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两部艺术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百老汇新剧《中式英语》:笑过之后还有吗?
  《中式英语》(Chinglish) 2011年10月27日在纽约朗埃克剧院(Longacre Theatre)正式公演。尽管该剧的制作班底集合了多位非常有才华的华裔艺术家,除了剧作家黄哲伦外,还包括服装设计萧燕(Anita Yavich),以及部分台词的中文翻译庄梅岩(Candace Chong)(中国国内上映的大型话剧《孙中山》的剧作者)。尽管为了宣传这部剧,制作人员和专为百老汇作品做广告宣传推广时大玩文字游戏制造笑料。一则广告说道:这是“被解放的牛乳”(Emancipated Cow Juice)?(无脂牛奶的中式英译),但是主流媒体和华人并不看好这个剧,他们没有和这个剧笑到底。
  《中式英语》是剧作家黄哲伦根据自己过去几年多次前往中国的亲身经历而延伸创作的一部舞台喜剧。黄哲伦2005年到上海、北京、厦门等地旅游访问时,被带到一个全新的艺术中心参观。那里一切都很完美,只是标牌的英文翻译很糟糕。黄哲伦说,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残疾人洗手间”被翻译成了“畸形人厕所”。因此启发了他创作“中式英文”的灵感。该剧在2010年1月完成初稿,全长约两小时。
  故事讲述的是来自美国克里夫兰的商人丹尼尔·卡凡诺(Daniel Cavanaugh)到访中国贵阳,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拿到为当地的新建文化中心制造双语指示牌的生意。他在贵阳聘用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在中国生活多年、中文十分流利的顾问彼得,一起拜访当地文化局官员,希望可以达成协议。但是语言、文化与习俗的差异,却为他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经历。
  《中式英语》本意着重强调了语言游戏,在内容上试图阐发在中国做生意的更深层的问题。黄哲伦说:语言是最表层的东西,但是能够导致出现一些棘手的场面,尤其是当美国人与英语水平有限的人交谈、或者开会时没有自带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舞台剧想要表现的是,即使你真的认识那些字,有时也可能会错意,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基本假设和实践可能有天壤之别。这部舞台喜剧在演出时采用了英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还配上了屏幕词,以帮助观众理解。
  但与编剧的初衷正好相反,在百老汇看了《中式英语》后,我感到十分失望。
  首先剧情拼凑。编剧意图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在中国为自己的标牌制造公司争取一份利润丰厚的合同,但是因为种种语言障碍导致拿到合同的过程十分复杂,还节外生枝了很多东西。编剧本身在设计剧情的时候,就没有找到戏剧冲突的基础。制作双语标牌的生意在中国不但根本不会有(请一个懂中英文的翻译太容易了),即使有也不需要惊动文化局官员,更不会引起官场震动,使这个剧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
  正因为剧情基础不牢固,便无法制造戏剧冲突,人物就更加无法站立。剧中人物过于“脸谱化”,无血无肉。一帮人就像丑角,在台上人为制造着笑料。文化局长整场都在故意提高声调(意在讽刺中国官员装腔作势)吵吵嚷嚷,但是除了笨拙,看不到别的性格特点。文化副局长的角色纯粹就是为“床戏”设计的,使得原本一个试图表现文化冲突的戏,被“床戏”抢了风头。剧情中安排丹尼尔与文化局副局长产生情愫,实在是荒诞不羁。这不幸又落入好莱坞式的窠臼:搞笑——床戏——皆大欢喜。正如有人评论的,看完这场戏,倒是可以笑一笑放松自己,就像做完一次放松练习,这实在是讽刺。如果为了搞笑而笑,不能不说是编剧的最大失败。
  语言翻译上的差错本是戏的精彩部分,可以揭示中美两国在文化上还存在很深的误解。但是从一个实例无限夸张,引出众多人为制造的笑料例子,显得太多太过分。多则滥,观众并不希望一晚上看到的都是搞笑的翻译,而希望看到这种语言冲突背后的东西。编剧完全可以在中美文化冲突的事实中,去在如何认识对方、适应对方上做文章,这才是当今中美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很遗憾,编剧流于表面浅层次的东西,没有深入下去。
  也许对于完全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来说,觉得《中式英语》很搞笑,(这就是为什么在芝加哥演出时很轰动,因为美国内陆地区对中国的认识相对有限)。但对于对中国已经有一定了解的美国人,需要的是笑过之后留下的思考。就像莎士比亚喜剧总是留给人们的那样。
  喜剧《中式英语》进入百老汇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进入本身,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地位提高的象征。这个剧在百老汇演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在半个世纪的百老汇舞台上,终于有了华人的声影。《中式英文》全剧共有七名演员,除了饰演美国商人的华特森顿(James Waterston)及饰演在中国经营顾问翻译公司的普西(Stephen Pucci)外,其它都是具华裔血统的华裔,包括饰演贵阳文化局副局长的Jennifer Lim、饰演文化局长的Larry Zhang、饰演部长翻译的林逸扬(Christine Lin)、饰演检察官的Angela Lin,以及饰演法官的Jonny Wu。
