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多元个性解读与微扰论建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多元解读教材经典篇目,推行文本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的新潮。不可否认,文本多元解读可以打破僵化教条,可以展现自我,语文的阅读课堂也因此风光旖旎!
  毋庸讳言,文本多元解读在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偏离航道,以否定为乐趣,以标新为卖点,假设过于大胆,求证不够小心,已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的定位模糊与是非混淆。笔者希冀以刘兰芝悲剧为例,呼吁在语文课堂文本多元解读中建构微扰论,以描绘语文阅读课堂图画的主色调。
  
  一、文本解读现状:乱花渐欲迷人眼
  
  文本的“多元解读”“重读”“探究”,确实有利于学生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解读目标偏移,阅读切入点偏向,取向信马由缰,把哈姆雷特变成了哈利波特,此类阅读恶搞,就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让阅读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
  以《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为例,对于这样一篇抒情长诗,关于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原因,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一些文章中,有人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出发,引入“俄狄浦斯情结论”;有人从封建礼教出发,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说”,有人以焦、刘家庭入手,提出“门第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有一些道理,又都有不足,都需要一个经典重读的近似值。
  还有更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解读,从初中教学中《愚公移山》的“环境破坏论”,到高中《荷花淀》中赞颂“诗意的战争”,再到给害死2200个小工始乱终弃的周朴园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甚至在一些热播的经典影视中,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与土匪老婆可能产生的感情纠葛,白娘子、小青与许仙间大概存在的三角恋……这些对传统经典所谓的个性解读,不禁让人怀疑,它们到底是浅陋偏移的标新立异,还是振聋发聩的吉光片羽?
  
  二、阅读微扰论建构:引入文本信息与文本背景参量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微观物理与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由于牵涉到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科学家往往把次要因素先放在一边,集中力量去研究主要的因素,以披沙拣金得出一个近似值,然后再将次要因素加入,以修正得出的近似值,最终找到一个最近似的值,他们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微扰论”。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术,由于语言的内涵与外延的诸多不确定性,往往因文本“空白”,引起许多阅读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也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文本多元解读中,也可以引入微扰论,从文本信息与文本背景两个主要信息参考量入手,以期建立一个最近似作品内核的解读。
  笔者仍以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解读为例。“无后论”观点,主要是因为文本中没有兰芝婚后子女的叙述,而“俄狄浦斯情结说”也是因为焦母早年丧夫而嫉忌焦、刘恩爱的推测,这些解读皆源自读者人为添加的臆断与猜测,而忽略了文本的信息。著名美学家伊塞尔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地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如果我们引入文本信息与文本背景两个参量来分析兰芝悲剧,答案应该很明显。
  从文本信息看,有如下信息值得我们注意。“女行无偏斜”,表明兰芝无可挑剔,“吾意久怀忿”,说明焦母是早有恨意,而不是在婚后或无子之后才有的;“生小出野里”与“兼愧贵家子”,再到“汝是大家子”及“慎勿为妇死”,加上焦仲卿“贺卿得高迁”,刘兄对焦府与太守对比后的结论“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加上文本对太守聘礼迎亲的场面渲染,可见,富贵荣贱,门当户对的婚俗观应该是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应该是焦、刘爱情悲剧的近似值。这种解读以文立解,从文本出发,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再从文本写作背景参量看焦、刘爱情悲剧。注重文本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文本多元解读的另一重要参量。鲁迅先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时期,当时婚姻的缔结,首先要求社会与政治地位相近。例如,汉代律令规定,与公主结婚者必须是列侯,如西汉文帝女馆陶公主之夫是堂邑侯陈午;朱买臣家贫,常卖薪给食,其妻离婚再嫁后与夫治道,显然,他们均属平民阶层。其次,经济地位需相近方可为婚。王充在谈到当时婚嫁情形时说:“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可见,经济地位不同的家庭之间是难以缔结婚姻关系的。我们以此为参照,来比较焦、刘的家庭。焦母自认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因此对儿子婚姻的破裂,她以一句“贵贱情何薄”作结;兰芝临走之时,委婉地自述:“生小出野里”,“受母钱帛多”;后文出现的兰芝再嫁对象的不是县令就是太守,笔者认为这也不是巧合,而是和焦、刘两家形成对照,依旧是“门第”的渲染,而兰芝兄长一句“否泰如天地”,则是赤裸裸的“门第婚姻”宣言!这种“门当户对”论属于一种婚姻交换论,即所谓“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当时大多数婚姻都是在当事人家庭背景相类似的情况下缔结的,门当户对是婚姻本身所具有的交换规则在起作用的结果。焦、刘门第不对,这种世俗背景不会不对焦、刘的婚姻产生冲击!
  
