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从军人到商业“教父”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海到北京的童年
  柳传志1944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柳谷书自幼好读书,考上上海中国银行的职位,独身进入上海,自此迈入金融圈,最终成为共产党旗下中国专利代理公司的董事长。柳传志的母亲出生于镇江一个大户人家,她的父亲是孙传芳属下财政部长。结识柳谷书后,她便追随左右,颠沛流离。1949年秋,柳家搬往北京,失去了往日的富裕,但仍属殷实人家,父亲仍在中国银行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柳传志高中毕业,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空军飞行员,那时候军人很神圣,年轻人无论男女都想当兵,一群军官到任何一所中学去挑飞行员,都像现在清华北大的老师到全国去招“零志愿”的考生,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权。柳传志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核,成为全校唯一的入选者,但由于他的舅舅是右派分子,他被宣布为不合格。
  那一天,柳传志满心的沮丧无以言表。当晚父母两人一起跟他谈话,在他的一生中,这是唯一的一次,父亲对儿子说:“不论你将来做多么了不起的事,还是做多么平凡的事,只要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
  最终柳传志成了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雷达系的一年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里,他被下放到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后来回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40岁才开始创业
  和许多企业家不同,柳传志真正的事业是从40岁才开始的。1984年10月,这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科学家“下海”经商。柳传志和十位同事在计算所的传达室(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启动资金20万元。
  “我创业的主要动机,改善生活占20%,80%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够做点什么。”柳传志回忆说,“我觉得前40年日子过得窝囊,憋得慌,好像没有做对社会有点帮助的事,想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本事,到底人生价值是什么。”当时他们这一群科学家并不知道公司应该做什么,他们只知道时代变了。
  那时,中国的改革从农村推进到城市,被抑制了30多年的民间创新精神开始蓬勃而出。
  和一夜之间成立的无数新公司一样,柳传志和他的同事们最初也在市场上到处乱撞,从电子表、旱冰鞋,到电冰箱、彩色电视机,试图通过倒卖稀缺物资来获得“第一桶金”,结果最初的20万元被骗走了14万元。在经历了惨痛的挫折之后,公司才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背景下,利用权力寻租的腐败活动开始蔓延开来。第一代企业家在一个初始、混沌、无序的环境中创业。柳传志后来坦陈,他的公司也曾在“合法”与“非法”的间隙里寻找空间。为了代理国外计算机销售,他四处打点以获得“进口许可证”;由于从走私者手中购买计算机配件,他险些被送进监狱。
  柳传志最终成功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柳传志的公司正式更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当时正值政治风波之后,中央政府对经济秩序进行严厉的治理整顿,中关村的许多公司关门。第一代开拓者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风云一时的许多人物也都销声匿迹。而联想公司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开始从一个进口电脑产品代理商向拥有自己品牌的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转型。
  黄金时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联想的生存发展环境因此发生质变,柳传志的黄金时代由此开始。
  随着“双轨制”取消,利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被大大压缩。进口批文开始逐渐减少,关税也大幅度下降。面对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计算机,联想一方面不得不“跳进大海里头跟人家比谁游得快”,另一方面它也在跨国公司蜂拥而入的中国市场上,树起自己的民族品牌旗帜。
  幸运的是,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不景气的时候,联想却逆势成长起来。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
  “我们靠的是什么?”柳传志在一次讲话里说,“我们靠的是本土优势。我们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得到了政府、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得到了新闻媒介的支持。”
  不过,柳传志并没有让民族品牌及其背后的民族主义倾向主导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他说:“爱国不是一个口号,你不能用‘爱国’调子的高低和声音大小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情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但我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企业家必须脚踏实地做事情。”
  当时中国政府鼓励那些最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奋起抗争,甚至制定了巨额投资计划,鼓励企业研制“中国芯”。然而,柳传志却在政府的热情邀请面前退却了,因为他认为中国企业还远未达到进军核心技术领域的时候,更无法改变世界电脑行业的既定格局。这个决策一度让柳传志遭遇不少质疑和抨击,但他没有动摇,将精力集中在生产联想计算机上。
  1997年1月,联想计算机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最大的占有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当年的小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
  在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联想公司一跃成为亚太市场顶级电脑商,柳传志本人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更令国人惊诧的是,柳传志通过股权改革,让自己以及他创业的伙伴们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
  2004年,在庆祝公司成立20周年的前夕,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公司全球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业务。从此,联想这个国内最大的电脑制造企业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这是中国IT产业当时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通过此次收购,联想一举跻身世界500强企业。60岁的柳传志率领联想从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书写了一部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时代的传奇。
  在那之前的2001年,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了WTO,正式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许多批评者认为,这种“国门洞开”做法将导致西方跨国公司长驱直入,摧毁处于发展中的民族企业。然而,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集团以自己的业绩回应了种种质疑和批评,并向世人表明,唯有竞争才能成就伟大的企业。


