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诉说

来源 :特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阅读是来自缘分的赐予。在诗歌阅读中,读者和诗人作者的关系,是经由诗性语言而建构起来的,诗性语言开设的空间越大,读者与诗人作者间的关系也将越丰富,也将越发多样化和持续化。
  对郑成雨诗歌的阅读,自然也源自于我与诗人之间的某种缘分。而诗人作品所具备的丰厚艺术潜质,所呈现出丰润厚实的征象,也是诱发我一度并再度进入其语言世界,发掘其中存有的关于世界、人生和艺术的种种描摹、表白、想象乃至拟构等蕴含,获得某种启悟和感发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在副标题里,我写上了“再谈郑成雨诗集”的字眼,是要表明,我此处对于其诗歌品状与内质的分剖,肯定不是第一次,而是“再次”。在诗人出版诗集时,我已经在序言中对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发。这“再次”的言说,我希望不是简单地对上次言说的补叙,而是期待从另外的层面掀开其诗歌所藏蕴的别样的关注视野、别样的表达策略和别样的抒情特质。
  再次对郑成雨诗歌的阅读中,我聚焦于其中的听觉书写,以及围绕听觉书写而展开的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领悟,和关于自我生存境遇与精神样态的言说。我敢大胆地指出,郑成雨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他的不少诗章,从诗思萌动,到结构布局,到语言编排,到句式成型,都与听觉的感知和听觉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读读这些题目:《雨声》《朗诵》《低音》《初听冬雨》《阳朔西街的卖唱者》《越是低处的事物越奋力鼓叫》……你就会鲜明地感知到,听觉意识在诗人的创作之中,占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在人类的各种感官中,听觉是极为重要的官能体系,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表明了听觉是人类在空间性体验与拓展上一个极为关键的辨识路径。从视觉和听觉的物理特性上说,视觉显得更主动,人们乐于观看的时候,可以睁大两眼,而不愿意观看时则可以闭上双目。但听觉不一样,听觉的生理器官设置里,没有自然關闭的功能,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只要有声音发出,你愿意听也罢,不愿意听也罢,都得去听。听觉的这种被动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们听觉的麻木性,所谓“听听而已”“听之任之”,等等,即是这种麻木性的具体表征。
  不过,对于诗人来说,保持听觉的敏锐和尖利,保持听觉意识的强烈和充盈,在听觉之中发现世界的奥义和存在的真味,便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能力。从听觉出发,切入对世界的领受和把握,或许正是郑成雨诗意建构的重要策略,是我们揭开其诗歌世界深意的关键密码。
  在大千世界,声音的形态无疑是丰富多样的,有洪钟大吕,也有流水清音,有多声部合奏,也有单声调吟唱。一般来说,那种显在的音响,那种大剂量的声波,我们是能轻易听到的。不过,轻易听得到的声音,在诗人笔下,却别有一番情味。这就是诗人的名作《虎跳峡听涛》中对于“江涛”的声音叙事:
  江心石,试图改变河水流动的方式
  和它内部的声音
  江涛一声一声高起来,又迅速被摁下去
  悲哭和狂欢,是时间留在岩壁中的波澜。
  对于奔流的虎跳峡,其惊涛骇浪激荡而起的巨大的声音,普通人在听觉直观之中,就能鲜明地感知,因此,述说其摄魂的涛声,光只描摹其浪也大其声也响的外在情态,恐怕还难以形成诗化的个性。基于此,诗人向河流的内部挺进,向时间的深处、历史的深处和生命的深处挺进,写出一般的观景者难以觉察的声音的底蕴和内在的奥秘。这就是诗歌的结尾处所彰显的声音之思:
  再蓬勃的澎湃,都将萎蔫成辽阔的寂寞
  一朵浪花盛开了,另一朵浪花凋谢了
  洪荒之上,众生轮回。每一朵浪花都是过客
  轻轻,溅出时间之外
  高分贝的声响在一般人的听觉辨识里,是极为简单和轻易的能力显示。当诗人描述此类声响时,如果也只是一如平常之人,单纯惊讶于其巨大的声流和震耳的轰响,简单直现其外在的状况与震人的态势,其诗意的容量与新奇度,无疑是有所匮乏的。在这种众人轻松听闻的声音征象里,诗人必须开辟新的言说路径,向时间深处,向历史深处,向人类生命与存在深处,甚至向江水奔流的远端与深幽的内部,寻求诗意表述的新的殖民地,才有可能垦拓出出人意外的精神空间。这正是郑成雨《虎跳峡听涛》一诗得以成功的美学秘诀,由此构成了一种面对洪钟大吕而巧妙布设表达言路的声音的诗学。
