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地区非遗与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具有不可估价的宝藏之一,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黔东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本文从黔东南非遗概述出发,以非遗的成因与类别为重点研究内容,以此提出和谐发展之下传承与保护的路径。非遗在与生态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延续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凸显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格局。
  一、黔东南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黔东南汇集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有33个民族,总人口441.7万,组建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民族地区创造了多民族文化。当前,黔东南共有55项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205项入列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提的是,侗族大歌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是贵州省唯一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非遗是当地各族人民数千年来集体勤劳、奉献和智慧的结晶,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和睦相处、共同学习。在没有民族文字的情况下,当地少数民族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记录民族历史、社会习俗文化,而今黔东南州每年近200个千人以上、近100个万人以上的民间节日彰显出非遗传承的社会根基。这些数字恰恰印证了勤劳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仅延续着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的特色。
  二、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成因
  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穿越历史、跨越地域的文化魅力和恒久生命力。黔东南因地理、历史的因素,以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封闭的状态,当地政府保护政策得当,相对来说,生态文化保存处于完好状态。至今走进黔东南非遗中,人们仍然可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生态文化所散发的人文气息,如原汁原味的节日习俗文化、斑斓多彩的服饰文化以及独特的婚俗文化等,这与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自然地理因素
  黔东南地区丰盛的非遗存世,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地区聚居着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33个民族,以苗族和侗族居多。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势低、气候湿热,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众多的峡谷、溶洞,寨子之间依地而建,依水而立,寨子内水串着屋,房连着沟,原始生态保存完好,鼓楼和寨子依然散发着黔东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气息。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黔东南地区形成了与山地环境相关联的音乐、舞蹈、民俗等有别于其他地域、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民族发展因素
  黔东南是居住着33个民族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境况对民族迁徙、勞作、语言及其生活习惯等有很大影响,其间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以此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里以侗族为例进行简要叙述。
  受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侗族文化有明显的地域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侗族是黔东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为古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依靠本民族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集历史、文化、美学等特征于一体。同时,侗族也创造了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其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成为人们传承侗族文化、抒发民族情感和记录生活内容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侗族人的心中,它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包含整个民族的历史、信仰、理念以及生活方式。
  (三)社会因素
  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贵州省人民政府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也给予很大重视,除相继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贵州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方案》有关法规、条例,也针对黔东南地区,出台了《黔东南州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等。这些条例的相继出台,大大提高了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与此同时,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野、深入寨乡、走进校园、走进文化,通过收藏、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一批批珍贵的、富有沉淀浓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的同时,积极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旅游文化,打造出一批知名的民族文化盛地,如西江苗寨、从江小黄侗寨、从江芭沙以及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之一肇兴侗寨等,为非遗在保护中开发和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田野调查发现,从江县往洞乡往洞中学已于2011年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引入校园,以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
  三、黔东南非遗项目类别
  “种类全、数量多、分量重”,其客观地概括了黔东南非遗的特征。近年来,文化部、贵州省分别评选和公布了第四批非遗名录,黔东南州国家、省级非遗共计260项,贵州其他8个市州无一能与其媲美。在非遗10个类别中,国家级有9类均有项目入选。贵州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更是声名远播,享誉世界。
  (一)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侗族人民以独有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型音乐文化。新中国成立前,侗族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教育十分落后,那时,人们以会唱歌为荣,歌师受到人们的尊重,人文生态的保护也变得相当重要。
  (二)国家级非遗
  黔东南国家级非遗拥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十种类别,笔者着重从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民间美术《侗族刺绣》和传统手工技艺《苗族蜡染》来简要介绍。
  1.民间文学——《珠郎娘美》   初听《珠郎娘美》,听者往往便被优美的旋律所打动。它既表现出民族性,也体现本土性,故事包含侗族民间文学的方方面面,是侗族民间文化习俗的活现,充分展示侗族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德。它属于传统侗戏中的一种,清末,由贵州省从江县侗族戏师梁耀庭、梁少华根据黔东南侗族聚居地区流传的珠郎娘美故事与民间叙事歌改编而成。
  据当地人介绍,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才貌出众的姑娘名叫娘美,在歌堂里练歌,便爱上了同样才貌双全的小伙珠郎,两人私定终身。然而,侗族的“姑表婚”使二人不得不在世俗面前低头,波折不断,经历逃离世俗、私定终身、远离家乡为夫报仇等磨难,悲喜交集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侗族人民善良、勇敢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民间美术——侗族刺绣
