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平:毛泽东至今唯一生活在韶山的近亲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k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岸平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堂侄,也是唯一生活在韶山的毛泽东近亲。他的父亲毛泽连,是建国后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也是“主席三哥”始终挂念的小堂弟。一直遵循着父亲“不向国家伸手,不给主席抹黑”的原则,毛岸平一家始终过着平凡的农家生活。
  他们一直住在毛泽东的祖居地———距离韶山冲几公里的韶源村东塘组4号。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祭拜祖坟后来到了韶山学校。一时间,整个学校沸腾了,在教学楼的前坪,大家紧紧簇拥在毛泽东的身边。
  “去得太晚了,我怎么挤都扎不进人群里。”当时才14岁、身材又瘦小的毛岸平只能踮起脚尖在人群外围看毛泽东的背影。
  当天下午毛岸平被老师喊到教室门外:“快点准备一下,毛主席今天邀请你们全家一起吃饭。”
  晚上,毛泽东用自己的小车将多年不见的老表、堂兄弟、大革命时期一起干农会的老共产党员、烈士家属共40多人接到韶山招待所。到达目的地后,毛岸平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一个冲下车门,第一个跑到毛泽东跟前。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你是哪个屋里的细伢子啊?”
  毛岸平指指才下车的毛泽连说:“我是我爸爸的崽。”毛泽东看了看毛泽连,被逗乐了。
  当晚,毛泽东跟每一桌人都敬了酒,相当和蔼,每一个人都被毛泽东那份对家乡人民的深情所感染。“主席还向我母亲询问家庭生活情况:‘你们家里有盐、有油吃吗?’‘粮食够吗?’我母亲很坦率地说:‘还不大足。’主席听了说:‘粮食要分到户才行。你们可以自己去种些山薯,今后生活会好些。’”
  在毛岸平的眼里,毛泽东除了为人亲切和蔼外,他公私分明的品质,更是让人钦佩。“那天宴请乡亲们吃饭的钱都是他老人家的稿费,就连我父亲去北京看病的钱也是。”
  1949年10月,全国一解放,毛泽连和毛泽东的表弟李珂到北京与毛泽东见面。自从1927年主席离开韶山,到1949年兄弟俩在中南海见面,隔了整整22年。
  一见到毛泽连,毛泽东就发现他的左眼没有一丝光泽,便关切地问道:泽连,你眼睛怎么了?李珂向他解释了情况,毛泽东立即吩咐毛岸英和秘书田家英第二天陪毛泽连到北京协和医院去治眼病,还让李讷、李敏照顾毛泽连的生活。在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后,毛泽连右眼的视力提高了一点。但毛泽连怕多花主席的稿费,就要求出院了。
  出院后,毛泽东了解到堂弟的眼睛不能痊愈,心情相当沉重。李珂见此情景说:“泽连的眼睛治不好,他家里也确实困难,母亲身体有病,孩子年龄又小,您能不能给他安排个工作,增加家里的收入呢?”