  其实,大剂量高强度的声响,在人类的听觉体验之中,毕竟占着微不足道的份额,人类的听觉经验要处理的,更多还是细碎、弱小的声音流量。
  不过,市井嘈杂,人世嚣攘,尘俗中潮流般涌动的高分贝无序状杂音,扰乱人们的听觉神经,拦截了人类向世界幽微处的细弱声响投去关切的目光,也阻碍了人们向自我心灵深处的喃喃低语生发听觉的反馈。
  此种情形下,洞察细小声流中的轨迹,品嚼其中贮藏的意味,也就构成了诗人的听觉叙事中更为突出的题材与主题。叙说细小声音的外在情态和内在蕴意,自然成了郑成雨诗歌声音的诗学的另一侧面。
  诗人云,“我们见过太多短暂的花开/听过太多石头的哭泣”(《极简主义》),在汉语词汇里,“哭”与“泣”是宇宙低音部里音量不同的两种声腔,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诗人以“哭泣”喻石头,将其刻骨的记忆和立体化的心声加以揭明。诗人又道,“飘落不是秋天的一声叹息”(《飘落》),在凋零的落叶中听闻到季节的叹息,这种神明的听觉体验让人称奇。而清朗的诵读声里,诗人还可以领受别样的人生情韵:“他在一部经书里诵读玉兰/他在狭仄的语义中寻找广阔/阳光温暖,露滴薄凉/内心的宁静,深藏于绿叶间”。(《他在一部经书里诵读玉兰》)
  就我的阅读,郑成雨写得最多的是倾听雨声。在不少的诗章里,诗人都出示过对于雨水声响的描摹和领会。郑成雨对雨水的听觉会意,或许没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的豪情,也没有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婉,但自有诗人自我的一番人生阅历和生命感悟。诗人将静听夜雨时的内心悸动如此写来:
  漏洞百出的夜晚
  每一滴雨都有很重的心事
  那些被雨声敲响的词语
  像受了惊吓的兽,在体内奔跑
  安宁的黑,和一生的欢愉
  都被一个人的反侧压疼
  听见胡须在唇上拔节的声音
  它生长的速度
  和黑暗溃败的速度同样惊人
  宁愿所有的光明都不要,宁愿雨
  一直下到地老天荒
  但黑暗还是
  一点一点地失守了,从头顶的天花板开始
  沦陷的城头插满了白旗
  这是《沦陷》一诗中较为精彩的片段,在夜雨的滴落声中,诗人不仅被自然的奇观所打动,也沿着声音的秘道,进入到时间和生命的内部,就此引发耐人寻味的感喟与思忖。而“沦陷”之存在情态在诗歌叙述中的出现,实在是对人生悲剧性底蕴的某种想象化表述。
  诗人在倾听,诗人也在诉说,他的倾听是对世界与生命的进入,他的诉说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也是诗意建构的过程。对于诗人来说,每一首诗,都不啻为一次独立的诉说,而这诉说里,包含着诸多关于倾听的注目、体验与领悟。
  当我阅读郑成雨诗歌的时候,郑成雨就是一个诗意的诉说者,而我,必须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洗耳恭听。倾听诗章中词语的声响,以及词语背后隐藏的关于世界和人生流动的声响,为那文字之中流淌的声音的诗学而默然动容。而当我的批评文字既成,诗人打开阅读时,诗人也就成了倾听者,而我,摇身一变为诉说人。如果诗人在我的评论中,能听到他的文字编织未曾意料的音响,未曾藏埋的韵味,我将为我作为诉说者而骄傲。也许,这奇妙的角色翻转,正是我期待的。
其他文献
命名  毕如意  反复被收听同一片段时世界卡带  卡带,古老的词,比马孔多近一些。  你真遥远  遥远,与隔离不同:  水为了消融从我两边分开。  在接近真理的一团粘稠中禅坐 文字寄生  有人睁眼了。  先锋与落后!任何诗句!垃圾!惊叹号……  一切都是需要制造的!  有人睁眼 我真的看见了  消除一切命名 世界上没有一个子宫会收留我。  敬文东:命名的消除  马尔库塞认为,诗歌语言是为“不在场事
期刊
赌徒  安 琪  你用一个没有难度的词语陷害我  我的赌徒  你坐在我身边像赌徒眼里的赌徒  因为我们都是赌徒所以我怕  或者不怕  你  你低着头假装很安静  假装不知道安静的安,安全的安,安琪的  安  无数人问我:安  或者不安?却不知安和不安其实是一码事  其实,这么多年你一直在  诗歌里,比较疯狂  比较不在小说里  赵思运:赌徒的爱情  安琪之所以是安琪,相当多的时候体现在她对语言的卓
期刊
