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作法、新经验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南北风格、东西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在这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小学作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错位现象,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反思一下,使小学作文教学再次回归。现将小学作文教学错位现象梳理如下:
错位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它不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它既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成年人完全为了实际需要而从事的写作活动。现在有些同志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常常用衡量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段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对此,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指出:“从当前作文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一个要求过高过急,评分过严的问题。幼儿园孩子学画画,用一支红笔,画一个不很圆的圈,旁边打上几条直线,对老师说‘这是太阳’。老师高兴地拍着手说:‘真像!真像!画得真好!’接着给打上个‘优’字。其实,这幅画既不准确,又无透视,没有背景,没有色彩,送到美术馆去,准没人看。但是,为什么老师要打个‘优’字呢?那就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能画出这样的画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扬,将来的画家就从这里开始。拿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对待小学生作文,不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衡量学生习作吗?”张先生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来。
错位之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學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写“我”就是所记叙的事物要真实,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笔者曾在某城镇小学搞调查研究,让一个六年级班级的同学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作文纯属编造,什么“拣夹子、推车子、抱孩子、让座子、送瞎子”五子登科的作文内容比比皆是。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我们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错位之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能力的途径非止一种。从表达形式看,既有书面作文,又有口头作文;从体裁样式看,既有记叙文,又有应用文;从表现体例看,那更是不拘一格,有剪贴作文、音响作文、素描作文、看图作文、观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
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
错位之四,作文指导程式化
所谓作文指导程式化,就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当然,作为写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表达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要给学生讲,不能命题之后袖手旁观,或扬长而去,但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规定程式,势必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作文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三个问题,为此,作文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扶到放。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2.突出重点。作文指导要少而精,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宋·谢枋得《文章轨范》)3.因材施教。作文指导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我们理解了小学作文的性质,明确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懂得了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能自觉地遵循小学作文教学规律,使小学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
错位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它不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它既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成年人完全为了实际需要而从事的写作活动。现在有些同志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常常用衡量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段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对此,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指出:“从当前作文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一个要求过高过急,评分过严的问题。幼儿园孩子学画画,用一支红笔,画一个不很圆的圈,旁边打上几条直线,对老师说‘这是太阳’。老师高兴地拍着手说:‘真像!真像!画得真好!’接着给打上个‘优’字。其实,这幅画既不准确,又无透视,没有背景,没有色彩,送到美术馆去,准没人看。但是,为什么老师要打个‘优’字呢?那就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能画出这样的画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扬,将来的画家就从这里开始。拿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对待小学生作文,不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衡量学生习作吗?”张先生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来。
错位之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學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写“我”就是所记叙的事物要真实,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笔者曾在某城镇小学搞调查研究,让一个六年级班级的同学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作文纯属编造,什么“拣夹子、推车子、抱孩子、让座子、送瞎子”五子登科的作文内容比比皆是。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我们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错位之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能力的途径非止一种。从表达形式看,既有书面作文,又有口头作文;从体裁样式看,既有记叙文,又有应用文;从表现体例看,那更是不拘一格,有剪贴作文、音响作文、素描作文、看图作文、观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
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
错位之四,作文指导程式化
所谓作文指导程式化,就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当然,作为写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表达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要给学生讲,不能命题之后袖手旁观,或扬长而去,但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规定程式,势必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作文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三个问题,为此,作文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从扶到放。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2.突出重点。作文指导要少而精,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宋·谢枋得《文章轨范》)3.因材施教。作文指导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我们理解了小学作文的性质,明确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懂得了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能自觉地遵循小学作文教学规律,使小学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