  这件事让人们联想到华人形象进入好莱坞的历史。历史上很长时期,在美国银幕和视频中出现的亚裔(华裔)女性的形象,要么是下层的、仆人式的,要么是凶狠恶煞的,所谓的“Dragon Lady”。亚裔女性的角色很难摆脱依附性强的可怜兮兮的亚洲女人的形象。男性形象中,李小龙的武打形象,却成为了中国男性永远的“武打套路”。可能李小龙自己也没有料到,当年为了摆脱华人尽是一些懦弱的、反面的印象而设计的武打,却制造出了另一个僵硬的华人武打形象。好莱坞对亚裔男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亚裔演员在影视作品中获得重用的机会。直到后来在梁家辉主演的《情人》(Lover)一片中,正式出现华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的婚恋情结。另一部2000年由李连杰主演的《致命的罗密欧》(Romeo Must Die)电影中韩星复仇的故事中,他意外地得到了O'Day美丽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女儿Trish的帮助与理解。这算是正面描写了亚裔男性和主流女性的爱情故事。亚裔男性和主流女性爱情故事在银幕上数量的增加,也说明了好莱坞正在改变亚裔在影视中的形象。西方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女性形象,对西方人影响很深。长期以来,西方一直以蝴蝶夫人作为亚裔女性的固定模式。在电视方面,在美国电视黄金时段的节目中,还是很少能看到亚裔明星的身影。今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会对亚裔在美国主流影视中的影响发挥作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深和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会使西方影视中对华裔的形象反映更加真实。同时随着中国、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多元文化观念的逐渐渗透,中国导演、日本导演、韩国导演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演员、编辑、制片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好莱坞,亚裔在主流影视中的形象还将会进一步改变。就像亚裔女性在好莱坞银幕上的形象现在已经有所改变,开始逐渐被主流接受,正面形象越来越居多。   百老汇剧也是一样,喜剧也好,悲剧也好,要让人们笑过哭过之后,有一点深入的思考,让人们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想法。但目前看来塑造出立得起来的华人形象,百老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从舞剧《牡丹亭》看艺术创作的浮躁之风
  从2008年就开始首演、曾获得过中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的舞剧《牡丹亭》,不久前首次在纽约林肯中心戴维H科赫剧院演出,引起观众热烈反响。在中国国内媒体一片赞扬声中,对这个将中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家喻户晓的作品改编成舞剧的新尝试,在艺术形式上纽约的专家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纽约时报》舞蹈评论家吉尔·科纳斯(GIA KOURLAS)评论说:“在林肯中心由中国金陵舞蹈艺术团演出的、根据汤显祖1598年创作的戏剧改编的舞剧,讲述一个激情浪漫的故事,再现了一个浪漫的梦想。 《牡丹亭》舞蹈剧情具备了舞剧表现的所有要素,美丽的女主角和拿着柳枝的男主角,构成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
  但是这个2008年首演的舞剧,却因为灯光和目不暇接的粉红色和绿色服装混杂,冲淡了一个迷幻的气氛,减弱了她的浪漫。
  人们不禁想起由著名导演陈士争执导和几百个中国艺术工匠通力合作的昆曲版《牡丹亭》1999年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的情景,这个总长20小时连演了三个晚上的昆曲名作,深度刻划了中国明代男女之间的情感与挣扎,带给观众难以忘怀的观戏经验,一度掀起了纽约乃至全美观众对这部文学经典,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人们对1999年在林肯中心艺术节演出的20个小时有55个场景的昆剧版本的艺术水准评价更高。
  新的舞剧更加突出了年轻恋人对自由婚姻的憧憬,可能是因为演员排练时候受伤,演员托举看来有些吃力。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也掺杂太多杂技、街舞的动作。”
  舞蹈评论家丽萨·撒谷拉(Lisa Jo Sagolla)评论说,《牡丹亭》下半场比上半场更流畅。主要是因为两位舞者配合上更多达到融合。但是音乐更像19世纪的维也纳,而不像十六世纪的中国。(most of the time sounds more like 19th-century Vienna than 16th-century China)。
  纽约舞蹈界评论说:汤显祖的戏剧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艺术,在当时是和西方莎士比亚齐名的。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把爱情的意义提到比生命更重要的高度。这种对“至情”的歌颂,吐露了在封建礼教重重压抑下的少男少女的心声,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同时,这种“至情”也寄托了汤显祖本人对于“真性情”的信仰,及其对于封建理学的反抗。汤显祖在当时的时代体现的人文主义理念是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非常一致的。如何在这样一个高度,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去影响他们,打动他们?舞剧《牡丹亭》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还有明显不足。
  在舞蹈风格上,还是一个芭蕾、西方现代舞、中国民间舞、甚至街舞的混合,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特点。(《纽约时报》说:舞蹈场景颇有歌手麦克·杰克逊表演的《Thriller》的风格)
  音乐上更是如此,两位主角出场没有任何主旋律,音乐没有一点中国特色(比较成功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明显的越剧风格)无法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舞蹈动作设计上缺少理念,为托举而托举,不是根据情节而是为了展示技巧。
  在情节上前半部分拖沓,杜丽娘生病一段舞蹈动作过于具象,将买药、熬药、端药、喝药等细节一一再现在舞台上,犯了大忌。艺术作品不等同于实际生活,是对艺术的提炼而不是再现。
  三.在结构上完全可以淡化前半场,强化下半场
  舞剧最美的一段当属下半场集市上身穿白色素衣的杜丽娘尾随柳梦梅,如真如幻,真情动人,是典型的中国版《人鬼情未了》。
