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了改变传统思品课给人以索然无味的印象,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让实例走进课堂,使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实例走进政治课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实例 积极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违背学生的个性和理解力的发展。总而言之,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的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让实例走进课堂,使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让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实例走进政治课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实例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杜威更是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昏昏入睡的印象,学习兴趣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精选的案例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兴趣和情趣,课前我邀请两位学生将收藏的邮票带入课堂为其他学生介绍其藏品,不仅使这两位同学异常兴奋,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从一开始就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探讨情绪与兴趣的热忱,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
2. 实例进课堂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间的关系如何。”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处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实例进课堂,用大量来自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例子,我们可以感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当一个实例的出现,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同学对话交流,甚至经常有学生站起来,举出自己知道的实例,供大家讨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自己一样,也是通对课堂上的实验、学习而得到了各种知识,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上课只是为了把知识“给”学生。整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大大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觉去探索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发行质的飞跃。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整堂课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例进课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这种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学习方面表现为,学生在考试中分析和解答来自生活的各种材料型题目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正确应对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品德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时,我先以当事人的身份,告诉学生最近老师心情不好以致影响到了生活,请学生为我出谋划策排解不良情绪。学生此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献言献策,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切磋,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体现了教师应教给青少年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本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4.生动的实例教学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发挥了其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最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正确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只重视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人文精神的弱化,让实例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能有效地扭转此种状况,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一目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了《篮球女孩》(因车祸失去下肢,只能“坐”在篮球上的女孩)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模仿盲人和独臂人,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通过现实的案例和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学会感受自身的幸福,明确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特别是残疾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让实例走进政治课堂,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例谈思品课教学兴趣的激发》 张家发
2.《例谈思品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陈雪梅
3. 《运用实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实例 积极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违背学生的个性和理解力的发展。总而言之,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昏昏欲睡的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的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让实例走进课堂,使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让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实例走进政治课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实例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杜威更是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昏昏入睡的印象,学习兴趣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精选的案例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兴趣和情趣,课前我邀请两位学生将收藏的邮票带入课堂为其他学生介绍其藏品,不仅使这两位同学异常兴奋,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从一开始就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探讨情绪与兴趣的热忱,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
2. 实例进课堂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间的关系如何。”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处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实例进课堂,用大量来自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例子,我们可以感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当一个实例的出现,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同学对话交流,甚至经常有学生站起来,举出自己知道的实例,供大家讨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自己一样,也是通对课堂上的实验、学习而得到了各种知识,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上课只是为了把知识“给”学生。整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大大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觉去探索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发行质的飞跃。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整堂课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例进课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这种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学习方面表现为,学生在考试中分析和解答来自生活的各种材料型题目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正确应对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品德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调节情绪的具体方法”时,我先以当事人的身份,告诉学生最近老师心情不好以致影响到了生活,请学生为我出谋划策排解不良情绪。学生此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献言献策,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切磋,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解决了实际问题,体现了教师应教给青少年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本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4.生动的实例教学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发挥了其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最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正确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只重视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重知识、轻品格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人文精神的弱化,让实例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能有效地扭转此种状况,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一目内容时,我首先播放了《篮球女孩》(因车祸失去下肢,只能“坐”在篮球上的女孩)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模仿盲人和独臂人,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通过现实的案例和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学会感受自身的幸福,明确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特别是残疾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让实例走进政治课堂,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例谈思品课教学兴趣的激发》 张家发
2.《例谈思品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陈雪梅
3. 《运用实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