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现”与展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漫长的洪荒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慢慢认识自己,在寻求生存的同时,也在日渐稳定的生活状态中开始脱离自然状态而迈进社会群居生活。人类开始有固定的住所,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开始在自然的环境中构筑起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始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之处,并充分意识到群居的必然性,任何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脱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于是探索人性、探索人类生存的最佳状态便成为先哲们紧迫的任务。
  把目光放大,把视野拓宽,把整个人类和社会作为探索对象,世界各地的先贤大师都为此作出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人类本身与人类社会都是极其复杂的结构,需要从各个领域进行研究,而对于人的发现也就避不开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宏观而本质的深入研究。这种探索与研究是直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而我们的学习必须有前人的优秀成果作为引导,我们的进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以先哲的高度为起点。基于此,《世界大师原典文库》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和借鉴。这一系列丛书包含哲学、文化、政治、法律四个门类,第一批出版的著作分属哲学和文化门类,哲学类著作包括《人性论》《道德情操论》《人类理解论》,文化类著作包括《时间机器》《大学的理念》《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培根论说文集》。第二批出版的著作均属政治门类,包括《社会契约论》《政府论(下篇)》《论自由》《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杰斐逊选集》《联邦党人文集》。这些大师与著作的选择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围绕人的全面发现与展开这一主题。
  人性的全面发现
  《世界大师原典文库》首先从哲学角度切入,从形而上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溯源到人性的本质,探讨知识的形成与等级,深入到人的道德、理智与情感,从哲学层面揭示人类的本性,构筑起人类社会的深层构架,让人们更了解什么是人。作者们对真理的执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明显地体现出来。
  人类从原始野蛮走向文明,成为万物之灵,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庞大系统,人类是以什么样的姿态维持和发展着这样的系统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对人的认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把人类的起源与人类的生存和本性归于神,用神学的系统覆盖了人性的本真与社会的实质。人文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兴起,是一直与这一系统相并行的阐释。这一系统把人当作主体,发现人的价值,将人从神学系统中解放出来,重建了人本主义思想。就像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所说,一切科学或多或少都与人性有着某种关系;不管看起来与人性相隔多远,每门科学都会通过这种或那种途径返回人性之中。即使是数学、自然哲学、自然宗教,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存在于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为其能力和感受所判断。这是一个准确而必然的论述,人所研究的任何科学都必然地与人相联系,都受到人类认识水平与思维解放度的影响,因此,在知识的探索中,对人性的理解是必然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掌握了人性,我们在其他领域才有希望更容易地获得胜利,所以,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坚实的基础。
  第二,人类的社会大背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系统,赋予社会一定的权力来保护个人财产与安全,人们也就必然会受一定社会原则的约束,因此要探讨人性的全面性与本质性,就不能考虑到社会这一大背景。亚当·斯密不止在经济学领域诠释了利己法则,而且更深一步地从人类本源上探讨了哲学社会学领域中人的本性,这集中体现在他的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中:
  一个人的性格,显然存在某些天性,无论他被认为私心有多重,这些天性也会激励他去关注别人的命运,而且还将别人的快乐变成自己的必需品。他因目睹别人快乐而快乐,不过除此之外,不啻一无所求,然而他依旧乐此不疲。同情怜悯就是这种天性。
  这一立场的阐释是从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出发所得出的结论,要想探索人的本性,就必须把人放在他所生存的大环境中,因为人不是单独的个体,他是社会的组成分子。而休谟在论述人性的时候之所以把道德分为人为的德和自然的德,也是从这一大背景出发加以论述的。自然的德主要针对个人而言,是以私人的福利和愉快为标准的,但是每个人又都必须为整个社会的“公共的利益”而服务,所谓“人为的德”就是这种被人为设计出来而体现了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感。
  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立场的关照下,政治学层面的论述也必然从人的立场来讨论整个社会结构的建构。封建集权制以及奴隶制,以神学权威和特权专制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贵族特权阶层的消失以及民族国家的崛起,身份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人的价值被空前提升,自由与平等就不仅是个人的要求,更是整个社会形态建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因此,以人为中心来构建社会结构和政治系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是关于人类社会结构的形成原因,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认为,人为了免于匮乏、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就必然地结成家庭,家庭再结合成聚集的村落,然后再由村落聚为城邦;这一点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描述的原始状态及其必然瓦解之后,人们为了自我保存而以某种形态联合起来的社会约定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否定了神权和强权而形成的统治的合理性,而从人性本身探讨社会之所以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为了阐明人的全面发展,丛书从各个角度选取了世界大师的经典论述,从源头上探讨了人类在社会中所拥有的各项权利,为确定人的价值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证据。