林战月决定在出狱之后前往北极看格陵兰睡鲨。  二十三年前,他刚入监狱时,北冰洋深处的格陵兰睡鲨已经是当世最年长的动物,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大海中孤独地游荡。它出生在四百年前,那时清军尚未入关,北美洲刚建立起第十三块殖民地,世界像一张餐桌上布满了毫不相干的盘子。林战月偶然间在狱中图书馆里读到了因纽特人的历史,从而了解到这种动物。当时他刚用自己研究出的棋谱赢下象棋比赛的冠军,这是入狱前一个朋友的建议:在
期刊
没想到时间过了好多年,罗小雯依然留恋霁鲂市的大黄桃。  “一斤就是七八元钱,就装了这么一只小袋子,都快一百元了。关键是口感还一般……”中年罗小雯絮絮叨叨着,此刻她刚进家门,在玄关那换鞋。我听见门响,懒洋洋地出了卧室,她瞅了我一眼,动了动手中那兜沉甸甸的黄桃。  “妈妈的,确实有点贵了,黑心的商家。”我眼神涣散,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  “是街头摊贩!”在罗小雯的概念里,坐地为商、流动为贩,两者不能混
期刊
陈培浩:我去过肇庆几次,住过鼎湖山,游过七星岩,可以说作为游客打卡过肇庆的重要景点。在鼎湖山回来后还写过一首诗,如今看到这首诗,还会激活很多鲜活的记忆。我相信每一个公共空间,都一定贮存着无数个体的个人记忆,但这些个人记忆本身仅属于个人,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历史因缘,它很难进入公共讨论的范围。事实上,进入肇庆有很多维度,我们既可以从自然地理角度,也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肇庆的历史文化名人也不少,远的如汉代
期刊
一瓶酒  石 棉  一瓶酒摆在酒柜上  从没想过喝掉它  只想陪着它,在这里度过  近乎密封的一生  十年之后只剩半瓶,百年之后  只剩下一滴……  这无人打扰的过程  它走得缓慢、无声无息  为它除去灰尘,抵挡  丰收和落日。若想爱  它只能爱我  若想死,它只能死在幽深的瓶底  若想奔放一点,若想热烈  现在,还不到时候—  人间还没准备好,我还没为剧变  写下壮烈的檄文  韩庆成:“一瓶酒”
期刊
风是从山那边吹过来的,带着一大群鸟。傻鸟们挥着翅膀向我致意。我也向它们点头。有细微的脆响从骨头深处传来,夹带着一点暗疼,是我的身体在拔节生长。忽然,风停了,鸟也散了。整个世界安静无比。我坠落在一片草地上,周围软绵绵的,平坦,温暖,没啥意思。  我只好慢慢睁开眼睛。我醒来了。天已大亮。  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在大花被子上。被子呈长虫状,从这头爬到那头,又从那头爬到这头。睡梦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尽管已经
期刊
在漓水人家打铁  陈群洲  在漓水人家的鐵铺子,抡起锤子  我不敢打刀,怕杀气太重  不打发夹,怕配不上心爱的人  我打火钳,温暖人间  打一只铁环,回到遥远的童年  周瑟瑟:打铁的怕与爱  上世纪80年代我就读陈群洲的诗,大约是1992年我与他同时出现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弘征编选的《青春诗历》里。从那本诗历我第一次见到陈群洲的形象,后来他就消失了。20多年后我真正见到他时在南岳衡山,他与那座山似乎合
期刊
昨晚梦到去世一年零三个月的父亲,他死在家里一个月后才被发现。  梦中,父亲和我去参加老松田的葬礼,他手里提着从葬礼上带回来的礼品袋子。父亲那天身穿二十年前退休时留下来的黑色西装,现在看起来又肥又大。父亲年迈的身体小了一圈,又一圈。  这些年父亲搬过几次家,每次都要扔很多东西,扔得最多的就是衣服,也有很多母亲的衣服。以前父亲的衣柜一多半都是西装和白衬衫,现在只剩下这件黑色和那件灰黑色的。  父亲一直
期刊
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长  桑 子  斯特恩说:“我需要旅行伙伴,  为了观察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長”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间  有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就可以了  他独自旅行,从壁画的拱顶走下来  像梦游,但永远比梦更缓慢  他穿过大军交战的烟硝  加固的水泥堡垒和被时间侵蚀的海岬  看到艾略特的荒原  荒原至高无上,没有岔道和城门  但长满杂草  像集中营中毫无希望的起义  未开辟的道路充满诱惑富于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