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背景”的天空下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挖掘背景;介入背景;开发背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独的文本,它的篇幅是不长的。也就是说,一个作品直接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整体反映。它只能是作者主观对客观现实的部分或某一方面的反映。如果在理解课文时脱离了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生平等,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差甚至失误。孟子也曾经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即“知人论世”。同理,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根据得到的背景资料的内容,把背景资料的运用放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当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使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
  一、课始介入,开启课文学习的导航仪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课前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这篇课文时,简单介绍老舍的简历后告诉学生:“老舍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文学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更了不起的是,他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风趣幽默、纯朴亲切,有人说读他的文章就像他在和你亲切地讲话一样。他一生中除了写作,最喜欢的就是养花和养猫(出示猫图)。他养过许多只猫,他曾经让他的猫招待客人,有一次,他的猫死了,他竟然为他的猫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出示图)他还为他的猫写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听听他跟我们谈了猫的一些什么。”板书课题后教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背景介绍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课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平时对猫的喜爱,“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再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感情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做足背景材料的铺垫,把丰富的背景资料与文本联系融合,使教材“由薄变厚”,利用课文背景中角色、事件出现、知识、人物轶闻趣事,盘活文本,激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背景铺垫,就像一个起搏器一样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二、课中相溶,穿越时空隧道的时光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是多么重要。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教师钻研时,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在文本显情露意处,恰到好处地借助音乐、图像、史料等背景,造境设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细流或洪涛产生共鸣,使学生、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让情感达到一个最高点。
  在新教师汇报课上,一位教师选择了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此文由“圆明園昔日的辉煌”与“毁灭”两部分组成,虽然题为“毁灭”,但在文章的结构编排上,“辉煌”部分却占着大篇幅,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这里大有深意。年轻的新教师采取的是如下的设计:第一板块,一开篇就用了大量的影片史料重现昔日圆明园是如何惨遭“烧、毁、掳、掠”的。在光影交辉中,学生犹如看着普普通通的影视作品,在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关注的是英法联军滑稽的动作和装扮,全然没有痛惜和愤恨之情。第二板块用极少的时间学习了“昔日辉煌”部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完全背离了课文的宗旨。相同的一课,学校的另一老教师这样处理:同样两个板块,教师通过看图、联想、情境朗读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圆明园的英姿与无与伦比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一种骄傲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接着,在学习第二板块时,教师适时介入了与前一新教师相同的史实材料,因为有了之前的“美丽绝伦”的铺垫,当“毁灭”揭开一层层面纱的时候,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更加增添了对英法联军野蛮行径的无比憎恨,进而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唤起振兴中华、发奋图强的内心需求。
  同样的课,同样的背景材料,只是介入的时间和顺序不一样,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不得不令人深思。可见,课文背景的活用,能教活文本,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索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成了深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深厚的感悟就在相互映照的多重情境中交错而生。这样的背景介入才能起到“穿越时空隧道”的作用。
  三、课尾拓展,激活静态文本的助推器
  有的背景知识是学生未知的,也可以用这扇窗口再开启阅读的渠道,使学生学习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东方之珠》一课“资料袋”的内容是:香港曾经被英国强行租用99年,1997年7月1日,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了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赠送了一座紫荆花镀金雕塑,作为特区政府成立的礼物……在引导学生读文领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风采后,下课前让孩子们再读一读“资料袋”,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香港为什么会被英国租用达99年之久(2)中国政府是怎样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3)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怎样的?(4)中央政府送上的紫荆花镀金雕塑有什么深刻含义……最后老师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搜索、采访等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并把搜集的资料编成一份以“我爱香港特区”为主题的手抄报,引导孩子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给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见,把背景知识放在课尾向学生进行介绍,点拨启发,能激活文本,助推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
  总之,教师在教学文本时,既要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也要一边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更要激活文本,打开语文教学的时空,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背景资料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尤丽娟.妙用课文背景 建构心灵对话[J].小学教学参考,2009(3).
其他文献
【摘要】案例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面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于是在《天上的街市》里诗人借助想象反传统地进行了创作,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这首诗被收录在最新的部编人教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主动性、探究性,并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先选择生成自主的激趣视角,同时注重优化深度探究的问题策略,最终不但实现了目标,而且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思维触角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  【关键词】自主探究;领域;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摘要】《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关键词】荒芜之美 ;生命之美; 自由之美 ;自然生命进程 ;自然之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摘要】课前演讲对每个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做一个善于表达、具有良好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必须参加这门特殊的课程。所以,我们要从早入手,从课前演讲入手,多给小学生机会,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收获的幸福,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人生道路上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课前演讲;小学生;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
【摘要】本文当中所列举的谚语,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到教育大众以及对于社会的意义,没有哪一条是过时的,反而因为其口语化特  征,更易于传播。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去应用它,认真地去传承它才是我们的使命。  【关键詞】谚语;中国文化;衣食住行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思想、文字、
【摘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极为有力的途径。所以,如何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的巨大魅力,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探究实践;减轻课业负担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天,我们都会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快乐得像小鸟一样向学校走去,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渴望生动鲜
【摘要】汉语拼音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识字和口语的基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拼音板块编排做出的新的调整,也对我们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拼音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兴趣教学为基本策略,从明确目标、创新教具、设置情境、诵读儿歌和优化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进一步适应新教材拼音教学的需要,提高拼音教学实效。  【关键词】兴趣;汉语拼音教学;部编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摘要】目前,实施全面的新课改以后,语文教育不再像过去一样,语文课程缺乏语文元素,固定的教学模板和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状态。样的情况引起了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不少语文老师存在一定的担心和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焦虑。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非语文化的问题,“语文味”的提出开始流行起来。“语文味”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
【摘要】课程统整是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呈现,其重视的问题就是整合以幼儿经验作为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以课程理论作为代表的科学世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与把握世界,促进和谐进步。  【关键词】课程统整;主题;“青果文化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统整理念越来越被认同与提倡。所谓课程统整,主要指学校课堂中有关的、类似的课程和科目进行结
【摘要】高考作文几乎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分值的半壁江山,习作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范文教学,充分发挥范文的引领作用,可以让高中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习作;范文;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过程中,想必都有此番困惑:为什么写作的方法或技巧都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呢?笔者认为,讲方法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