  对于侗绣,很多人并不陌生,它也是刺绣的一种,一针一线绣在布上。精美的刺绣是侗族文化的一种,如同侗族姑娘善良而又心灵手巧,绣风自然、淳朴、大方。尤其是锦屏平秋的侗族刺绣,代表了侗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刺绣品种不再单一,品种越来越多,使刺绣文化不断多样化。
  3.传统手工技艺——丹寨石桥皮纸制作技艺
  笔者走进黔东南丹寨县石桥村,便被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所吸引。生产皮纸的传统已不多见,而石桥村依然把这项技艺保存、传承至今。它是苗族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审美性。石桥皮纸技艺利用当地较好的构皮、杉根和河水为制作原材料。
  当前,石桥白皮纸依然靠手工操作,工艺制作精细,生产出的纸质不乏柔韧性,而且光泽度和吸水性极好,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目前,销售量一直保持良好。
  (三)省级非遗
  黔东南省级非遗达百种,苗村侗寨独特的人居环境造就了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苗年、侗年、苗族斗牛习俗、侗族鼓楼习俗等都被人们熟知。然而,对于瑶族度戒、瑶白摆古、圣德山歌节等,人们比较陌生。
  1.瑶族度戒
  度戒,即成人礼。笔者走进从江县秀塘乡,那里是瑶族人的聚居区,在这里,凡是年满十四岁的男孩,都要经受一次受戒仪式。度戒仪式内容主要是师父通过牒文戒律训诫徒弟不偷盗、不抢劫、不欺瞒等,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诚信做人等。度戒至今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
  2.瑶白摆古
  “瑶白”在古侗语中被称为“镇押金”,相传一支苗族先民最先落脚在贵州省锦屏县瑶白村,清代称“苗白”,1944年改名为“瑶白”。关于姓氏的变更史,瑶白最早是龙姓侗族人定居的寨子,接着滚姓、杨姓等陆续迁居,不久,龚姓汉人也来此定居。因而,这里的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长达40年间,人数少的姓氏更改为人数多的姓氏,但因念念不忘自己原来的姓氏,其又改回原来的姓氏,并举行了相应的仪式,1996年,寨子里各姓氏集体决定每年六月六日作為“摆古节”。其以姓氏、宗支文化交流为出发点,也融合歌、舞、戏等表演艺术于一体,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绝无仅有的形式。
  3.圣德山歌节
  圣德山歌节在圣德山一带,它是周边地区北侗的传统节日,是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时间为两天,参与人数达上万人,是北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歌节。其体现了侗族人对“本主”的崇拜,承载着北侗许多历史沉淀。
  四、和谐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路径
  当前,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世与发展,与当地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促进力。如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在既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发展。苗族的吃新节成为省级非遗,侗族琵琶歌成为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成为世界级非遗,不一而足,它们都见证了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的和谐局面。笔者曾多次深入田野进行调查,最终提出以下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启用多样性生态保护模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单一性(针对项目)与集中保护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增强政府的组织性与民众的参与性。专家和学者要积极提供指导与帮助,当地人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二是加大产业结合力度,通过政策进行合理引导和扶持。例如,城市化让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使文化传承断层,旅游业的一哄而起更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旅游商业一体化街区,着力推广民族特色产品,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提供回乡创业的机会,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原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应注重非遗的原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避免非遗过度商业化。人们必须立足保护,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特色,使其得到创新发展。例如,民间音乐、婚丧习俗、手工技艺等非遗都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却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局面。
  (三)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现,已成为促进我国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人们要将非遗积极引入校园。例如,2015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第一支芦笙队,把苗族芦笙乐舞引进课堂,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五、结语
  纵贯历史长河,作为贵州省非遗最多的民族地区,黔东南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富有特色、和谐共处的多民族文化。可以说,和谐贯穿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生态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架构体系,以人为本,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人们需要不断付出努力与智慧,努力实现非遗和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禀赋与资源价值探究”(项目编号:2018qn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雪芬(198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其他文献
《大河报》作为河南日报的晚报,短短几年时间发行量升到50万份。《大河报》成功的秘密,与其灵活的用人机制分不开,让我们走近“大河人”。有人说《大河报》人很能干,原因是《大河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美育教育作为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已然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而本文将针对现阶段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开展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体保持领军地位。电视广告媒体行业具有的区域性、高成长性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受众人群的本土化、贴地性的特征比其他
引言众所周知,单纯改变定子馈电频率不能准确控制感应电机的速度。在供电频率甚低时,电机定子阻抗很小,且主要表现为电阻性。因此,为了防止电流过大,必须随频率的变化而改变
对载波交流声调制干扰的简单分析□王峰(河南油田电视台473132)在有线电视系统中,有一种故障,表现为用户电视屏幕上出现一种明暗相间的水平条纹,即“滚道”。有时一道,有时两道,甚至更多,周
曲艺作为音乐的一部分,既有音乐传播的普遍性,又有自身传播的特殊性。当今时代,流行音乐依然是新媒介环境下音乐传播的主力军。浏览各大音乐平台网站不难发现,各类流行音乐的广告信息呈爆炸性状态呈现。随便输入当红歌星姓名或是时下最流行歌曲的名字,各种不同版本的链接将迅速排列呈现,甚至可以精细到现场版、录制版、翻唱版等供观众选择。相对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其他形式的音乐在产品数量上明显
期刊
戏剧兼具文学性与舞台性,是二者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依托于剧本,是构成舞台表演的基础和框架.而戏剧的舞台性则要以其文学性作为支撑,遵循剧本中设定的故事情
在镁、钛、锆、铍、钒等稀有金属的冶炼中,一般都是先制成氯化物,然后再把氯化物还原成金属。氯化物是用氯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的。在此生产操作中,必须测定送入炉内参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概念“产品合格概率方程”的建立(见文献1),为研究 Cp 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它的特性及其修正问题,人们可以比以往了解得更为深刻,概念也更为清楚了。因为在质管中,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