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史编撰体例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是当代中国研究所2002年启动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起,分年设卷,详细而全面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领域的重要史事,是一部在体裁整合、框架设计和指导思想上不囿陈规、力求创新的以编年体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时期重大史事的多卷本工具书。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年卷》(以下简称《1950年卷》)是它的第二卷,起止时间为195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950年卷》一改以往同类书籍“文山会海”充斥的旧貌,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再现了共和国生动、鲜活、具体的形象,在探索国史书编撰体例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50年卷》在纲文排列上严谨而科学。排列大事,看似简单,实际反映编者的学识与水平。以往的体例一律将大事简单地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外交四大板块依次排列,而在政治类中,又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活动决定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作为国家编年史,应将国家外交和国际有关的重大事件放在首位。《1950年卷》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根据每日、每月或每一阶段发生的大事,将外交和对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事件排列于重要位置,编次较为合理。
  除此之外,《1950年卷》还特别注重近现代世界大势与中国的互动,反映出编者治史的博大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作为官修大型国家编年史,应放眼当代中国与世界。中国自清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早已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当代,国际上一些突发的大事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国内政治斗争的重大变化。总之,将某年、某阶段、某天所发生的“纲文”做科学的排比,把国家重要外交活动和对中国有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置于首位,不仅可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的深度与广度,也可突出国史特点。
  另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出现的人名的注释,《1950年卷》也做了有益的尝试。“纲文”作为标题力求简练。但一般来说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职务均较多,造成人名前一连串职务,不仅句子过长,而且显得累赘、繁琐。《1950年卷》在处理此项问题时的方法为以后其他卷次的编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在“纲文”出现人物的情况下,按其职务大小区分:省、部、大军区以下者,职务放在姓名前,如:[纲文]副外长章汉夫对日本保证与国民党集团缔结和约发表声明。省、部、大军区以上职务者,一律加注释说明职务,且只注其在此一场合的身份,如:[纲文]郭沫若发表声明抗议侵朝美军撒布细菌的罪行,注释为:郭沫若,时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主席。除了人名注,《1950年卷》还有二种注释,一种为考证注,是对在一件事情上的若干说法以及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据以说明该卷采用何种说法和为什么采取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背景注,系对于不宜在目文中——介绍的远期背景,而又有必要向读者说明起因的加注,使读者获取更加完整的信息。这些不仅体现了编者所下的工夫,更主要的还是增加了该书的学术含量。还有一点,对于资料的援引,《1950年卷》也做到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公布的有关档案和传记、年谱、日记等史料。比如当时刚刚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以及《北京市重要文件选编》等,同时编者还发掘了极具史料价值如今已经相当鲜见的建国初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选的《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编辑的《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等,这些无疑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该书的内容。
  《1950年卷》除了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类别齐全外,还力图使每一类的线索更加清晰。例如国界与行政区划的变动、地理和天象的变化、人口的变动等。
  《1950年卷》的编写,突出重大事件,注意保持重大事件的完整性。即逐日逐月地记录每件事的细节,按年串起来就构成事件的基本脉络。这些事件主要有:毛泽东访问苏联及《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和三大战役;国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各民主党派大事;新区土地改革;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党和各级政府帮助工商业克服经营困难;各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军队大规模开荒生产;全社会救助失业工人等等;并特别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公布的有关档案和传记、年谱、日记等史料。
其他文献
关于作者问题  嘉靖年间,明世宗崇道修玄,高级官员竟以青词取宠,“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称“青词宰相”(《明史》卷193《袁炜传》)。近人言及嘉靖青词,多举袁炜所撰“洛水岐山”联语为例,其出处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嘉靖青词》:  世庙居西内事斋醮,一时词臣,以青词得宠眷者甚众。而最工巧最称上意者,无如袁文荣(炜)、董尚书(份),然皆谀妄不典之言。如世所传对联云:“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
即便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者,恐怕好多人不知道朱英诞是谁。作为一名诗人,这是他的悲哀。然而,这种局面现在要被打破了。最近收到陈均先生寄来的《新诗评论》2007年第二辑(总第六辑)以及《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四期。这两本书里都收录有《朱英诞专辑》——不妨把这看作是朱英诞被重新“出土”的一个重大信号。这一册《新诗评论》由陈均主编,其中有两个专辑,一是《林庚纪念专辑》,二是《朱英诞专辑》。这两个专辑占了
近代以来,《红楼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是非之地。1961年,台湾的《作品》杂志要组织几篇“红学”研究论文,该杂志主编章君谷因苏雪林在古典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又曾有《红楼梦》方面的考证,就写信约她撰稿。苏雪林欣然应允。  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苏雪林就听过胡适的红学研究的课程,读过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很佩服胡适的“发现了新证,立刻抛弃旧的,或改正它”的这种“虚心和勇气的态度”。(《清
从马塞尔·杜尚到安迪·沃霍尔。    人的意义危机和现代艺术的激烈反传统    1912年,马里于斯·德·萨亚斯在当年的《摄影》7月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日落》的文字。这是继尼采在哲学领域喊出“上帝之死”后,西方现代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送来的“艺术之死”的消息。他说:  艺术死了。  它现有的运动绝非生命力的征兆;  它们也不是死前痛苦的挣扎;  它们是尸体遭受电击时的机械反应。  “艺术之死”的预言作为
方继孝《碎锦零笺》中刊登的载有黎锦熙吴奔星贺澹江三首唱和诗作手迹的《京沪周刊》第二卷第九期封面。  方继孝先生出版的《碎锦零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一书,其中提到黎锦熙先生和吴奔星等人的唱和诗。笔者托朋友复印了相关章节(《黎锦熙和他在旅途中的诗》,P218-219),其中有方先生认为是黎锦熙“手录于《京沪周刊》第二卷第九期”的三首诗。原文照抄如下:  《自湘汉过京赴苏州车中口占》下署
友朋书信大多是讲“私房话”的地方。1920年12月,弗洛伊德给好友普菲斯特尔写了一封信,信中先是慨然自许:“吾到道不孤,处处有进步”,同时又悄然抱怨:声称自己专业上“乐趣不再,反而麻烦常有”。其实,这封短信如同一个“谶语”,死死缠绕着弗洛伊德一生,岂止那一年“麻烦常有”,弗洛伊德毕生的命运“马车”都在剧烈颠簸中穿行,阳光和阴霾同时笼罩在他的头上。大凡天才,其个人境遇注定不得安宁,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1]因此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允许学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法,响亮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哲学命题,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读本文,意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品读文中的关键句,进而领会作者的中心观点和感情,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精神;认识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2.品读课文精句,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3
1950年5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上刊载了署名“张明东”的一篇两千余字的短评,题为《评(女工赵梅英>》。该文批评路翎的短篇小说《女工赵梅英》中的主角“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神经质的人物,一个不可捉摸的、难以理解的穿着工人衣服的小资产阶级的人物”。并指出:“《女工赵梅英》的作者已经重视了描写工人阶级,并提出了教育转变落后分子的有益主题,这些都是很好的,但由于存在上述的许多缺点,使这个作品不能获得作者预期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解构小说的场景叙述艺术,也许能为观照此文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更好地揭示一般感知意外的奥秘,减少一点流于平俗的解读与教学,增加一点穿透肌理的力度与深度,提升学生“智性的理解力和审美的感受力”。  场景原指喜剧或影视中在特定时空下人物活动构成的场面。曹文轩说,小说就是讲故事。任何故事都是由一个个场景片段连缀而成的。场景就是一个故事发生发展的基本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