  1. 人权
  “人权”是用以对抗神权的一个有力概念,在与神权进行对抗的过程中,先哲们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把人放在议论的重点,得出“天赋人权”的结论,论述了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观点。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一切社会权利和权力均根源和服务于天赋人权,人们参加和建立政府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和保护人权。这就在高于政府的层次论述了人权的至高无上性。杰裴逊在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强调,“为了巩固这些权利,在人民中建立了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什么时候,一个政府破坏了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这个政府或把它废除,并建立新的政府。”人权是一切论述的中心与起点,也是社会或者政府之所以形成的目的所在。亚里士多德从城邦的建成和目的出发,说明城邦的生活满足了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目的,城邦应该是平等自由的人之间的依法统治,而不同于主人统治奴隶那样的专制统治;托克维尔所著《论美国的民主》也是从人类的生存本身出发来分析,他所要表达的是封建特权的不平等制度的消失、人人平等的实现是一个不可违逆的社会趋势,而平等民主的社会则更符合人类的本性,至于平等社会所带来的正负影响,也是以人的立场为出发点;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新宪法的制定以及联邦党人为拥护新宪法所集结的《联邦党人文集》中的各篇论文,无不是从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自由和财产出发的。   2. 平等与自由
  人生来就是平等而自由的,这是秉持以人为本的世界大师们展开各领域论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承认天赋人权,也就相应地主张了人人平等。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驳斥了“天赋观念”,反对所谓天生拥有才智或智慧的唯心主义理论,从而确立了“白板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白板”,这是从哲学角度、从人类认识的起源来分析人类智慧的平等性,这就具有了本源性和基础性。
  在社会领域这一观点得到了更加现实和细致的分析。洛克在《论政治社会的起源》中提到,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没有本人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这些权利,也不能使任何人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关于自由,密尔在《论自由》中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生活应当有多种不同的实验;对于各式各样的性格只要对他人没有损害应当给以自由发展的余地。”不止如此,他还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反对社会根据共享的或主导群体的道德或习俗干预个人自由。作者追溯到社会的形成,所注重的始终都是人的权利,以及人的自由与平等,这是反驳封建制与奴隶制的政治结构、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基础。不论是提倡何种形态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出发点首先都是人,是为了维护人文主义的坚定立场。
  3. 政府与民主
  在人类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中,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如何才能保证人本主义思想的实践,并保护人们平等自由的权利不被压制,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是思想深厚的先哲们始终思考的问题。他们探讨了人类从自然状态转向政治联合体的必然性,“要找出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维护每个联合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而人们主动把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和执行权利的一部分让渡给政府,仅仅出于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及自己的自由和财产的动机。因此,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这是与人权思想相对应的观点,正因为政府是由人民的意志所形成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所以政府国家的主权也必然是属于人民的。而当政府篡夺了人民的主权,破坏了社会契约,损害了人民的权益,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它。
  而在这样依靠社会契约而形成的政府中,行走得深远的大师们便为人民的主权的实现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即民主。这是在驳斥了封建贵族特权制而平等成为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所必然要做出的选择,在人人平等的观念指导下,人类群体放弃了阶级和家世的传统,各阶级和阶层逐渐融合。每个人对于这个用契约形成的社会就都具有管理权,政府的公共意志就必须是考虑到全体人民的意愿,而不再是专制的霸权统治。
  《世界大师原典文库》内涵着统一而多样化的人的体系
  《世界大师原典文库》所精选的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师们对人类社会作出的精辟分析和阐释,所选书目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在统一性下的多样性。
