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法治的真正实现的过程,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历史变迁演进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把握规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不能无所作为。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真正实现法治社会,必须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基于我国近代以来政治变迁和文化演进的考察,研究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变迁 文化演进 法治研究
  作者简介:张典,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71-02
  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现状,是过去数千年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特别是近代以来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变迁的结果。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和实行改革开放后又三十年的变迁,无不在深刻地刻画着我国法治的进程和历史。以一种历史的视角,做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的考察,可以清晰的勾勒我国法治社会目标演变的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就有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非如此,仅就法治而研究法治,仅对西方法治理论和概念的解说,不能把握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
  一、近代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变迁史与我国法治的萌生实践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汉民族是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民族,这种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断,这种文化发生在大陆,却又是一个发生在高山大漠阻隔封闭世界豍。代表了一种生存方式,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民族的单一性,国家地理的封闭性,大陆地形的广袤,人口的众多,农业文化的发达,使我们近代以前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种王朝更迭和专制周延的历史。“天生其民,必立其君”豎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不只存于统治者,也存于普通民众,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经数年千年演变,统治技术和人治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过去,我们批判一种观点:“在中国最适合搞专制”,也许,我们当时的批判首先考虑的是政治评判,而没有从政治变迁和文化演进上进行理性的判断。在我国固有文化里面,是找不到法治的种子的,哪怕是一点点地法治的观念。我们从法治史中知道,法治、民主全部是舶来品,要使西方的观念移植于黄土地的中国,使具有数千年绵延不断且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中国,走向全新的民主和法治就必然是一个艰难沉重的历史的课题和渐变的文化演进的过程。豏
  外夷入侵之前的清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且延续着人治文化的繁荣。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思考是伴随着外敌入侵开始的。从洋务运动到变法运动,从被迫开放国门,到主动放洋幼童,西风东渐,渐成气候,从而西法东渐。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和实施,是伴随着租界、会审公廨的出现,伴随着战争的失败和屈辱出现的。所以,我们传统中,无论从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甚至社会流民,对法治都是极端排斥的,甚至视之为歪理邪说豐。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之于法治的起点。
  从清朝覆亡到民国初立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都在践行着法治的试验,虽然这种试验有时是失败和倒退的。从清末君主立宪的变法,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在进行着一种尝试。这期间最值得圈点的是民国初立时南京临时政府的各种律令条例,从民族精神上,从法律制度上,为之一变,通过革命党人和先进志士的疾呼,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即使是专制,也必须冠以共和的虚名。袁世凯时期和北洋时期,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是政治相对宽松的时期之一,虽然,这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国以降,特别是民国在大陆的最后三十年,在法治上是走向反面的。孙中山在反清、反袁的实践认识到,没有独裁和专制不足以领导全党(中华革命党),最后竟发展到发展党员,要按手印、要表示服从领袖、接受领袖的专制等等。接近同一时期,中国一部分年轻的知识分子,受俄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立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宗旨是以革命的手段,暴力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的国家。革命和暴力不是法治的应有之义,法治要求在法律和秩序的基础之上解决问题。所以,在此意义上,我国法治的发生发展,是从口号的出现开始的。
  及至蒋氏民国时期,政治上搞训政,较之北洋时期,又倒退回朝。1949年之后,在各时期根据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政治体制和法治,较之民国的六法全书又是一种统治理念上的巨大变迁。毛泽东曾经领导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随后又弃之不用。种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后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逐渐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执政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口号,是我们法治建设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综上,我国的传统和文化以及政治制度,是缺少法治的环境和因素的,我们在博大精深的人治传统中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有很长的道路,渐变渐进才行。对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瓶颈问题进行历史和文化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建立和发展法治国家的可能路径,认识法治国家发展的路径,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向前推进。
  二、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纵向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豑而政治体制改革,在经过近十年的摸索之后,随着八九政治风波的发生而事实上停滞。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树立宪法的权威,树立司法机关的权威,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已是过去的几十倍,但是,社会矛盾较之过去,更为严峻。“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等,严重扭曲着人们对建设社会主法治的认识。豒无论如何,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
  (二)物质文明、特别是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的发达是基础,精神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建设,都以社会物质文明为基础。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居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依然很低,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还非常落后,豓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建设不了社会主义法治。
  商品经济意味着交换,商品经济意味着平等,所以,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治得以实现的基础。西方法治发展成熟稳定的国家,无一不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古罗马、古希腊法治的初萌就是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所以,我们应当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与世界经济体的联络,这样才能深化我国法律制度与世界的接轨,实现法治一体化。豔
  (三)市民社会还不够发达,特别是还有八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一个法治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市民社会相当发达的社会。在一个政治突出,或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几乎毫无可能。有一种论断,如果中国的白领阶层,达到一定比例,中国必定走向法治。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而且八亿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走进城市,这都是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这样,随着农村经济的集约化生产,随着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能推动是会主义法治的实施。当然,再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废除不应有的羁绊,积极稳妥地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豖
  (四)整个社会还没有确立起司法的权威,立法工作和执法环境也需要改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崇尚非诉,政治的权威和党的权威远在法律的权威之上,这同时亦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的立法工作和立法技术相对还不够成熟,立法与实际之间有的存在脱节现象。甚至立法工作,特别是基于部门利益的行政规章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瓶颈。
  三、当前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可行路径
  (一)积极借鉴西方成熟法治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在民事、经济、国际法律方面
  探索对发达法治国家法律的合理移植,推动我国当前在民事经济和国际法领域法治的实现。同时,更应当积极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法治社会的实现,可以分为很多层次和很多考量指标体系。如欧盟至今尚未完全承认我国的为市场经济国家豗。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目标。对西方发达的法治国家的民事、经济、涉外法律制度,具有普世价值的法律,可以探求其移植的可能性。如WTO各类贸易规则、西方的听证制度、程序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台湾地区是最需我们关注的。同样是中华文化,国民党时期的宪法现在还在实行,台湾法治化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和学习借鉴。
  (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改革,而且改革要触及深层次的领域,如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财政预算制度等等
  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三十余年,已经到了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为动力的阶段了。如果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就不能解决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如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的改革,决不是经济改革私欲噢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政治体制改改的配套才能实现。
  注释:
  ①中华文化是一种农业社会文化,有自己的龙图腾,文化在源起上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古文化被消亡,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绵延不断的。在这样古老的文化里植入法治的观念,或是文化本身的演进,必然是一个漫长,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②陶菊隐.袁世凯评传.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页.
