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控三“境” 引导深度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yong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意境和心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的理想境界。
   一、情境营造,开展有效“悦读”的前提
   一堂课有许多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应讲究首尾圆合,一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情境的优美散文。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作品,与人物对话。比如小说中要理解人物形象,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感人物所感,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到位地理解人物的感情、性格。我们一位老师在上《窗》这篇小说时,情境语的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导语。“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一句话暗示了本文的“窗”,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指向明确地去思考“窗”的含义,透进的人物的内心。
   比如过渡语。“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那位远离窗口的病人。用心聆听近窗病人为他编造讲述窗外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学生在闭目聆听的过程中,眼前出现了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幅幅画面。那位近窗病人想要通过美好的景物让人、让自己对生命产生留恋之情,用激烈的运动比赛让人、让自己产生与病痛作斗争的勇气。体会到那位近窗病人的良苦用心之后,对他的心地善良、积极乐观的高尚品德就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那位费尽心机挪到窗口的病人,费力地从床单下拿出照片,两行泪潸然而下:‘兄弟啊,我好悔啊……’”这样的引导,犹如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和那位远窗病人一起进行心灵的忏悔和洗礼,在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从而打开一扇爱的心窗,把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就这几句首尾贯穿的句子,它犹如一条串起一个个珍珠的彩线,使得整堂课“形散而神不散”,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在此情境下进行有效“悦读”,可谓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融合意境,实施有效“悦读”的注脚
   《文学概论》告诉我们,主体的“意”和客体的“境”本无美丑优劣之分,只有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方能达成审美的效果。我们“悦读”就是要完成“意”和“境”的有效有机结合。
   以执教《寻梦瘦西湖》为例。
   一幅幅绝美的画面《瘦西湖印象》伴着悠扬的乐曲声,师生们走进了烟雨江南般的瘦西湖,一起乘一叶小舟,徜徉于瘦西湖上,灯火、桨声、梵音静静流淌,让心灵澄澈而宁静,宛如置身仙境。(自然景观)一起造访刻录古人萍踪的胜迹,体会诗人千年前的那番月夜心境。(人文积淀)
   在学生完成了这两大块的赏析之后,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诵:是呀,为了浸润在心田太久的那份梦幻和诗情,作者一路追寻一路沉醉。此时,此刻,这梦幻化成瘦西湖的山光、水色、冷月、暗香,更幻化成无数文人墨客的低吟浅唱。恬静动人的自然景观,加上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怎能不让作者流连忘返?又怎能不让我们为这美好的意境如痴如醉呢?
   这样的诗意的语言、深沉的赞美,如那仙境中的梵音不可抗拒地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灵魂。
   这节课的最后,伴随着抒情动听的音乐,教者深情诉说衷情:“瘦西湖,如果说,我只是在梦中,在明月下,在歌女的箫音中寻觅而来,那么,在我告别的此刻,我将自己交付给你,接受你花草树木每一缕流水的洗礼,再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你,让你怀抱里的每一处楼台亭阁托起我赞美的诗篇!”继而,伴随着“自然景观 文化积淀”的板书,一个大写的“美”的图形在这堂课接近尾声时闪亮登场!音、诗、画组合成了优美、和谐的意境。在这堂课中,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受到情感的震撼、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有了这样的“悦读”体验,让他不喜欢语文都难。
   三、交融心境,推进有效“悦读”的抓手
   透过字里行间,洞察作者心境,让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静脉,让读者、作者和主人公的心境在穿越中交流,在交流中融合,這就是推进“悦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以小说《台阶》的设计为例。
   “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想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学生用这样的“独白”展示父亲的内心:
   唉,我们家的台阶低啊!看看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七八级,甚至十多级,多壮观,多气派啊!我一年到头七个月在种田,四个月砍柴,还有半个月要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我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建造那高高的台阶吗?到时候,我就不用谦卑地,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了,到时候,我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到时候,“你们家的台阶高!”就不再是戏言了。
   准备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终于建成了高高的台阶,第一次坐在台阶上的父亲却是这样的不知所措,学生用“旁白”这样配的画外音:
   我就这样看着他,看着他从高高的台阶上,一点点挪下去,我看见他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一点点融化在了风里。他的动作很小很轻,似乎怕被人看见,只是轻微地挪动着,那条灰色的裤子和台阶摩挲出沙沙的声响,挪到边缘再稳当地坐下,笑容又如流散的沙重新聚集到父亲的嘴角,可还没几秒,那些笑又如被潮水卷走似的,消失了,不见了,没有了,于是,小小的,卑微的摩擦声又响起了。我可以感受到心中的忐忑与不安,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萌发出小小的呼唤:“要不,再低点吧,再低点……”他一次次以为也许挪到这里就可以了吧,可那如魅影般的自卑感却一直纠缠,如无处不生的杂草,似危机四伏的暗道,催促着他:“再去点,再下去点。”于是,父亲妥协了,一次又一次妥协了。    文章最后写道: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此时的父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这样“解说”父亲的内心:
   父亲他那颗很倔的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心里大概是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片茫然吧。曾經的奋斗,曾经的辛劳,甚至昨日的意气风发,终于好像是用光了所有的气力,人生的发条在到达终点后松弛了下来。用了一生时间,辛劳了一辈子,只为给自己卑微的心标上一个标签,一个可以让人尊重的人,却不想自卑在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了,得到了可以让人尊重的盔甲,自己的心却永远无法改变,用尽一生,却仿佛虚度一生,以为建高了台阶就挺直自己的腰;以为重建了屋,就可得他人尊重,依着自己所想的路去走,实现心中的梦,却在最后关头发现,事实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想重头再来,却已不行。一辈子的时光,一辈子的生命,一辈子的辛劳,行至终点,才发现如泡沫般脆弱,一触即散,何等悲哀!
