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有一个小片段至今想来值得一记。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师:这一段文字介绍了白求恩的哪些情况?
生:国籍、身份、年龄、路途遥远、来华目的、经历和牺牲情况。
师:板书“年龄之大、路途之远、以身殉职”。强调“年龄之大”的是哪个词?
生:五十。
师:五十岁就算大了吗?比如“李老师今年才五十岁”,是说李老师岁数大了吗?
生:不是。应该是“多”字。
师:“多”字强调岁数大了吗?同学们都是十多岁,大了吗?
生:是“了”字。
师:这个“了”果真强调了“岁数之大”吗?能不能请你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生:“五十多岁”只是客观介绍年龄;“才五十多岁”,是要说明岁数还不算大;“五十多岁了”,后面加个“了”字,表明这个年龄已经不小啦,有强调的意思。
师:那么白求恩“五十多岁”究竟应该说他大,还是说他小呢?
生:白求恩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要是找个稳定的工作做做,安于优裕生活,五十多岁就不算大,可是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异国,奔赴异国战争前线,这个年龄就显得很大了,了不起,作者这样说,也流露了一种敬佩的感情。
时下的语文教学一般认为问题设计要简化,不太提倡琐碎的提问,但是只要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将其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利用提问中的合理因素,来训练学生思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师:这位同学对这个问题理解得非常透彻。读文章、写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实,对“了”“才”一类的虚词,我们不但要弄清其表达作用,更要能从内容、主旨上深入理解,这叫做“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时,又一名学生举手了:“老师,课文注释说,白求恩生于1890年,卒于1939年。作者见到他时只有48岁,牺牲时也只有49岁,没有50岁。”
这是一个“打横炮式”的提问。教学参考在介绍白求恩时,也只说“终年49岁。课文中‘五十多岁’有误。”但是这时候,我如果简单地跟学生说,这是作者的失误,那么前面的品析就会失去基础,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白求恩同志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幸亏备课时对这个问题是有所准备的,故能从容应付。
师:是啊!白求恩只有四十八九岁,作者怎么说“五十多岁了”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作者和白求恩只见过一面,估计得有点差错也是很正常的。
生:白求恩白发苍苍的,本身就显得苍老些。
师:(展示白求恩的照片)四十八九岁的白求恩,一头白发,看上去确实像五十多岁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前对白求恩的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白求恩是一个为了理想,勇于奋斗、勇于牺牲的人。他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也是当时全加拿大年薪最高的医生之一,但是西班牙爆发内战后,他还是出人意料地决定参加援助西班牙的医疗队,奔赴马德里。
生:他是一个非常敬业、工作热情极高的人。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手术。在他发高烧时,他还说,凡是有头部、胸部受伤的伤员,即使他睡着了,也要把他叫起来。
生:他还是一个不贪图享受的人。到中国后,他不愿留在延安,坚决要求上前线,到最艰苦、伤员最多的地方去。毛主席批给他每月一百元津贴,他却坚决不要,坚持同普通战士一样吃、一样住、一样步行。
师:同学们对白求恩的了解真的很具体!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理想而抛弃了一切个人的幸福和享受的人。他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一些,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在中国的近两年时间内,艰苦的生活,过度的劳累,使得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大大减退,牙齿松动,一只耳朵变聋。但是他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所以,由此看来,其实作者错得有理,因为我们从中更能感受到白求恩同志高尚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纪念白求恩》选入初中教材已经有几十年了,文字明白晓畅,然而一个不起眼的“了”字,一个可能成为瑕疵的失误,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细节,在细节处发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练就“职业的敏感”,就能增加语文教学的魅力,保持语文教学的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中学)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师:这一段文字介绍了白求恩的哪些情况?
生:国籍、身份、年龄、路途遥远、来华目的、经历和牺牲情况。
师:板书“年龄之大、路途之远、以身殉职”。强调“年龄之大”的是哪个词?
生:五十。
师:五十岁就算大了吗?比如“李老师今年才五十岁”,是说李老师岁数大了吗?
生:不是。应该是“多”字。
师:“多”字强调岁数大了吗?同学们都是十多岁,大了吗?
生:是“了”字。
师:这个“了”果真强调了“岁数之大”吗?能不能请你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生:“五十多岁”只是客观介绍年龄;“才五十多岁”,是要说明岁数还不算大;“五十多岁了”,后面加个“了”字,表明这个年龄已经不小啦,有强调的意思。
师:那么白求恩“五十多岁”究竟应该说他大,还是说他小呢?
生:白求恩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要是找个稳定的工作做做,安于优裕生活,五十多岁就不算大,可是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异国,奔赴异国战争前线,这个年龄就显得很大了,了不起,作者这样说,也流露了一种敬佩的感情。
时下的语文教学一般认为问题设计要简化,不太提倡琐碎的提问,但是只要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将其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利用提问中的合理因素,来训练学生思维,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师:这位同学对这个问题理解得非常透彻。读文章、写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实,对“了”“才”一类的虚词,我们不但要弄清其表达作用,更要能从内容、主旨上深入理解,这叫做“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时,又一名学生举手了:“老师,课文注释说,白求恩生于1890年,卒于1939年。作者见到他时只有48岁,牺牲时也只有49岁,没有50岁。”
这是一个“打横炮式”的提问。教学参考在介绍白求恩时,也只说“终年49岁。课文中‘五十多岁’有误。”但是这时候,我如果简单地跟学生说,这是作者的失误,那么前面的品析就会失去基础,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白求恩同志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幸亏备课时对这个问题是有所准备的,故能从容应付。
师:是啊!白求恩只有四十八九岁,作者怎么说“五十多岁了”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作者和白求恩只见过一面,估计得有点差错也是很正常的。
生:白求恩白发苍苍的,本身就显得苍老些。
师:(展示白求恩的照片)四十八九岁的白求恩,一头白发,看上去确实像五十多岁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前对白求恩的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白求恩是一个为了理想,勇于奋斗、勇于牺牲的人。他是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也是当时全加拿大年薪最高的医生之一,但是西班牙爆发内战后,他还是出人意料地决定参加援助西班牙的医疗队,奔赴马德里。
生:他是一个非常敬业、工作热情极高的人。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手术。在他发高烧时,他还说,凡是有头部、胸部受伤的伤员,即使他睡着了,也要把他叫起来。
生:他还是一个不贪图享受的人。到中国后,他不愿留在延安,坚决要求上前线,到最艰苦、伤员最多的地方去。毛主席批给他每月一百元津贴,他却坚决不要,坚持同普通战士一样吃、一样住、一样步行。
师:同学们对白求恩的了解真的很具体!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理想而抛弃了一切个人的幸福和享受的人。他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一些,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在中国的近两年时间内,艰苦的生活,过度的劳累,使得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大大减退,牙齿松动,一只耳朵变聋。但是他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所以,由此看来,其实作者错得有理,因为我们从中更能感受到白求恩同志高尚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纪念白求恩》选入初中教材已经有几十年了,文字明白晓畅,然而一个不起眼的“了”字,一个可能成为瑕疵的失误,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细节,在细节处发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练就“职业的敏感”,就能增加语文教学的魅力,保持语文教学的鲜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