  军校毕业军旅生涯
  柳传志将联想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际性大公司。其间,军校磨砺出来的钢铁作风,在柳传志乃至联想集团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过往的那一段军旅生涯,柳传志坦言:“是军营塑造了我。企业成功跟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而在这‘一定’的关系之中,却跟我在军队里养成的性格又有相当的关系。”
  在柳传志看来,领导企业跟带兵打仗有很多共同点。做企业也要有带兵打仗般铁的纪律来约束,并且纪律一旦制定下来就要坚决执行。“企业做什么事,就怕含含糊糊,制度定了却不严格执行,最害人”。
  鉴于此,联想一贯纪律严明。拿最小的事例来说,公司规定,谁要是不请假开会迟到,谁要接受罚站的惩罚,这一制度适用于所有人,无人可以豁免。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
  有一次,柳传志被关在电梯里面,那时没有手机等一切可以对外联络的通讯工具,他只好认罚。身教重于言传,柳传志以自己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让规则成为一项铁打的纪律,比任何一句口号来的都行之有效。柳传志说:“罚站是件挺严肃、挺尴尬的事情,开小会的时候,你得独自站着。更大的会议,你迟到了,会都要停开,全体人员就这么静默着,看着你在那里罚站1分钟。”
  说来有趣,第一个撞到枪口被罚站的人,竟是柳传志的一个老领导。柳传志至今对这件事仍记忆犹新:“我对他说,‘完了我到你家给你站1分钟’!事实上,他在那儿站了一身汗,我坐着也是一身汗。当时的那种情况确实尴尬,但是制度制定了就必须严格执行。”
  正是基于柳传志这种雷厉风行的军人素质,使得他在创业的历程中一直立于领先地位。
其他文献
肖大爷家住农安县城,他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件宝贝,那是他爷爷留下的一件老家具———炕琴。肖大爷说他也不清楚这炕琴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但如果爷爷还活着的话,也得有120多岁了,这样一算,炕琴少说也得有1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清末的东西了。  肖大爷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看见爷爷家的炕上放着这样一个大柜子,柜子通体紫红色,两边各有一个能开门的小柜子,上面一排三个抽屉,底下一个长条大格子。肖大爷说,父亲去世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示:“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只要柴云振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柴云振是谁?为何邓小平要找他?30多年过去,这个人还健在吗?  与蒋决裂,渡江先锋立战功  在四川省岳池县县城的一座普通居民楼,记者见到了柴云振,他手拿香烟坐在靠窗的一把藤椅上。老伴刘传群指着一旁的两根拐杖说:“要不是摔伤了,他从早到晚都在街上找事干,看到不顺眼的事就要管。”柴云振2
期刊
2016年刊物的栏目设计总体原则是保持现有风格,加大策划力度,调整主打栏目,凸显传奇本色。  目前杂志中的六个板块:特别策划、高端看点、最新发现、非常年代、风云人物和精品连载,每个板块里含有子栏目,特别是“特别策划、高端看点”尤其受到读者欢迎。因此明年在这个基础上作一个微调。  一是开辟“深度”板块。将目前的“特别策划”板块改为“深度传奇”,集中15- 20页,就一个人一件事讲深讲透讲精准。今年开
期刊
“小燕子”闻名全国  她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她是按照党的要求选择丈夫的“燕子姑娘”,她是1973- 1983年间的天津市市委副书记———“邢燕子”的这些辉煌经历,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像是一部传奇;但对每个经历过那段往事的人而言,她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符号。  邢燕子的故事,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她初中毕业,放弃在大城市就业,回到爷爷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县大中公社司
期刊
“不重金银重耕耘”下乡  1957年8月23日,一批青年学生由天津闹市来到农村扎根落户,年方21岁的赵耘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南耕北耘”———南方的董加耕,北方的赵耘,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叫得很响的两个人,他们曾影响了一代人。赵耘1936年出生在山西左权县柳林乡三教村一个雇农家庭里。他的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又很贫穷的老区,从小受到艰苦的磨砺和革命的熏陶,这
期刊
形象好,表达能力强,这样的人搁在哪儿都容易成名,更别说是在军队。说张召忠是20年来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现役军人之一,绝非夸张。张召忠说话方式难以复制,敢言和犀利且不说,关键是有趣,他恐怕是唯一一个在大众媒体上说话有趣的现役军人。  被称呼为“战略忽悠局局长”  细究张召忠身上的争议,无非围绕两类事。其一是他在某些具体预测上失误,其二是他在战略上始终唱衰美国。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电视台第一
期刊
如愿以偿下乡从农  1968年,17岁的薛喜梅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就读于郑州第18中学的她和同学们一样都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毕业前,学校召开动员会,号召知识青年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清楚地记得校长宣读了《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社论,更让她热血沸腾。  动员会之后她找到了班主任:“老师,我先报个名,毕业之后,就安排我
期刊
知青问题疲态尽显  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1971年,丁惠民和所有知青一样,是带着“建设边疆”的决心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他们走进莽莽大山,住在草棚里,半夜里蛇会从房梁上“嘭”的一声掉下来。头几年,是拼了命地干。砍掉原始森林,种上橡胶树。但几年努力,仍改变不了农场的样子。吊打、侮辱、强奸知青的事情时有发生。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标开始转向。轰轰烈烈
期刊
“非自愿”的插队下乡  1971年12月,柴春泽从内蒙古赤峰市六中高中毕业,当时他已是市红代会副主任和六中红卫兵团团长。由于前几届知青下乡安置不到位,处境窘迫,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报名下乡,一些被动员下乡的毕业生称:“柴春泽下乡我们就下乡,他不下我们也不下。”领导希望柴春泽带个头,于是他率先贴出大字报,提出“横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勇挑革命担,志做新农民”的响亮誓言,他主动申请到风沙大、路途远,环境更
期刊
最后一次访苏:维护中苏关系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赫鲁晓夫借机向我国施加压力。1960年7月,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我国急需的重要设备。新中国内外交困,极为艰难。  1960年11月5日,刘少奇和邓小平、彭真、杨尚昆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刘少奇此次访苏,一方面,是要在重大问题上继续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顾全大局,维护共产国际内部的团结,同时,还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