  ③2008年5月20日,台湾地区马英九的就职演说中提到:“台湾能在和平的方式下,实现民主,在华人社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中华民族前途和福祉提供了样本”参见马英九5.20就职演讲。
  ④清王朝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展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三十年,形成了“同治中兴”。但是,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语),“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天图志》)。到了义和团运动兴起,无论是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和王公权贵还是拳民流寇,对洋人皆曰该杀。以致八国联军侵华,瓜分豆剥,亡国灭种的危险接踵而至。所以,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们的代价是最惨烈的。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七章.
  ⑤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而且会在近几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仅次于美国,达到世界第二。参见世界银行相关统计资料。
  ⑥前段时间,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保护,犯罪分子对社会的愤恨心理得不到发泄,竟以残害无辜幼童泄愤,搞得整个社会恐慌,我们社会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如此水平,又怎么能够建设成熟的法治社会。参见相关报道。
  ⑦2010年4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发展民族经济,努力经过十年时间,使当地居民生活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开放喀什为开放城市等,说明在中央层面上,也注意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及法制建设的关系。参见人民日报月日第版相关报道。
  ⑧1999年签订的加入WTO,按照加入条件的约定,中国在五年之内消除贸易壁垒,消除与WTO冲突的法律法规,这样,使我国的贸易法律制度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这是中国法治进步和实现的一个实例。
  ⑨如我国依然严格执行的户籍制度,据相关报道,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国、越南、朝鲜还在执行户籍制度。户籍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其负面作用实现而意见的,自由迁徙是联合国人权宪章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我国1954年宪法及以前民国时期的宪法都有自由迁徙权利的规定。户籍制度也是我国深受世界人权组织攻击的主要制度之一。
  ⑩中国日报(第一版),2010年5月28日.
其他文献
摘要总部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更高形式。总部经济是个大项目,靠市场的自身调节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节的作用。本文以永康市为例,分析永康市近三十年来从“浪潮经济”到“总部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宏观的层面分析了我国“总部经济”建设的进程以及地方总部经济的建设,提出了政府在改进服务中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浪潮经济 总部经济 政府服务  中图分
摘要精简机构、警力下沉是当前公安机关为优化警力配置、充分发挥现有警力效能的一项重要改革。本文借助管理学组织理论的视角,剖析了当前警察组织的结构性弊端,并根据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的启示,提出了改良警察组织的路径,重点论述了如何完善人事制度,用合理的制度發现人才,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关键词精简机构 警力下沉 人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
摘要透过红遍网络的种种山寨现象,不难发现,因各种条件所限而导致的一些对充分行使所享有的权利诉求,正凭借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媒介正日益凸现出来。对此国家应当积极消纳,而不是消灭这种与权利本身虽有不同但密不可分的现象。  关键词山寨现象 权利成长 权利成本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2-01    一、山寨现象所产生的利益诉求  (一)期望
摘 要 检察一体化是保障检察机关统一有效地行使检察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制度安排和检察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检察制度中,检察一体也是我国检察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从在珠三角地区实行民行检察一体化机制的必要性;民行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的法理基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民行一体化机制的条件;在珠三角实行民行一体化机制的具体径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珠三角 检察一体 民行一体 协作 效率  中
摘要从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法学以往的成就、突破、纷争和遗憾,都可以在其研究方法的得失上觅求原因,所以经济法学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法 研究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34-01    一、经济法中问题与主义的相关争议  
摘要:近年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然而,过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程序、体制的衔接层面,对于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实体、内容衔接研究较少。实际上,我国的立法实践已经通过技术处理,使部分部门行政机关获得了刑事执法权力,为我们研究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关键词:部门行政机关 行政执法 刑事执法  作者简介:谢德文,中国
摘要: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如何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更是法院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不足、审前程序的缺陷、隐性超审限现象的普遍存在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简化诉讼机制、多元化解决纠纷,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严格执行审限制度等措施,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以及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提高司法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事诉讼司法效率诉讼程序
摘 要 世界民众参与司法的制度主要分为英美的陪审制度和德法的参审制度,而日本的裁判员制度既具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混合特征。本文从陪审员的挑选、权限、义务等方面对美日两国的陪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  关键词 裁判员 陪审制度 不合理性  作者简介:闫双双,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后遗症,全球变暖、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植被破坏、沙尘暴日益严重等等。在发展的问题上,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那么国家2009年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怎样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呢?  关键词环境保护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  中图分类号:X21
摘 要 人民陪审员制度萌生于革命根据地时区,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有着光辉的历史。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虽然人民陪审员制度仍在我国司法体系中运行着,但时代的考验无法避免。本文正是要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现实运行状况的分析,来揭示应对之策,人民陪审员、法院以及当事人这三角色又各自能做些什么。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 基层法官 角色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钟乾华,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