  纽约的一些舞蹈家评论说:看得出在将这个历史名剧改变成舞剧时候编创者们的浮躁。编舞在创作的时候要照顾的东西太多:领导通过、专家肯定、市场前景、观众反映,最终是一个艺术妥协的结果,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工程”。然而,以工程的方式去创造艺术,是违反艺术创作的规律的,创作出的作品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好比推动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拿出有形的东西容易,而形成无形的文化影响、到达思想价值层次,绝不是如此简单一蹴而就的。
  舞蹈评论界还指出: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在一个缺乏核心价值理念而市场价值至上的社会里,是很难出艺术精品的。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健康的文艺批评。对一部作品、尤其是所谓的“大作”,是从来听不到正确的、客观的评论的。基本上都是一片叫好,即便是一片叫好,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更没有一个通过批评、帮助作品修改、磨砺、锻造成精品的艺术批评风气和氛围。美国的任何一部作品诞生后,总是诚恳地请专家批评,越专业、越苛刻、越尖锐越好,他们深深懂得:能够经受得住客观、专业、深刻的艺术批评的作品,才能产生久远的影响,而在不断地演出过程中修改,更是很平常的事情,百老汇很多音乐歌舞剧的诞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有些舞评提到:在舞剧中,将中国题材用西方艺术形式表现得最为成功的是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舞蹈设计、音乐、舞美非常中国,又非常世界,2005年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演出时获得主流很高评价,就连当年同时用中文演出的话剧《茶馆》,也是评价很高的,可见美国的艺术批评也不总在唱衰中国的艺术作品。
  《牡丹亭》的编舞吴凝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何在保留原著深刻内涵和古典气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眼光再现经典?如何在舞剧有限的时空里将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伤、为爱而亡又穿越生死的离奇故事浪漫演绎?如何借用各舞种的特点, 将它们杂糅、重组、创新,提炼出具有古典意韵的新鲜舞蹈语汇,提供一种全新的审美样式?这是一个不断推翻与重建的过程。一部舞剧在舞台上要相对完美呈现,还需假以时日。”
  但愿中国的艺术家真能用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创作出更多真正的艺术精品。
  汤伟,旅美学者,现居美国纽约。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缘于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扎根沃土、耕犁文化的共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徜徉在绿意葱茏的校园,遥望沧桑厚重的明城墙、峨然挺拔的阅江楼,笑谈“环顾中原谁为主,从容骑马
天黑夜静,孤寂的天台,凄清的月光下笼罩着两个人的影子。风冷冷的,我们相望却再无话语。他,一个不过见了数面的男生。竟然敢这样,这样突如其来地抱我,让我一点准备也没有。这
“枪手”一职在中国似乎有很久的历史,最出名的一位恐怕当属纪昀纪大学十。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百万多首,但据说有很多是出自纪昀之手 “Gunners ” position in China seem
2012年3月31日一4月1日,笔者到江苏省靖江中学参加了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有幸聆听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一课,切身感受到黄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微风扑面,真正体会到黄老
微博,是一种时尚。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它反映的是一代人。从微博中,可看出人的世界和追求。下面是我的四则微博。1.不要迷恋哥现在有一首歌特红:“请你不要再迷恋哥,哥只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如是写道:“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旨在要求语文教育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责无旁贷。  唐代文学家、教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收录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么两个设问:说说琵琶女的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怎样理解“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我认为虽是两个问题,却是一根主线贯穿,这就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被压迫者之间有区别吗?长久以来,人们提起白居易必然就想起他的《琵琶行》,关键的原因就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人生经历的转折时期,
送饭?老妈的一阵唠叨后我有些愕然了。原来,在我离家上学的那段时间里,老爸动了手术,现在正躺在医院里呢!“还不赶紧,给你爸送饭去!”又是一阵催促声。我慌手慌脚地拎着饭盒,
你永远都只穿那一套黑色的衣服,你总是学我,你总是那么默默无闻,你总是面无表情,你总让我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但又总是无声无息地陪伴着我。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独自回家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