  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说:“泽连的困难我是了解的。我这个主席,不能只解决自家人的困难,要先解决全国人民的困难。”
  毛泽东对毛泽连说:“你还是回家当农民靠得住。”毛泽连后来真当了一辈子农民,到80多岁双目失明还下地干活。
  毛岸平感慨地说:“他并没有因为是主席而对亲属搞特殊照顾,我父亲一直是个农民,我们兄妹几个也都是普通劳动者。主席这种以公为大的情怀,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道德风范。在我眼里,主席是我的亲人,更是人民的领袖。”
其他文献
“非自愿”的插队下乡  1971年12月,柴春泽从内蒙古赤峰市六中高中毕业,当时他已是市红代会副主任和六中红卫兵团团长。由于前几届知青下乡安置不到位,处境窘迫,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报名下乡,一些被动员下乡的毕业生称:“柴春泽下乡我们就下乡,他不下我们也不下。”领导希望柴春泽带个头,于是他率先贴出大字报,提出“横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勇挑革命担,志做新农民”的响亮誓言,他主动申请到风沙大、路途远,环境更
期刊
最后一次访苏:维护中苏关系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赫鲁晓夫借机向我国施加压力。1960年7月,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我国急需的重要设备。新中国内外交困,极为艰难。  1960年11月5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彭真、杨尚昆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刘少奇此次访苏,一方面,是要在重大问题上继续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顾全大局,维护共产国际内部的团结,同时,还要
期刊
从上海到北京的童年  柳传志1944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柳谷书自幼好读书,考上上海中国银行的职位,独身进入上海,自此迈入金融圈,最终成为共产党旗下中国专利代理公司的董事长。柳传志的母亲出生于镇江一个大户人家,她的父亲是孙传芳属下财政部长。结识柳谷书后,她便追随左右,颠沛流离。1949年秋,柳家搬往北京,失去了往日的富裕,但仍属殷实人家,父亲仍在中国银行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柳传
期刊
侄女携手稿拜访伯伯旧识黄克诚  1978年春天,彭梅魁从报纸上看到伯伯彭德怀的老战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黄克诚复出的消息,欣喜万分,几经周折,携手稿找到了黄克诚。  黄克诚感慨万端:“1974年我也因病住进301医院,和你伯伯住的是一个医院。彭总因癌症逝世,我竟完全不知情!他们多会封锁消息啊!后来我听说,你伯伯因为剧痛难忍,把被子都咬烂了。一代英雄啊,如此悄然辞世!虽说死生是常事,苦乐也是常
期刊
汪道涵发现了他  1947年,江泽民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一家外资冷饮企业工作。上海解放后,该企业成为国营益民食品厂的一部分,改名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隶属于华东工业部。1949年9月,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来工厂视察。他看到的是一家设备陈旧但十分整洁的乳品厂,到处散发着新鲜的冰激凌香味。一打听得知,国民党从上海撤离时炸毁了上海的发电厂,是江泽民发动了冷饮厂的发电机,使冷饮厂的招牌产品———“美女
期刊
上海知青落户云南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无可辩驳的行为准则指引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数十万上海青年作为响应号召的急先锋,在新疆阿克苏、云南西双版纳、江苏大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蹉跎岁月。  1969年4月,上海知青朱克家放弃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仓公社勐掌生产队插队落户。朱克家登上云南的火车时,
期刊
禁烟英雄林则徐是林彪祖上  林彪的家乡林家大湾在黄冈县城东北方向,早先叫白羊山村,后来林姓人家多了,才顺口叫成林家大湾。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在林家家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宋代末年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林彪与林则徐有着血缘关系。  林彪家是个大家庭,林彪爷爷林时朗,生有5个儿子。老三林协浦,是
期刊
被斥“无理霸占电台,抗命不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林彪、陈云、彭真等率10万余干部昼夜兼程赶往东北,罗荣桓与黄克诚分率山东八路军、苏皖新四军齐头并进。陈光原本回山东,由于形势的变化,也和林彪一道赶赴东北。  10月,陈光在与罗荣桓及老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交由陈光负责指挥。出于战略需要,罗荣桓当即把从山
期刊
想做“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从北京驱车沿京沈高速到达天津的宝坻出口,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然而,1962年,19岁的知青侯隽和女伴一起,坐上长途汽车,前往插队的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却整整用了两天时间。“第一天到达天津,先蹲上一宿,第二天才能赶上到宝坻的汽车,每天只有一拨。”  这位北京姑娘恐怕并没有想到,这一走之后,她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变:与宝坻的另外两位女知青邢燕子和铁姑娘一样,她成
期刊
杨振德致女儿女婿的信  1940年4月2日,65岁高龄、在贵阳市青岩镇居住的杨振德给在回国途中的女儿邓颖超和女婿周恩来写下一封亲笔信,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封杨振德寄给邓颖超的亲笔家书,从中可以读出杨振德与邓颖超之间细腻深沉、亲密无间的母女之情。信纸长25厘米,宽22.5厘米,共两页,是杨振德用毛笔在黄色熟宣纸上书写的。信的全文为:  翔超儿:  4月1日接到你们3月16日由兰州发来的信并相片三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