  该文库所选各书无论涉及哪一学科,无论作者是哪一位大师,他们所遵循的原则永远是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对整个社会、哲学、政治学等领域进行的分析与考量。哲学中对人类本性的探讨,在利己之心之外的同情心,对于建立和维系一个公民生活幸福的社会更为重要;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对人民主权的重视决定了政府或者社会的存在都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财产与安全,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目的的;而在文化领域,无论是有关大学的教育还是对真理或道德的论述,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预测,无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来考量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套丛书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关于人的论述系统,为相应专业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具有很强的现实关照性。它不讲求外表的灿烂,不看重浮华的追捧,它所注目的是学者与研究者的真正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套丛书的内容是用英文原文,外加专家的中文导读,省去了中间因翻译而可能产生的误解与多样化理解,为专业学者提供了更为权威的知识来源,同时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1]因此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允许学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法,响亮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哲学命题,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读本文,意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品读文中的关键句,进而领会作者的中心观点和感情,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精神;认识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2.品读课文精句,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3
1950年5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上刊载了署名“张明东”的一篇两千余字的短评,题为《评(女工赵梅英>》。该文批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女工赵梅英》中的主角“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神经质的人物,一个不可捉摸的、难以理解的穿着工人衣服的小资产阶级的人物”。并指出:“《女工赵梅英》的作者已经重视了描写工人阶级,并提出了教育转变落后分子的有益主题,这些都是很好的,但由于存在上述的许多缺点,使这个作品不能获得作者预期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解构小说的场景叙述艺术,也许能为观照此文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更好地揭示一般感知意外的奥秘,减少一点流于平俗的解读与教学,增加一点穿透肌理的力度与深度,提升学生“智性的理解力和审美的感受力”。  场景原指喜剧或影视中在特定时空下人物活动构成的场面。曹文轩说,小说就是讲故事。任何故事都是由一个个场景片段连缀而成的。场景就是一个故事发生发展的基本叙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是当代中国研究所2002年启动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起,分年设卷,详细而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领域的重要史事,是一部在体裁整合、框架设计和指导思想上不囿陈规、力求创新的以编年体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时期重大史事的多卷本工具书。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年卷》(以下简称《1950年卷》)是它的第二卷,起止时间为1950年1月1
一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近于零的基本粒子,属于基本粒子大家庭中的轻子一族(轻子包括电子、?子、τ子、它们的反粒子及与之相伴的六种中微子)。中微子自打一出现就充满了戏剧性,其魅力经八十余年而不衰。在近代物理学中,可以说它是故事最多的基本粒子。  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奖)被尊为中微子之父。此人在物理界是出了名的坏脾气,经常先入为主,总以否
传记是传记,小说是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自有不同的写作原则。后者可以虚构,通常被视为创作,但前者则不能任意“创作”,而要尊重事实,恪守真相。但当我读到李伟所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之《报人风骨:徐铸成传》的某些章节时,不禁大吃一惊,怀疑自己究竟看的是小说还是记述真人真事的传记。兹举该书第十一章中“参加民盟”一节(第196页)为例,作者讲述了周恩来动员徐铸成入党的“故事”:  1950年某月某
康有为门生陈焕章所著《孔门理财学》(Chen Huan-Chang,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恐怕是中国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就在从1907年到1911年这短短四年里,进士出身的陈焕章从一个英文都说不利索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写出洋洋六十万字巨著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进步之快让人瞠目,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当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32.00元  经济发展和转轨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偏偏让中国同时遇上了。在当今世界上,不管是关于发展还是关于转轨,都有着多种思路,而且每种思路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被采用过。这些不同的思路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没有面临过的复杂形势和困难。但中国挺过
编者按2011年第8期,本刊重磅推出了一组有关犹太文化的专题文章,深度剖析了犹太民族的特点和成功的根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为何在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没有任何能源、资源的优势,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本刊专访了以色列驻华大使管文化学术及省际事务处主任潘立文。  培养“创新意识”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犹太民族身处逆境,但是一直都紧紧地站在一起,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