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泽:从知青、囚徒、教师到总裁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kabc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自愿”的插队下乡
  1971年12月,柴春泽从内蒙古赤峰市六中高中毕业,当时他已是市红代会副主任和六中红卫兵团团长。由于前几届知青下乡安置不到位,处境窘迫,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报名下乡,一些被动员下乡的毕业生称:“柴春泽下乡我们就下乡,他不下我们也不下。”领导希望柴春泽带个头,于是他率先贴出大字报,提出“横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勇挑革命担,志做新农民”的响亮誓言,他主动申请到风沙大、路途远,环境更艰苦的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插队落户。
  “我不是完全自愿的。”柴春泽说,“我那时崇拜解放军,想当兵。但1971年毕业时,有领导找我谈话,要我顾全大局。”
  下乡半年多,知青出现“转点热”,一些知青想方设法打通关节迁到条件较好的地点插队,为以后返城铺平道路。柴春泽的父亲在平庄矿务局当干部,他也劝儿子转点到赤峰县,以后招干调干的机会多些。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爸爸,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农村的,你是一个具有2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建议您考虑一下您的意见是否符合党的利益。”
  1973年6月,柴春泽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31日,柴春泽突然接到父亲来信,内称现有一个招工机会,一定不要错过。“我动员别人来,自己却先回城去,其他知青会骂我。”柴春泽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并写下那封后来几乎家喻户晓,被吹捧为“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复信。在信中,他批评了父亲利用职权走后门的做法,表示了自己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60年的决心。为了向大家表示自己的决心,柴春泽在青年点宣读了他的信:“一旦党变修,国变色,我们还会有什么家……爸爸,我现在百分之百地需要你对我进行扎根教育,我不同意你这拔根教育。”
  很快,《辽宁日报》便在头版头条以《小将们的挑战》为题刊登了这封信,还加了编者按。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又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刊登了柴春泽的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一天向全国广播,柴春泽一举成名。
  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偶像
  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这封回信全文。紧接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报纷纷转载。在极短的时间内,柴春泽的名字疾风一般吹遍了全中国,成为千百万个青年学习的榜样与偶像。
  此后,柴春泽一直任基层公社副书记、大队支部书记、盟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等。他插队的玉田皋,在蒙语中为“水中的高地”,这里地处红山水库下游地势低洼,盐碱地种旱粮,十年九不收。柴春泽突发奇想:能否修一条渠道将红山水库的水引来在盐碱滩上改种水稻呢?春天,已担任玉田皋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柴春泽从昭盟争取到10万元资金,带领社员们开挖渠道,引来了红山水库的水,已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刘立新,将自己蹲点的5队拔出100亩地改种水稻。秋天,这100亩地水稻居然收成了。玉田皋人欢呼雀跃,连多年没出屋的老太太也出来看稀奇:“哟,咱们这穷地方还真出大米啦!”柴春泽此举的确给玉田皋人带来巨变,直到现在他们也念念不忘当年的柴书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1974年,当了典型的柴春泽开始到北京、天津等众多地方做报告。仅在天津一地,柴春泽就被组织参加了20余场千人报告会。但柴春泽也很快感到了苦恼。一旦有了新的政治运动,柴春泽就会被通知去旗、盟、区的各条战线开会表态。表态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柴春泽根本不知该如何表态。最后,他想到了一条原则:毛主席说啥就是啥,谁反对毛主席就打倒谁。
  1975年,柴春泽成为12名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下乡知青代表之一,并作为知青代表访问日本长达一个月,使他大开眼界。
  同年9月,柴春泽被指定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并由他和朱克家一起执笔代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12名知青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发表,以鼓励下乡青年。”毛泽东也看了信,他批示道:“应该发,可惜此次来的人太少,下次应该多来些”。12位知青的信很快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发表,并经各地报刊转载,柴春泽的名字更加响亮。


