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在厘清其内涵和结构的基础上,挖掘文本中独有的审美因素,选择适切的鉴赏点;深化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创设审美学习的真实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获得超越功利和物质的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因素审美体验审美活动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表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可见,“审美鉴赏与创造”并非简单的“鉴赏美”“创造美”,而是需要教师寻觅符合文本的审美要素,优化审美体验活动,让“客观形象”(文本原貌)、“情意印象”(审美体悟)、“思想抽象”(表达创造)在课堂中得以契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掌握审美创造的规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本文以《祝福》一课为例,试做探讨。
  一、挖掘独有的审美因素:独辟幽径,寻斯美、揽其胜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者的人生体悟和生命智慧,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内涵,赋存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教师需要以“审美教育”价值取向和学习的可行性为前提,合理把握不同体裁文本的美学特征,慧眼辨识文本中似是而非的争议处、余味无穷的凝练处、言近旨远的高深处、戛然而止的留白处等,挑选最佳、最独特的突破口,带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品评鉴赏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思美,全面感受和寻味文字所构成的极美世界,把握作品蕴藏的美学内涵,从而提高审美感知力、鉴别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人指出,鲁迅“是一位将现实关怀与超现实的形而上的关怀统一起来的思想家”。《祝福》是他在“彷徨”时期沮丧、孤独、猜疑、反抗等复杂心理的缩影,文章要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才是真正解读此文的密码。笔者在执教此文时,从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审美的切入点,探问祥林嫂的形象。学生通读文本,得出祥林嫂具有“勤劳、善良、质朴、坚强的个性”,“面对不幸命运表现出‘抗争’和‘追寻’”等美好品质。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些美好的品质遭到毁灭。教师接下来补充“悲剧美学理论”的相关知识,“相对于喜剧美学考证受众对于诙谐、讽刺的认同度、理解度来说,悲剧美学考证了受众对于人性中、社会上苦难、伤痛、无奈等的共鸣与理解”,来深化学生的审美认知。
  勤劳本分的祥林嫂和憨厚朴实的闰土、清高自尊心强的孔乙己一样,有其“美好”的一面,较之后两者,祥林嫂面对不幸的抗争精神和对做一个自由的人的追求,更令读者动容。这种永葆生活热忱的美,纯洁了学生的灵魂,必然会引发学生的美感或崇高感;而“美”的被摧毁,就会造成大家的痛心感,这样的悲哀痛苦与之前的审美体验有着鲜明的反差,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祥林嫂的抗争为什么会走向悲剧、走向失败?再次深入文本,学生逐渐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借祥林嫂这一美好形象的毁灭,表现的是无意识的群众的愚昧和不觉悟,对这些人的思想启蒙才是革命者的“当务之急”。这一“悲剧美学”的鉴赏角度,激发了学生对人生、对人性、对作者、对时代的深层思考,帮助他们完成从“审美”到“审智”,最后走向“审心”的美育过程。
  二、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含英咀华,品斯语、味其神
  “鉴赏”能力是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关键着力点,“鉴赏”必须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为前提,只有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准确地感悟、精准地鉴赏、优美地表达,最后指向审美创作。而对某一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往往是从对其语言文字的品读和理解开始的。
  语言结构与思维模式、审美认识、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其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富含作为言语创作者的知觉、想象、情感、思想等多角度的心理體验和审美评判,能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使其产生共鸣。审美主体只有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和领悟,才能不断积累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感悟能力。
  《祝福》是语言的宝库,鲁迅先生以其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中“不变的语言”和“略微变化了的语言”尤其值得玩味。笔者在教学中紧接着设计了“品评悲剧美学语言”的环节,请学生思考“鲁迅用哪些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祥林嫂的悲剧”,引导学生搜寻并品读小说里反复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要求勾连前后文本,整体理解感悟。在这一审美体验活动中,学生有这样一些发现:祥林嫂多次外貌描写的变化与其美好人性逐渐消失紧密相连;四叔的“可恶!然而……”的几处变式是隐秘虚伪心理淋漓尽致的呈现;四婶的“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之间的差异表述符合四婶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恐慌程度;“祝福”场景的开头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然死去的结尾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之悲。尤其精彩的是,有学生关注到祥林嫂与“我”最后一面时的外貌描写,“一个活物”“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支竹竿”“一个乞丐”“间或一轮”,六个数词“一”,极精简的描写,极破败的东西,极落魄的形象,极悲惨的命运,得出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中被彻底毁灭的结论,一种撼动人心的悲剧力量就从中迸发出来了。有学生抓住文章序幕部分的“我”的五个“说不清”,品读出了“我”面对民众疑问的无能又无力,陷入自责后的宽慰与逃避,不愿正视自身不足的丑陋和麻痹,实乃当时所谓的“启蒙先知者”的人性劣根。又从鲁四老爷家短工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中,认识到“物伤其类,人却不伤同类,人心麻木冷漠至此”,从而使审美感受走向深刻。甚至还有学生从鲁镇人们“仍叫她祥林嫂”这一固化认知中,推究出祥林嫂的命运早已注定,人们认为祥林嫂应该守节,“从一而终”,他们不自觉地只承认祥林嫂这个名字,都觉得祥林嫂再嫁是不贞洁的,是有罪的,这预示了祥林嫂最终的悲剧结果。   当审美主体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语言艺术世界,直面文本的语言美,反复玩味和推敲,从语言所描写的对象中直观体味人物的情态、行为和精神境界等,在感受和品味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积累较多的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评判能力的提升。
