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于生 顺“学”而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语文、地地道道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机缘巧合,今年笔者承担了劳动技术“一师一课”录像课比赛的任务。文化课与技能课巨大的差异让人一时难以适应。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劳技之旅中,忙碌、无绪、失败、成型,各种味道都尝遍了,真是感慨万千。殊不知,这一次的赛课经历完全颠覆了笔者以往对磨课的认识,正是通过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磨课,笔者这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新教师”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从文化课教师到技能课教师的转型,学会了在劳动技术这个陌生的“新领域”如何落实生本理念,同时也让笔者明白了磨课磨的不光是那堂课,更磨的是教师这个人,磨的是教师的心态和技能。下面笔者就将这次磨课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进行记录、反思,与同人交流。
  “四磨”之旅
  这次赛课,钦定内容是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纽扣的缝制》。为了上好这堂课,笔者先先后后进行了四次试教。
  【一磨】
  第一次试教,笔者运用了传统的讲授法,先教后学,先指导后练习。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笔者把课程的知识点梳理得清清楚楚,讲解得也十分透彻。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课堂效果却十分糟糕,很多学生结不会打,回针方法没有掌握,线绕过衣服边缘从背面回针的现象屡屡发生,真正缝得好的学生不到三成。
  上完了课,教研员给笔者的第一评价就是文化味很浓,比较抽象,甚至还从中嗅出了语文味。接着,她指出了方向性的问题,让笔者明白了技能课与文化课的根本性区别,明确了劳技课必须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习得技能是劳技课的唯一目的。形象地说,就是技能课学生可以不知道某些术语,例如本课的起针结、止针结等,但是必须要会操作。另外,针对本课使用的材料(针、线、纽扣)体积小,教师示范时学生难以看清的情况,教研员还提议自制大型的道具(衣服、纽扣、针、毛线)进行突破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让本课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变。
  【二磨】
  第二次试教,笔者完全转变了教学观念,把学生摆在了第一位,运用布鲁诺的探究发现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让学生先尝试,有了困难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示范,遵循技能课重技能轻理论的规律,就像妈妈教自己的孩子缝纽扣那般亲切、自然,暂时忘却了教师的身份。这一次试教,教研员大为赞赏,夸笔者孺子可教,在她那句“好,就这样上”的夸赞声中,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就一槌定音了。
  【三磨】
  在几个细节的修改之后,在教研员“再试一次就可以录像”的满满期待之中,笔者开始了第三次的试教。二教的成功经验在笔者的脑子里积淀,二教的教学流程被笔者想当然地模式化,笔者又恢复了教师的身份,总是想方设法地引诱学生往教师设定好的“圈套”里面钻。尽管仍有道具的帮忙,尽管仍然注重技能的操作,但是学生已然不是那一班学生了,学生的反应自然也不会与第二次试教时一样,再把他们强拉硬拽到那个流程中就显得那么牵强,于是乎水到渠成的“生本”又变回了师道尊严的“师本”。下场自然是极惨的,个别学生甚至闹出了不用布片直接用针线穿纽扣的笑话。听着学生“老师,我的纽扣孔太大,不能缝”的童言,望着学生不停地打结,企图让结与纽扣孔比大小的焦急样,笔者啼笑皆非,也终于理解了教研员“就这样上”的含义,乃生本之理念而非课堂教学之模式也。
  【四磨】
  在明白了自己理解的偏差之后,笔者静下心来,立足根本,根据前几次试教的经验,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想出可行的突破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利于变通的预案,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仍旧是学生先行,教师根据学情随机教学,不变的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变化的是教学的流程和方法,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逻辑严谨。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备内容,又要备教法,心中有数才能操纵自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还“学”于生,顺“学”而导,是本次磨课给笔者留下的最深感受。下面笔者就选取第四次试教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赏析
  【片段一】
  进针是缝纽扣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技术含量在于选择进针的方向,在生活中二孔扣和四孔扣一般是从布的背面进针。如何让学生悟出这一点,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呢?课堂上,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穿好了针,打好了结,现在可以开始缝纽扣了吧!