  出狱后一度神经受损
  柴春泽并不会料到,自己很快落入谷底。1976年7月,柴春泽在报告中大讲“翻案不得人心”的错误言论。粉碎“四人帮”时,虽然他马上起草了“拥护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决心书,但还是被隔离审查,被押回玉田皋批斗,并被关进监狱,“押解我的警察每人揪住我的一只耳朵。为防止我自杀,一进监狱,裤带、鞋带通通就被解下”。
  尽管柴春泽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但与“四人帮”的死党毕竟有区别。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对历史遗留积案进行清理。国务院知青办提出,对“文革”中犯错误的知青典型予以解脱,使他们重新工作。这时赤峰市已化归内蒙自治区,在内蒙自治区党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与会的领导们研究了柴春泽的问题,认为他不是“新生的反革命分子”,决定予以无罪释放。
  但柴春泽的精神因遭受严重刺激而失常,他觉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被安排来刺探自己是否真的拥护党中央的。他每天神经紧张,嘴里不停地唠叨:“相信党,忠于党,相信党,忠于党……”后来,柴春泽在女友刘立新的照料下恢复了正常,并向昭盟提出重新下乡插队的申请。鉴于玉田皋知青点已撤,只能将他安排到翁牛特旗的广德宫公社知青点。不久,中共昭乌达盟纪委宣布恢复他的党籍,公安局给他平反。
  1980年春天,柴春泽和刘立新结婚了。刘立新也是知青,和柴春泽在同一个青年点,他们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建立起恋爱关系。刘立新是回族,所以,结婚后,柴春泽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回民,严格遵守回民的民族习惯。
  婚后的生活十分清苦,柴春泽甚至还想回到农村去,他说,他不能践踏自己扎根农村60年的诺言,这让刘立新非常痛苦,很多朋友都劝柴春泽要识时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心里总有个知青情结
  1981年,柴春泽的女儿出生了。柴春泽在成为父亲之后,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新的理解。当年就有人说他六亲不认,靠批评自己的父亲出名,可他的父亲从没有责怪过他,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柴春泽说,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对我们来说,毛主席的话要远远胜过父母的话。柴春泽那时给父亲写信,称父亲为柴文同志,后来,他还问过父亲,我们俩到底谁对?父亲说,还是你对,但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头。
  柴春泽在狱中的两个寒暑中,曾读书几十卷,写下笔记十几万字,他希望有深造的机会。1982年他以高分被内蒙古电大赤峰市分校录取为首届中文专业学员。 1985年获得大专文凭,其间因其见义勇为扑灭火灾,造成两度烧伤,为人们赞许。经赤峰市市长亲自出面,毕业后他被批准留校工作,在赤峰市电视大学从事电大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曾先后担任过30个班的班主任,由其直接培训的学生达1200人。1990年被赤峰市教育局授予记功奖。
  他教书时开了一个打印店,1996年,柴春泽利用复印社的条件,创办了一张小报,名曰《信息服务》,全部刊登知青的信息,每期印300张,免费邮寄给全国各地的知青朋友。这些信息都是柴春泽收集的,除了电大的工作之外,这是他投入感情和精力最多的事情,久而久之,他那里就变成了一个知青信息驿站。
  在柴春泽的心里,总是有一个知青情结,走不出来。一说起过去的事,知青的事情,柴春泽就兴致勃勃,话如泉涌。
  2004年,柴春泽多次回到当年插队的玉田皋,每次回去都受到了当地老乡的欢迎。玉田皋过去粮食产量极低,柴春泽当年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后,带领社员平整土地,从红山水库引水种水稻,1976年种了1700亩。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年秋收后,玉田皋人都要到赤峰给柴春泽送大米。说起这件事,柴春泽也很感慨,当年做了那么多事,只有这一件利国利民。
  2004年起,柴春泽创办了“柴春泽联盟”网站,当起了网站的总裁,“资金来源是我的工资,每个月扣除各种税,还能赚点”。
  2012年,60岁的柴春泽从教师岗位退休,却从未打算从知青这个身份上退下来,每天打理着自己建的知青网站———柴春泽联盟网。
其他文献
他们生长在1950年代前后,在最高指示关于“上山下乡”的号令下,或自愿或被迫地背井离乡。他们大都是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有个绰号“老三届”。  自1968年12月,中国开始了总人数近1700万人口大迁徙。那一年,他们最小的“老初一”刚刚16岁,最大的“老高三”也就21岁;那一年,他们的标志性身份也开始转变。转变前,他们叫红卫兵;转变后,他们叫知青。  从上山下乡运动兴起
期刊