   对于父亲的渴望尊重、蕴在骨子里的谦卑等等复杂心理的理解简直深透到了骨子里!
   四、精准引导,深化有效“悦读”的必由之路
   精彩的课堂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要讲得适时适度。教师精当的点拨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新高度。
   比如《天上的街市》,学生借助“天上的街市好美啊,美就美在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授道理、提高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而学习语言,朗读便是主要的训练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文中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至少要有10次以上的诵读作媒质,也就是说,朗读是语言内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一篇美文,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一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文学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同入“山阴道上”,然而其万千之美,往往不是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被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美,是难的。美,正在我们的阅读审美中流失。    一、美,在阅读期待的弱化中消解    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双桨,读写双桨齐发力,语文教学才能乘风破浪。读是基础,写是发展,彼此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既能开阔读者的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又能为读者的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的范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课内“读写结合”片段小作文训练的做法。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一直不尽如人意,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有相当多的学生冷落语文,更谈不上享受语文。有人曾这样描述语文教学: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语文教学真是吃力不讨好啊!翻阅近几年的语文杂志,追寻“语文的诗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声和呼声。实施新课程,让人想得最多的就是能否借这样一个契机消除语文教学的尴尬,让语文课迸发出魅力、活力和生命力。应该说,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视窗、开
新课程实施至今,带来理念普遍更新的同时,也带给老师许多新的困惑。作文教学的玄虚化令许多老师手足无措,纷纷感叹:“以前教作文,还有知识可教;现在教作文,不知道教学生什么,只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写,这样怎么能提高作文能力呢?”诚然,新课程实施之前,教作文就等同于教作文知识;新课程实施之后,作文知识从作文教学中隐退,教作文等同于“教师不作为”。新课程实施前后,中学作文教学为什么同样地陷于困境呢?    一
编者按: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具有语文教育方面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此几家:北京师范大学(导师:郑国民/刘淼)、浙江大学(导师:刘正伟)、福建师范大学(导师:孙绍振/潘新和)、华东师范大学(导师:倪文锦)、上海师范大学(导师:陶本一/王荣生)、湖南师范大学(导师:周庆元)、山东师范大学(导师:曹明海),其中有的博士点由于导师退休或工作调动的原因已经或即将停止招生;这些学校总共培养的和正
在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过于浮华,内容不实,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华丽而引用各种名言,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文章主旨;或是有部分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提出了一定的观点,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这导致学生的写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中职语文
我独自在北京语言大学念书,倦时常常眼望西南方向:1760公里之外的重庆市梁平区,我永远的故乡。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70年之际,它实现了华丽的蜕变。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爽朗的笑声:“快回家看看,智慧小镇都修到我们老家门口了。咱们梁平升级换代,在2020年要变成智能化城区啦。”  智慧城,聚宝盆  2016年12月底,国务院批准重庆梁平“撤县设区”,渝东北农业大县梁平一跃成为重庆市梁平区。全城欢呼,人人想
有人认为人教版八下课文《好嘴杨巴》中杨巴的“好嘴”好在说话很妥当,做事有分寸。①笔者以为杨巴与李中堂谈话,不只是“说话”而已,其实是一次高品质的沟通。杨巴善于灵活变通,值得赞美。  所谓“外场照应”,应该是指杨巴做与顾客沟通的工作。从他化解李中堂甩落茶汤、众多官员吓懵事件看来,他实际上是把李中堂看作一个沟通对象,不过这个沟通对象的地位特别崇高、权力特别大(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重
北平,一个留有无尽沧桑岁月的古城,它并未随着历史的车轮而远去,而是以其特有的风姿呈现于中华大地,那一草一木一墙一院都有十足的京味。这些景物一旦纳入作家笔下,就不只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属。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生動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都发不出的音调是最重要的。”因而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物,身份、经历、性格或心情不同,对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