  (准备工作就绪,学生满心期待。)
  师:小老师,请开始缝吧!(教师把穿好的大型针线交给小老师,自己站在道具衣服的后面,把道具纽扣紧贴在衣服的前面,一手捏住,对进针方法不作任何提示。有意思的是,每一次上课,所有小老师都选择从正面进针,不知是否与教师站在背后有关系,但后面的环节也如出一辙,就只能说是学生认识上的共性了。)
  当小老师从正面的扣孔进针拉好线后,教师故意把纽扣拿开,示意线没有固定住纽扣,并质疑“怎么回事”。学生异口同声都说是结太小了。面对学生脱口而出想当然的答案,教师不予置评,接着顺水推舟,取下针线,打个超大的结,请小老师再缝。当小老师拉好线,大结再也穿不过扣孔后,教师再问:“现在还有没有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有的说没有问题了,有的皱眉凝思,左看右看,大概总感觉哪个地方不对吧,还有的甚至低下头观察自己衣服上的纽扣。思维的碰撞总会擦出火花的,每次都会有聪明、眼尖的学生发现那个碍眼的大结堵在扣孔上方是多么的不美观。在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教师再抛出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路打开,撞了南墙之后都会纷纷地寻找出路,背面进针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如此,从背面进针成为了学生自己探寻出来的好方法,不是教师灌输给他们的抽象知识,操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极少出错。
  (反思:有人说:“学生是脚,老师是鞋。”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鞋子要积极地去适应双脚。鞋子太大,脚就不容易走路;鞋子太紧,脚容易产生疼痛感,照样走不了路。所以,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学生的“迎合者”,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还“学”于生,顺“学”而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只做他们的引路人,绝不越俎代庖。)   【片段二】
  几次试教下来,笔者发现学生最难习得的是止针结的打法。尤其是最后一次试教,教了练,练了教,反复几次,足足花了七八分钟,学生还只是勉强会打,估计过一会儿就又不会了。为了突破难点,课前笔者拍摄了一个微视频,准备在学生练习出现困难时播放。
  虽然拍摄了微视频,但到了打止针结的环节,笔者照例先请学生尝试,在生1运用课堂上刚学到的打起针结的方法探索失败之后,生2却一鸣惊人,用留心观察到的妈妈打结的方法打得八九不离十了,这是在多次的试教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笔者决定抓住这有利的契机顺势而导。
  于是,笔者出示了一幅标准的打止针结的图例,让学生观察生2打的结与图上的结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他们发现图上的结紧贴布面,生2的结在线的中间,离布很远,起不到固定纽扣的作用。怎样改进生2的结,让它也紧贴布面呢?学生疑惑不解。此时,教师适时“出现”,传道授业解惑,再进行步骤清晰的讲解示范,学生因为特感兴趣所以看得特别仔细。
  回顾缝纽扣的整个步骤之后,学生练习就开始了,以前最为困难的打止针结在今天的学生中却是异常顺利。看着他们有条不紊的动作,笔者思索着那个费尽心思拍摄的微视频要不要按预设播放。一番考量后笔者放弃了,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此时学生已经会打止针结了,不再需要视频的辅助,教师不能因为想作秀而违反了课堂的规律。所以尽管这个微视频“胎死腹中”,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但笔者毫不后悔,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永远都只是学生的教师。
  (反思: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智慧课堂,它追求在民主和主动的课堂气氛中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为此,我们要从学情出发,还“学”于生,顺“学”而导,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课例中笔者主动接过生2抛过来的球,并抓住这个意外的“创生点”,打破预设,巧妙地用对比方法进行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高效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精心准备的微视频成为多余时,笔者毅然忍痛割舍,也正是基于对课堂、对学生、对教学的尊重,不让学生进行哪怕是一刻的无效学习。)
  通过这次磨课、赛课,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课堂因学生而灵动,因学生而精彩。我们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教”的中心转向“学”的中心,从“传承、讲解”转向“引导、帮助”。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顺“学”而导,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悄然引渡,切切实实还“学”于生,真正实现扎实有效的生本课堂。
  (浙江省缙云县水南小学 32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作为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宁波市奉化区而言,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对伴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兴伴奏水平存在不均衡的特点。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即兴伴奏水平,必须加强其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扎实钢琴弹奏的基本功,重视即兴伴奏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学校还应保障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的优质配备,帮助音乐教师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灵活熟
