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朱村:“小书记”的大事记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ion_dar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8月的一天,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走乡串镇一上午的王乐义确实感觉有点饿了,这是他西行至新疆的第一次、第一天,也是第一顿饭,而端上桌的午饭却让他大吃一惊——
  油辣面。鲜红的辣椒拌着拉面,油乎乎地香辣味道直冲鼻腔,而这也是整顿饭的全部。自王乐义做过直肠癌手术之后,便一直不敢再吃辣,但初来乍到,不吃又显得不尊重主人,纠结之中,王乐义赶紧以饭量小为由找了一个小碗,拨出几根,强忍咽下。
  饭是吃下了,但王乐义心中泛起的嘀咕声一直未停:在这样一个自古没有种菜、吃菜习惯的新疆,建造蔬菜大棚,谈何容易?
  有人踌躇观望,自然就有人奋勇向前,王乐义正是后者。1993年的头一次新疆之行,他更像一个传经布道的行者,一边走一边给农民讲解技术、传授经验、打消疑虑、扫清障碍,带到新疆的6位技术员也分别留在了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和库尔勒市。
  回到三元朱村后的王乐义依然心系新疆,计算着那边播种的日子,等待着蔬菜成熟的时间。大概是入冬的光景了,哈密市地委书记的一个电话终于让王乐义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王书记,给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大棚成功了!29个大棚个个丰收,黄瓜今天上市,每公斤26元!”这个消息实在太令人振奋了,谁曾想哈密市第一批29个均不足一亩的大棚,平均收入竟达到6.7万多元!
  报喜的电话接二连三地打来,王乐义第一次入疆进行试点的三个地区都大获丰收!
  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五一刚过,新疆提出邀请王乐义参加全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发现场会,王乐义当即应允,并第二次入疆。
  这一次,王乐义与114名技术员一起,从南疆的和田、阿克苏、喀什,到中疆北疆的哈密、伊犁、昌吉,他们跋山涉水,穿草原进荒漠,也正是这一年,仅新疆一个乡镇就建立了2500个蔬菜大棚。
  很快,冬暖式大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仅1995年一年,就有4300多个来自寿光的技术员扎根、服务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在王乐义的帮助指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区选择了哈密、石河子、库尔勒等5个地区作为冬暖式大棚试点,全面辐射北疆、中疆、南疆,并于1997年,结束了新疆一年有8个月靠外地进菜的历史。
  后期的管理和保护在王乐义看来更为的重要,1997年跟随他入疆的王佃军、韩秋美夫妻档技术员在新疆一待就是22年,作为父亲的王佃军甚至错过了女儿的婚礼,而他们两位又只是近千位新疆技术员的缩影。令人欣慰的是,在派驻王乐义与众多技术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所到之处,蔬菜遍地扎根。
  1993年到2002年,10年光阴10次西行入疆,王乐义的脚步遍布新疆南北,直到现在的每个隆冬季节,每当那边大棚里传来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上市的消息,都会让王乐义感慨10年来一路播撒的坚持。
  新疆,只是王乐义将冬暖式大棚向全国推广过程中的难忘一段,在他看来,中國幅员辽阔,包括新疆在内的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然令他牵挂不已。其间,他与三元朱村携手进行了三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多次根据各地所需重新设计大棚,在甘肃武威,王乐义试点成功了零下二十六度不加温、不烧煤的第五代大棚,用前后12年的时间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天吃不上菜的问题。
  回想起1989年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在寿光试验成功的初期,三元朱村几乎所有的乡里乡亲都给予了王乐义极大的支持,并乐于看到他将“好事奉献出去”。面对极少数质疑的声音,自称只是个“小书记”的他,在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向来到三元朱村进行现场参观的275名代表和全体村民许诺:“从现在起,我们的技术一不搞封闭、二不搞专利,向全社会推广。三元朱富了不算富,寿光富了也不算富,全国的农民兄弟富了那才叫真正的富!”
  今日的寿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加智能化的设备返乡创业。王聪与妻子作为标准的90后,在本科毕业后毅然决定回乡做起了“新农民”。如今,他们投入的第四个大棚也已经步入正轨,呈现出一片盎然之景,面对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工作,王聪时常感慨“真是回来对了!”王乐义欣喜、自豪于此,因为在他看来,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振兴,“文教做得好,商贸物流走在前列,城乡一体化建设好,再加上工业强市,农业富民,这才是在全国范围内可借鉴可复制的‘寿光模式’!”
