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技工院校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技工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起步晚、底子薄的先天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下,技工院校设计专业的课程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设计专业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特点往往被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
  关键词:技校;平面;设计;课程;改革
  一、技校设计专业概述
  (一)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平面设计主要是利用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来创作形象的一门学科。设计专业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学生按照美学的原则设计出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的能力。要实现这个教育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平面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不仅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虚拟课题,更为关键的是要学生从生产活动中把握实践课题的细节。本科院校乃至更高层次的学生往往从美学的视野审视平面设计作品,技工院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将这些设计作品转化为产品。除了实践能力以外,平面设计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意,因为技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工人”。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特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才能在平面设计的实践中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二)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理论的学习方面,我国一般采取教师讲授理论、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方式相对死板、枯燥,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局限于书本、教师,那种仅依靠教师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都有3~6个月的实习期。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训练大多在校内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中完成。指导教师的水平和企业的层次都会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的实习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容易成为打杂的工人或走马观花的“参观者”。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技工院校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者,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讲后练,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与学生亲自操作是相互分离的,学生遗忘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一般需要进行多次讲解,教学的效率非常低。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是讲练结合的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学生亲自上机完成课题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教师一味投影演示的弊端,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之后立即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技校应该针对市场的需要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在选择课程时着眼于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和素材,这并不是要摒弃基础理论知识,相反,实际应用型的课程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设计理论之上。
  (二)教材建设的改革
  课程教材是课程学习最主要的指导性书籍,人们对教材的认识是它必须具备知识的完备性,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并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教材的选择一直是技工院校的难题,我国教材以理论型教材为主,而技校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日新月异的各类技术和软件以及编制教材耗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实用性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速度。为了编制出不仅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要适合院校自身特点的实用性教材,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实习方式。校企合作产生的教材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每个地区还有自己的地域特点,这就要求每个技工院校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教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当地企业的需求,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动手实践能力时技工学校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但实际上,实践环节教学是现在技工学校课程中的软肋。通常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真正实现实践环节的改革,使学校和企业在此改革的过程中实现双赢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实践环节的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多方的协商是必不可少的。技校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本专业的素养和技能还能通过与企业的接触锻炼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总之,实践能力是技工院校学生的核心培养目标,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校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标准,课程考核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中一直以考试或者作业完成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作出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动手能力。评价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并不是完全放弃理论考试,而是增加实践课程的考核。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写出实践报告,成绩以学生在企业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并由企业给出考核结果。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注,技工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考核方式的科学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应付考核而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结语
  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技工院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更是需要很高水平的动手能力。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指向,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是充满挑战的漫长过程,并且底子薄,没有丰富的经验,要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课程改革方案还需付出百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姚秋波.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与学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2]李美莲.试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新理念[J].信息系统工程,2012(01)
  [3]张培,何春莲,胡元,高山.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以红河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3)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个催早熟的社会。张爱玲的名句“出名要趁早”在烽烟四起的民国,或许只是个标新立异的口号,却无疑成为当下中国最真实的写照。  本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一代代人自启蒙时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向前奔跑。煽动性的舆论甚嚣尘上,孩童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际就被灌输进事事争先的理念,早早地折断了童心的双翼,在无形大手的牵引下,踉跄着奔向年少成名那团诱惑的熊熊烈火。  能从这团火中安然无恙地走出并扬名四海的又有几
“我在比赛场上,说实话,那就是我的舞台。我就应该在我的舞台上将正能量传递给大家。”  奥运会场的观众席上,群情鼎沸,掌声雷鸣,层层声浪在场馆顶壁上回荡,犹如惊涛拍岸,卷起人们心中热切的希望——这个身材瘦高,酷似跳高名宿朱建华的年轻小伙儿能否再创奇迹,挽救危局。  奥运赛场上,一个90后小将正在准备他的最后一战。扭转、拉伸、揉捏、弹跳,灼灼目光紧锁在深黄的跳杆上,坚定而沉着,没有一丝闪动。面对队友的
城市是人们聚居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人造生态园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章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人造生态园林
摘要:仇英,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工匠出身,功力精甚,多绘色彩艳丽,形象精确,工细雅秀的青绿山水,但在后期受吴地文人风气的影响,绘画中融入文人情趣,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竹林高士图》恰是仇英由青绿向文人画风转型时期的代表。  关键词:仇英;竹林高士图;工整精艳;文雅清新  仇英(1509-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
体系构建的提出背景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课余时间也看了不少书,但对于作文还是无明显效果。这种状况,逼迫着语文教师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努力寻
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它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如何把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我们如何把古典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典元素;现代设计;运用  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现在逐渐的消化糅合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新材料、新技术的
【摘 要】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有无限的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可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或者没有兴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  小
摘要:随着人性化设计的日益流行和普及,人们对儿童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儿童产品设计与一般产品设计有很大区别,需要考虑的因素比成人产品多,情感体验这一因素的出现,为解决人性化设计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的方式。  关键词:儿童;情感体验;产品设计;人性化设计  儿童产品不仅需要满足儿童物质生活需要,也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这样儿童才能够健康的成长。儿童处于相对认知缺乏的状态,所以外部的环境和物品
孩童时代是人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如果能巧妙的指导、推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能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实学
为研究湖泊防渗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在现场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二维包气带溶质运移模型进行防渗对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物的浓度影响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湖水氨氮浓度保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