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國科学院院士,美國麻省大学理学博士。兼任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國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曾任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985”工程办公室主任、吉林大学校长。
大家好!今天,有幸作为國内大学代表,与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庆祝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我感到非常高兴。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与交流协会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大不仅是交流协会工作积极的响应者和参与者,也是协会最早的倡议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校长周培源先生、季羡林先生就基于开展教育民间交流的迫切需求和历史考虑,联合一批著名学者发起倡议成立这一全國性组织。此后,北大包括丁石孙、罗豪才、陈佳洱、许智宏以及我在内的历任校长,都兼任交流协会的副会长。可以说,30年来,交流协会全力支持着北大的改革发展,北大也全力支持着交流协会的不断壮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國改革开放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断多年的高校对外交流亟待恢复。在中央“官民并举”方针的指导下,交流协会应时而生,开创了我國民间、半官方教育國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先河。交流协会成立后,在开辟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交流协会的工作极大地便利了我國大学与外國民间机构、教育团体的来往,使大学得以在商订教育交流项目、接受奖学金名额、派遣留学生等领域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我國高校迅速打开教育國际交流局面,为促进中外大学师生、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先后启动,加快了解國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教学经验,就成为摆在我國大学领导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这一时期,交流协会坚持贯彻“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吸收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做了大量工作。交流协会先后组织实施了中澳、中英、中美、中加大学校长能力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已成为大学校长们开阔國际视野、提升领导能力的品牌项目;十余年来,参与这些项目的大学校级领导已近200位,其中升任校长的就有近40人,北京大学就有多位校领导赴海外参加培训。交流协会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中法大学校长论坛”等,为中外大学校长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宝贵平台。交流协会先后在美國、俄罗斯、法國、加拿大、德國以及拉美、东欧等國家和地区举办的“21世纪中國高等教育展”,向海外宣传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为國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外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当前,國际格局进入深刻变化、深入调整时期,國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國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國战略和人才强國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國家。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这是中國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國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刘延东國务委员也多次强调,要集中工作重心、凝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把提高质量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成好。我们一定要积极而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國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取早日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我们深知,世界一流大学创建,离不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也离不开民间组织的交流平台、信息网络等方面予以推动。在此方面,交流协会的资源优势是明显的,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值此交流协会即将迈向下一个十年之际,我衷心希望协会能够深化服务,助力國内大学发展。
一是希望交流协会继续发挥全國性专业组织的交流平台功能。欧美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國家大多设有全國性的教育交流机构,如美國國际教育工作者协会、英國文化协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法國教育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为國内大学收集教育信息,开拓全球教育市场。交流协会应以此为参照,搭建桥梁纽带,帮助中國大学在海外拓展、建立新的伙伴和联盟关系。
二是希望交流协会能整合资源、精心筹划,努力把“中國國际教育年会”打造成教育领域的“达沃斯论坛”。目前,由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國國际教育年会”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届,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年会密切关注教育國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设置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关注和参与。放眼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区都有世界级的教育论坛品牌项目,如美國有NAFSA年会,欧洲有EAIE年会。交流协会应加强谋划,整合资源,把“中國國际教育年会”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育论坛品牌,为推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作出新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作为交流协会最早的一批会员单位,北京大学与协会同舟共济,以30年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今天教育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的伟大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愿与其他会员单位携手,与交流协会共发展、同进步。
最后,衷心祝愿协会为中國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2011年9月28日在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熊建辉
大家好!今天,有幸作为國内大学代表,与大家相聚在这里,一起庆祝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我感到非常高兴。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与交流协会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如此,两者之间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大不仅是交流协会工作积极的响应者和参与者,也是协会最早的倡议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校长周培源先生、季羡林先生就基于开展教育民间交流的迫切需求和历史考虑,联合一批著名学者发起倡议成立这一全國性组织。此后,北大包括丁石孙、罗豪才、陈佳洱、许智宏以及我在内的历任校长,都兼任交流协会的副会长。可以说,30年来,交流协会全力支持着北大的改革发展,北大也全力支持着交流协会的不断壮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國改革开放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断多年的高校对外交流亟待恢复。在中央“官民并举”方针的指导下,交流协会应时而生,开创了我國民间、半官方教育國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先河。交流协会成立后,在开辟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交流协会的工作极大地便利了我國大学与外國民间机构、教育团体的来往,使大学得以在商订教育交流项目、接受奖学金名额、派遣留学生等领域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我國高校迅速打开教育國际交流局面,为促进中外大学师生、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先后启动,加快了解國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教学经验,就成为摆在我國大学领导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在这一时期,交流协会坚持贯彻“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吸收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做了大量工作。交流协会先后组织实施了中澳、中英、中美、中加大学校长能力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已成为大学校长们开阔國际视野、提升领导能力的品牌项目;十余年来,参与这些项目的大学校级领导已近200位,其中升任校长的就有近40人,北京大学就有多位校领导赴海外参加培训。交流协会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中法大学校长论坛”等,为中外大学校长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宝贵平台。交流协会先后在美國、俄罗斯、法國、加拿大、德國以及拉美、东欧等國家和地区举办的“21世纪中國高等教育展”,向海外宣传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为國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外教育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当前,國际格局进入深刻变化、深入调整时期,國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國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國战略和人才强國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國家。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这是中國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國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刘延东國务委员也多次强调,要集中工作重心、凝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把提高质量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成好。我们一定要积极而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國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取早日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我们深知,世界一流大学创建,离不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也离不开民间组织的交流平台、信息网络等方面予以推动。在此方面,交流协会的资源优势是明显的,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值此交流协会即将迈向下一个十年之际,我衷心希望协会能够深化服务,助力國内大学发展。
一是希望交流协会继续发挥全國性专业组织的交流平台功能。欧美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國家大多设有全國性的教育交流机构,如美國國际教育工作者协会、英國文化协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法國教育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为國内大学收集教育信息,开拓全球教育市场。交流协会应以此为参照,搭建桥梁纽带,帮助中國大学在海外拓展、建立新的伙伴和联盟关系。
二是希望交流协会能整合资源、精心筹划,努力把“中國國际教育年会”打造成教育领域的“达沃斯论坛”。目前,由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國國际教育年会”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届,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年会密切关注教育國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设置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关注和参与。放眼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区都有世界级的教育论坛品牌项目,如美國有NAFSA年会,欧洲有EAIE年会。交流协会应加强谋划,整合资源,把“中國國际教育年会”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育论坛品牌,为推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作出新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作为交流协会最早的一批会员单位,北京大学与协会同舟共济,以30年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今天教育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的伟大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愿与其他会员单位携手,与交流协会共发展、同进步。
最后,衷心祝愿协会为中國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2011年9月28日在中國教育國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