  “2008年5月9日,习近平(时任国家副主席)来到三元朱村视察,他亲切地对我说:‘乐义,你为全国发展蔬菜做了一件好事,从现在起,你要抓好质量,让大家买着放心,吃着健康,再做件好事!’”王乐义欣然应许,因为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寿光蔬菜质量将会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而“寿光标准就将是全国的标准”!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他文献
焉支山水草丰美,是骏马的福地,每天都能看见焉支山山清水秀,马儿嘶鸣。  它是我家的一匹老马,一匹枣红色的母马,因产驹高大、俊美、健硕,在村子里非常有名,我的父母亲对它倾注了无尽的宠爱。父亲格外喜欢它,把它叫作“美人”。父亲从一个男人看女人的眼光看待一匹马,连母亲有点嫉妒,但看到一匹匹小马驹变成了真金白银时,欣喜还是占了上风,比父亲更懂得照顾起了这个“美人”。  老马和我相处很温驯,比父母亲待我温顺
期刊
本刊讯 12月8日至10日,《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在北京揭晓,评选出年度6个奖项90余篇散文作品。其中,梁晓声《故人往事》、韩静霆《妻妾成群的王家大院》、鲍尔吉·原野《耳柏》、王宗仁《柴达木的河向西流》、李旭《四麦之地》、刘庆邦《学会守时》、蒋殊《一碗饭,一条命》、周亚鹰《从刘几到刘辉》、廖静仁《山行九日》等11篇荣获单篇散文类一等奖,蔡飞
期刊
“当河仙与海神谈判的时候——那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小时候,奶奶总是跟我唠唠叨叨着说。  奶奶说,每当农历三月底到四月初的某一天,那是豪雨和台风还没来到的时候,九洲江带着冬春两季绵雨积聚的满河浑浊的江水,流淌到我的故乡北部湾东岸的出海口,正好适逢海洋大潮,满河白浊的江水和满湾深蓝的海水就冲撞了在一起,互不相让,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白浊的江水和深蓝的海水都腾起面目狰狞的巨浪,呼啸咆哮着推过来又
期刊
1989年5月,我被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海选选中。报到时,接待我的科长叫毛国葆,1950年生,江苏泰州人,入伍之初曾在白山黑水的克山农场干了8年,吃过大苦头,经受过大磨砺,后因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写得一手好字,吹得一口好笛,提干后调入沈阳军区空军机关,当过干事、首长秘书,后来调入院校机关,再后来调入南空高级领率机关任职。此人看上去面善随和,个头不大,清瘦单薄,嗓门尖细响亮,精气神极足。然而,他介绍我
期刊
父亲不属牛,却像一头牛。  这个夏天的夜晚,父亲为了把那三亩多稻田犁耙完,竟然把母亲送给他的晚饭整整放了一个夜晚。后来,母亲去喊他回家休息时,才发现他的背部和大腿都给蚊蠅叮出了血迹。虽然这样,父亲仍未停下手中的农活儿,仍然是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在田间开垦着丰收的号角。看到那碗变得冰凉的面条,母亲既感动又难过。看到父亲这样拼命地干活,考虑到父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母亲劝说他早点回家休息,让他明天再干。
期刊
那是1948年的夏秋之交,雨下个不停,为躲避敌人的空袭,赵立海所在的炮兵某部接到命令,连夜从潍县(今潍坊市)出发,奔赴济南。赵立海清楚地记得当时中秋已近,因为每个战士还分得两枚小小的月饼。“晚上急行军,两头不见太阳,每天走百十里。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小背包,被褥捆在一起,很薄,背包都被雨淋了个透。”  刚刚结束潍县战役,赵立海对潍县又高又厚的城墙依然心有余悸,“很多战友倒在那里”。他也知道,队伍的下
期刊
编者按  Editor's note  潮起潮落,印记无声;桑田沧海,岁月留痕。  <图1>20世纪80年代初,春节前的物资交流会是国人置办年货的主要场合(梁延庄/摄影)  <图2> 赶年集,给孙子买个小喇叭就是过年的最好礼物(李百军/摄影)  <图3>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腊月,村里人就忙着碾米办年(李百军/摄影)  <图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还是稀缺资源,乡村剧团在村口唱一出戏就是
期刊
邮发代号:80-958 全年价:240元 零售订阅:全国各地邮政局  长篇小说  果林城的中国女人(连载1)孟悟(美国)  短篇小说  批评丹尼尔·克尔曼(德国)  生活随笔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摩 罗  我和父亲张 永  杀牛应红枫  穿过村庄的风林四海  母亲的那台缝纫机董茂生  疯姐孙粉鲜  斗子文之廉高興宇  诗歌  王震海的诗王震海
期刊
一九四六年九月,沂蒙山腹地。  山东省临沂平邑县一座小山村的年轻人凑到一起,开始商量参军事宜,而他们将要加入的是一支独特的队伍——担架队。  1946年9月,沂蒙山腹地。  山东省临沂平邑县一座小山村的年轻人凑到一起,开始商量参军事宜,而他们将要加入的是一支独特的队伍——担架队。  各村青年报名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很短的时间内,平邑县就组织起了68副担架,354人。很快,队伍进行了严密编组,一副担架
期刊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李店中学任教。过了三年,妻子也从乡下迁到了李店街上,开了一个小卖部。一家人能够团聚,日子也开始慢慢好转。  1996年7月,我们潘塘镇三所中学合并为二所:潘塘一中、潘塘二中。潘塘一中为重点中学,从全镇选拔老师。由于在96年中考中,我在李店中学带的三(2)班成绩全镇名列第一,自然成为首批进入潘塘一中的老师,人很光荣,也很幸福。一年后,潘塘一中中考的成绩骄人,创造了潘塘镇历史。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