意外发现    2008年7月26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专家陈祖军、杨曦,卢嘉兵,罗布扎西和次仁朗杰等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进行文物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座寺庙不为人知的废弃库房墙面绘有壁画。库房隐暗狭窄,绘满壁画的墙面因岁月侵蚀,年久失修已遭严重损坏,已经裸露出卵石砌造的部分墙体,屋顶漏雨;中刷的泥水痕迹遮盖了壁画的一些画面,空气中充斥着牲口饲料刺鼻的气味,满地堆挤着杂乱的木料,木料在墙面上磨撞出令
【摘 要】常规的体育复习课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效益低下等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新四段式”教学法加以改进,通过“重肌肉动员,促神经激活,融项目特点的热身阶段”“重示范精讲,增练习密度,调运动负荷的学练阶段”“重以赛促练,做规则调整,拓练习空间的竞赛阶段”“重拉伸运动,做总结分享,促课外联动的放松阶段”,实现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新四段式”教学
“药王山绿了”,是拉萨人的一个发现。这个“发现”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几年前,当一条条绿化沟像麻花一样一层层缠绕药王山时,人们便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拉萨曾经有几十个林卡,一度破坏较严重,包括恢复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罗布林卡绿地的努力等,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药王山绿化工程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面积约18万平方米,工程一期投资1000万元,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在拉萨市区形成新的绿化景观,
只知道追求摄影艺术,而认识不到摄影的记录传播功能是摄影家一生最遗憾的事。  ——谢罡  退役陆军上校  中国知名摄影师  自由撰稿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中国最美的214国道”品牌创始人。  摄影师谢罡,幼随著名画家钱来忠、摄影家李志国学习美术与摄影。入伍后工作之余兼顾摄影,分别于1997年、2002至2008年在西藏亚东和林芝工作。他走遍了林芝地区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自然与人
早期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幼儿爱上阅读并通过图画理解内容。对于图画书的分析、指导,是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能有效学习的关键。图画书可以分为两种:故事类图画书和知识类图画书。故事类图画书,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相应文字或无文字的图画讲述一个故事,叙事性是其本质特征,因此从本质上看属于故事文学,是虚构的。而知识类图画书是以传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关知识为主要目的,说明性是其本质特性,没有虚构的成分。幼儿园
牦牛,是属于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也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教育、商业、战争、娱乐、医学、物质用品等,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也影响了藏族人
喜欢战争影片的人,可能都有着这样深刻的记忆,在决胜的关键时候,激昂的冲锋号响起,观影者顿时热血沸腾:大部队来了,胜利来了。那带着红穗的军号,是部队号令的象征,具有无比崇高和神圣的地位。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听着铃声上课、下课,吃饭、就寝,那时候,铃声提醒我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后来当了兵,上了军校,身上的校服变成了军装,指导行动的铃声变成了军号声。起床号,上课号,熄灯号……一声军号就是一个指令,它就
英国路虎自行车登陆中国   2008年9月25日,英国路虎自行车中国骑行俱乐部在北京成立,国家自行车队、诸多奥运冠军及影视明星、社会名流纷纷出席。      全国15岁至35岁的青年人群中,86.7%认为,骑自行车旅行和各种自行车户外运动是“很有品位的时尚”、“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又有超过半数的人宣称,自己对自行车运动的时尚认同及参与欲望,甚至在他们第一次了解到相关信息时就已产生,而且在不
【摘要】游戏不仅是体育教学的手段,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创编和运用田径类体育游戏时,要从“聚焦目标,精准定位促实效”“推陈出新,克服倦怠激兴趣”“因地制宜,保持热情增密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發挥游戏的教学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关键词】田径类;体育游戏;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