我看党史,先看栏目,再看内容,几年下来,对贵刊栏目设计感触较深,有些栏目虽然已经消失,但在我的记忆中仍然闪光。  “红墙纪事”这个栏目从2012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014年,讲述的是中南海人物春秋,也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的来龙去脉,众多的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们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读起来倍感亲切。  “将帅传奇”这个栏目中展现的是共和国将帅的铁血精神和男儿本色,很适合我们这代人的口味。  十万个
期刊
肖大爷家住农安县城,他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件宝贝,那是他爷爷留下的一件老家具———炕琴。肖大爷说他也不清楚这炕琴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但如果爷爷还活着的话,也得有120多岁了,这样一算,炕琴少说也得有1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清末的东西了。  肖大爷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看见爷爷家的炕上放着这样一个大柜子,柜子通体紫红色,两边各有一个能开门的小柜子,上面一排三个抽屉,底下一个长条大格子。肖大爷说,父亲去世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示:“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只要柴云振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柴云振是谁?为何邓小平要找他?30多年过去,这个人还健在吗?  与蒋决裂,渡江先锋立战功  在四川省岳池县县城的一座普通居民楼,记者见到了柴云振,他手拿香烟坐在靠窗的一把藤椅上。老伴刘传群指着一旁的两根拐杖说:“要不是摔伤了,他从早到晚都在街上找事干,看到不顺眼的事就要管。”柴云振2
期刊
2016年刊物的栏目设计总体原则是保持现有风格,加大策划力度,调整主打栏目,凸显传奇本色。  目前杂志中的六个板块:特别策划、高端看点、最新发现、非常年代、风云人物和精品连载,每个板块里含有子栏目,特别是“特别策划、高端看点”尤其受到读者欢迎。因此明年在这个基础上作一个微调。  一是开辟“深度”板块。将目前的“特别策划”板块改为“深度传奇”,集中15- 20页,就一个人一件事讲深讲透讲精准。今年开
期刊
“小燕子”闻名全国  她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她是按照党的要求选择丈夫的“燕子姑娘”,她是1973- 1983年间的天津市市委副书记———“邢燕子”的这些辉煌经历,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像是一部传奇;但对每个经历过那段往事的人而言,她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符号。  邢燕子的故事,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她初中毕业,放弃在大城市就业,回到爷爷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县大中公社司
期刊
“不重金银重耕耘”下乡  1957年8月23日,一批青年学生由天津闹市来到农村扎根落户,年方21岁的赵耘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南耕北耘”———南方的董加耕,北方的赵耘,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叫得很响的两个人,他们曾影响了一代人。赵耘1936年出生在山西左权县柳林乡三教村一个雇农家庭里。他的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又很贫穷的老区,从小受到艰苦的磨砺和革命的熏陶,这
期刊
形象好,表达能力强,这样的人搁在哪儿都容易成名,更别说是在军队。说张召忠是20年来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现役军人之一,绝非夸张。张召忠说话方式难以复制,敢言和犀利且不说,关键是有趣,他恐怕是唯一一个在大众媒体上说话有趣的现役军人。  被称呼为“战略忽悠局局长”  细究张召忠身上的争议,无非围绕两类事。其一是他在某些具体预测上失误,其二是他在战略上始终唱衰美国。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电视台第一
期刊
如愿以偿下乡从农  1968年,17岁的薛喜梅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就读于郑州第18中学的她和同学们一样都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毕业前,学校召开动员会,号召知识青年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清楚地记得校长宣读了《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社论,更让她热血沸腾。  动员会之后她找到了班主任:“老师,我先报个名,毕业之后,就安排我
期刊
知青问题疲态尽显  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1971年,丁惠民和所有知青一样,是带着“建设边疆”的决心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他们走进莽莽大山,住在草棚里,半夜里蛇会从房梁上“嘭”的一声掉下来。头几年,是拼了命地干。砍掉原始森林,种上橡胶树。但几年努力,仍改变不了农场的样子。吊打、侮辱、强奸知青的事情时有发生。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标开始转向。轰轰烈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