  三、微扰论的实践意义:创建严谨健康的解读文风
  
  在微扰论指导下,以文本信息与文本背景为阅读参值,把他们作为解读的酵母,不是食古不化建立个人阅读的话语霸权,恰恰相反,它是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和阅读浅薄化的背景下,创建严谨健康的文本解读文风!以文本为根本,参照写作背景,可以为学生的文本解读定个基音,进而描绘出接近文本内蕴的解读趋势线,使我们的个性阅读多元有界。
  总之,微扰论指导下的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掌握文本与背景两个最重要的阅读参量、排除臆断主观干扰,在丰富多彩的答案中,趋近类似于价值曲线的文本内核,不肢解文本,不割裂文意,不搞只鳞片语的一叶障目,我们文本的多元解读才高效有益,充满生命活力,更利于培养学生扎根文本、小心求证的阅读习惯。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开侨中学]
其他文献
笔者曾观摩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高效课例。简约,是因为教学流程简洁清晰,课堂活动及教师讲解少之又少,也没有使用导学案;不简单,是因为课堂处处体现着教师主导的智慧,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高效,是因为学生学习灵动实在,课堂生成卓有成效。这一切,缘于教师有效的导引。  那堂课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安排在小说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自读课文。课文虽然是同名小说的节选部分,但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是能力等级要求较高的题型,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2014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考查内容仍然立足理解和评价这两个基本点,题型依然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推陈出新”,答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客观规范,有效检测了考生古诗鉴赏和评价的实际水平。古诗词鉴赏题共选择23首诗歌,设置了40个小题,除北京、上
像往年一样,我第一时间获知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的内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没有“提篮春光看妈妈”的若即若离,没有“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茫然无助,没有“梯子横放还是竖放”现实悖理,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刨根问底,更多的是一种亲切的意见征询,一种客观的观点陈述,没有是非贬褒的价值判断,就是领着考生自然地说出“我”的观点,写出“我”的观点,正是这道作文试题的
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要基于“文本研习”进行对话,在获取阅读的感受、体悟后,才能在阅读对话中引发疑问与思考,进而读出或悟透文本意义,即作者、文本、读者等层面的意义。可见“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点和深入文本探究的津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文言文“文本研习”的有效方式与课堂效度的几点做法。   一、勾连知识 调动智力背景   当代建构
目前高三学生写作文,多数是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的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不好记叙文,或写起来不合文体要求、不善于描写、不会安排叙事结构等,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大多选材普通、结构简单、语言贫乏。每次跟学生讲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也很想写好一篇选材新颖的文章,但是我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每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样简单而枯燥的环境下生活,哪有什么新的新颖的素材可选。”学生说的是
逝者如斯,弹指挥间。转眼朱先生已仙逝四个年头了。期间,光龙兄多次邀约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总以“言不逮义”、“工作太忙”而推辞。话虽如此,心中的重压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沉重,难以释怀。朱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和蔼的面容、笔直的身姿在头脑中挥之不去。记得2008年5月9日下午,先后接到松泉、光龙的短信,告知先生仙逝的消息,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之后,多次与松泉联系撰写纪念文章之事,最早在《中学语文》第七八
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
“生态化作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突出话题有这样几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让学生明白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生活?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而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生态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是针对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在作文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与加工,不能跳出原材料,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
一、教材的节选方式和编排意图  限于课文篇幅,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让师生窥斑见豹。如果节选得当,教师能合理处理,应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一些节选文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名著演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针对选段,将其看作是普通文本进行解读,不能很好地实现长篇节选的教学功能。  本文以《边城》为例,讨论教材编选的目的、节选后的文本教学重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