  三、组织开放的审美活动:探文得珠,入斯境、创其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蕴含的心理层次有序发展的:感知—体验—鉴赏—评价—表现—创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简单到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涵泳、浸渍,丰富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对美感的感知、体悟、渗透,助推审美主体的审美鉴赏与评价。而审美鉴赏与评价又是表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基础和条件。故而真正的审美课堂,需要教师预先观照学生的审美心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缩短学生和审美客体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的赏析与评价始终处于一种充满自由状态的个性化的思维和想象活动中,促成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共同生成独特的审美创造,并呈现准确的审美表达。
  《祝福》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形成对文本的审美感知、体验,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审美情境任务,一个审美创作任务,旨在以读写说联动的方式,在审美鉴赏、审美创作、审美表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情境任务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具体内容如下:
  学校话剧社将围绕《祝福》中的事件来拍摄一部四幕话剧,名为《祥林嫂的春天》。你作为话剧社的成员,请拟订相关编导计划。
  要求:有环境、事件、人物编排、特写镜头,并说明设计目的。
  在祥林嫂“美好”品性遭遇“毁灭”的过程中,“春天”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季节。通过整体把握,学生归纳出:祥林嫂“春日意外丧夫”“初春被迫改嫁”“暮春痛失爱子”“迎春一命归天”,可见,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结论是这个审美情境任务设计的前提。细读“四个春天”的场景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环境氛围的营造、出场人物的顺序、核心事件的安排以及镜头细节的渲染等方面精心设计,并当众呈现编导成果。有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想象初春小雨的凄寒、光秃秃的树枝直指灰冷的天空、嘎嘎嘎长嚎飞过的乌鸦,为祥林嫂将改嫁的命运渲染压抑的氛围;有学生加入自己的视觉、听觉来呈现祥林嫂的阿毛被叼走时的画面:恶狼凶狠的眼神与阿毛惊恐到无法发声的恐惧的表情,簌簌摇动的草叶声,紧紧攥着小篮子的小手和散落一旁的小鞋子……四幕场景,通过学生细腻的设计、流畅的表达,完整呈现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师生仿佛亲临当时的社会,直面时代的惨象,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由此融合共生。
  审美写作任务是“‘杀人于无形’的思想意识”,具体内容如下:
  2018年8月,四川省一名儿科女医生因被卷入舆论风暴而自杀身亡。在此之前,该医生在游泳池游泳时遭两名13岁男生“摸”臀冒犯,其丈夫一时激动,将少年的头按到水里教训,最终双方报警后私下和解。但男孩家长将有关视频剪辑后以“13岁男孩游泳池里碰陌生女子,遭女子老公狠揍”命名上传网络,一时间引来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口诛笔伐”。女医生惨遭“网络暴力”,无法忍受,最终选择服药自杀。
  请你就新闻中的某个对象与《祝福》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比较,结合如今的时代特点,分析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
  这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立足《祝福》“集体无意识”的社会环境,辨别材料中“女医生”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不难发现,祥林嫂与女医生、鲁镇与网络社会、一群看客与不明就里的键盘侠、外界恶势力与熊孩子家长,是多么相似,时光倏忽而过,百年后的今日,依旧还有祥林嫂式的悲剧发生,有学生这样写道:
  悲剧已经发生,所幸,历史早已教会我们如何对待以上两类人:对恶人,我们指责并惩罚;对受害者,我们同情并抚慰,对誓者,则愿他们安息。
  那名儿科女医生的惨剧再次使我陷入沉思。如果说冷漠的鲁镇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那么网络暴力无疑就是女医生自杀的推手。鲁镇与网络,二者本是客观存在之物。但当错误落后的思想在鲁镇占主导地位,当一些病态思想在网络上盛行,盲目跟风成为一种常态。网络也同鲁镇的环境氛围一样,成了被借的那把刀,于无形中杀人。
  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一旦被局囿,他就不能形成对他人与自我的准确判断,自己无法辨清所要反抗的对象,更不懂得如何去反抗,也就不能从束缚中挣脱。旁观者缺乏对真相的洞见,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也就成为悲剧的共同缔造者。所以,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那个落后的社會和远去的时代的悲剧,更在今日,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和思想的意义。
  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文明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如果我们不扭转像鲁镇这样的“集体舆论绑架”的社会风气,祥林嫂的悲剧将会再次上演。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国民思想的解放,素养的提高,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这位学生的分析,基于文本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所得,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悟为补充,充分发挥自身的分析力、思考力、想象力、评鉴力,深入探讨《祝福》一文内在永恒的主题——集体意识与个体人性,使审美活动走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于是,有限的文本具有了产生无限意义的可能性,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获得了充分的实现。
  这两个学习任务以对文本的审美感受及审美鉴赏为基础,从对文本语言的审美体验,延伸到对文本的思想精神、时代的伤痛以及人性弱点的审视与评鉴,紧紧围绕《祝福》审美教学的主线——祥林嫂“美好”形象“毁灭”的“悲剧”,进一步唤醒和驱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在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中,悟得理性深蕴和美学真髓,在个体主动性的审美创造中,构建完满的审美心理。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教、一种被动的学,而已然是一种超越功利和物质的高层次的充满审美享受的追求。教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外在的美感与内蕴的美质高度和谐,形成有体悟的价值建构,使接受者从文学作品中“求真”“向善”“崇美”,以期达成“探索品质的生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晖,钱理群.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4] 黄厚江.以美启美:追求语文教学审美诸元的共生——谈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2019(7).
