉醒。其次,儒家涌现出程朱理学,当时的代表人物为朱熹、程颢和程颐兄弟等。最后,宋代儒家人士偏好随心,常借鉴禅宗养心、提高修为与素养,促使了禅宗文化的发展。
  四、禅宗文化发展受斗茶文化的影响
  宋代佛教禅宗文化盛行,寺庙数量逐渐增多,禅茶文化越发成熟,发展也愈发良好。宋代径山禅寺等借助丛林清规,推出了一套严苛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接待云水、体证禅法的助缘,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三千威仪一盏茶的禅谈,为茶文化、禅宗文化的融合,以及禅宗文化的传播夯实了基础。禅宗道场激活了“茶宴”,经过收集与分析宋代文献禅书、清规资料等,禅宗寺庙举行茶礼的说法得到证实,茶礼的器物、流程、文化等也逐渐被挖掘。大和尚是对德高望重、修行精进僧人的尊称,通过茶头大和尚的称谓,人們可了解到宋代茶宴与茶礼的隆重程度,其对禅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北宋时,受饮茶习惯影响,斗茶文化空前繁荣,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的需求,也间接带动了茶器具生产的发展。宋人饮茶,偏爱黑釉茶盏,吉州窑受周围众多佛教寺庙的禅茶文化影响,大量生产天目黑釉盏。作为天目盏中的极品,木叶纹盏的艺术魅力、禅意等都是其他天目盏不能媲美的。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郭学雷经过研究,证实了桑叶装饰木叶盏的说法,表示该做法与禅宗思想带动不无关系,作为佛寺煎煮草茶的重要器具,它也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其造型、装饰与宋代禅僧在茶道中感悟到的茶禅一味、森罗万象等佛法一致,木叶纹盏逐渐成为斗茶人士青睐的茶具,可见禅宗文化与茶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州窑木叶天目盏的禅宗渊源研究”(项目编号:17YS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对载波交流声调制干扰的简单分析□王峰(河南油田电视台473132)在有线电视系统中,有一种故障,表现为用户电视屏幕上出现一种明暗相间的水平条纹,即“滚道”。有时一道,有时两道,甚至更多,周
曲艺作为音乐的一部分,既有音乐传播的普遍性,又有自身传播的特殊性。当今时代,流行音乐依然是新媒介环境下音乐传播的主力军。浏览各大音乐平台网站不难发现,各类流行音乐的广告信息呈爆炸性状态呈现。随便输入当红歌星姓名或是时下最流行歌曲的名字,各种不同版本的链接将迅速排列呈现,甚至可以精细到现场版、录制版、翻唱版等供观众选择。相对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其他形式的音乐在产品数量上明显
期刊
戏剧兼具文学性与舞台性,是二者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依托于剧本,是构成舞台表演的基础和框架.而戏剧的舞台性则要以其文学性作为支撑,遵循剧本中设定的故事情
在镁、钛、锆、铍、钒等稀有金属的冶炼中,一般都是先制成氯化物,然后再把氯化物还原成金属。氯化物是用氯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的。在此生产操作中,必须测定送入炉内参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概念“产品合格概率方程”的建立(见文献1),为研究 Cp 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它的特性及其修正问题,人们可以比以往了解得更为深刻,概念也更为清楚了。因为在质管中,Cp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具有不可估价的宝藏之一,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黔东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本文从黔东南非遗概述出发,以非遗的成因与类别为重点研究内容,以此提出和谐发展之下传承与保护的路径。非遗在与生态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延续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凸显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格局。 
期刊
对称审美,从字面上理解是美学领域中的一种论述。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可听,也可感受到,但是其概念并不是人人熟识、理解的。正如所有艺术门类的进化演变过程几乎都是一致的,其发展过程就像植物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一样。每个人对对称审美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基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差异,这种理解也在不同表现中发生变化。  对称性审美形式在艺术领域应用很是广泛,大到一座建筑,小到一个曲调、一个字形、一个符号,自然界中几个
期刊
一个没有文化的节日是没有姓名的节日,一个没有商业的节日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节日.这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不同的是构建什么样的文化和什么样的商业是差异化节日建设的关键.本文通
吴敬琏在哪里?厉以宁在哪里?2001年10月23日爆发了既在意料之中又夹杂着喧泄报复的股市井喷——此时,中国民间定义的股市多空两大阵营的主帅.他们的声音被淹没了。声音是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