  [5] 杨道麟.文章作品的美学境界的特质[J].焦作大学学报,2012(2).
其他文献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大资源观是让生成性教学真正发生的内在基础。特级教师李仁甫坚守生成语文的“质的规定”,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成,将关注点聚焦在环境资源、学生资源、文本资源和教师资源上,在语文的边界内取之以道,用之以时,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资源取用的实施上,有充分的弹性预备、“双主体”关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现场的灵活掌控。  关键词:生成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性;双主体
期刊
摘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概念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关键词:概念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初中数学  一、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的“物”  1.“猜”。  师一个不透明的袋里放了一个规则的几何体,从某个方向看,(课件呈现几何体的一个面,
期刊
摘要:目前的初中项目式教学缺少对“做中教”的探讨。对此,通过系列探究实验课的实践,形成“教学做合一”的物理项目式教学新模式:课前完成“亲子作业”,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初体验;课中引入“卡甘结构法”,提升“教学做合一”的实效;课后“亲子作业”迭代,巩固“教学做合一”的成果。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项目式教学;平面镜成像  一、项目式教学与“教学做合一”  项目式学习属于归纳教学法,重视从经验中总结、
期刊
摘要: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邊形》一章教学内容的分析,发掘“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这条主线,进行单元重构教学:起始课形成知识结构,常规课强化学法沿用。基于实践,得出思考:单元重构教学应全面解读教材意图,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现状,反复打磨起始课例。  关键词:单元重构教学;知识结构;平行四边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
期刊
摘要:《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极具艺术性、文化性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茶馆》能更直观地感受特定时代小人物的跌宕命运,更深刻地理解时代与个人的紧密关系。《茶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从熟读文本、赏析艺术特色、品读语言、探讨主题四个角度,分四个阶段设计相关的读写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茶馆》。  关键词:《茶馆》整本书阅读小茶馆大时代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以“裕泰茶馆
期刊
摘要:整体建构,主张根据数学特有的“整体”“结构”“逻辑”等特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把碎片化的知识有效地连成线、结成网、组成体,将相关知识点纳入一个结构或框架中,形成模块化体系,使习得的知识结构化。执教《因式分解》一课,立足整体进行“学材再建构”,开展整体建构教学。  关键词:整体建构;初中数学;因式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期刊
摘要:开放式实验教学趣味十足而“理性”稍有欠缺,对此,尝试发掘“理趣”共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围绕“鸡蛋中的化学”这一主题,设计巧妙区分生、熟蛋,蛋白质的变性,蛋壳成分的研究及测定等三个开放式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内容开放、时空开放、资源开放的学习中,于现象的“趣”中发现科学的“理”,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理趣;《鸡蛋中的化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通过教学方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的适用范围涵盖不同的地区,带来相应学习活动设计的复杂性。针对教材双线结构的编排体例,落实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的评价要求,对学习活动进行分层设计。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示范人文主题的不同层次探究,从单篇到单课再到单元以及任务群之间的整合探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分层设计  从2019年秋季开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批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同
期刊
摘要:《昆虫记》既是科普作品,又具备相当的文学性,正因此独特性,它成为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其阅读价值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将其阅读探究母题确定为“凝视与惊异”,正是基于此点。议题的确定也至关重要,是对母题的分解实施,而在阅读过程中,读写一体应该是基本的方法和形态。  关键词:《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科普作品科学精神人文价值  一、《昆虫记》的阅读价值定位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杰作《昆虫记》是一部
期刊
摘要:美国NAEP对学生开展生命科学素养测评的同时,会详细地调查影响因素,以促进科学教育的优化改革。NAEP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性别、生理是否残疾、是否获得“免费午餐计划”资格,教师的学历、教学花费的时间、实践活动开展的频次,学校的教学资源、生物学测验的频次、校园安全情况,家庭的学习资源、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家谈论学习的频次等,均对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有影响。基于探析,从教师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