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课”,美妙的境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老教材,为人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12课,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16课。我曾多次执教过。当再次备课时,许多对教材的解读和设计扑面而来,林林总总,一时难以取舍。此时,“洗课”于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洗”教材:含英咀华,寻找支点
  
  课文既写了景,又写了人,更写了情。解读文本,关键要找到“支点”,也就是文本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有所依,让教学现场有力量。
  如果以“美”作支点:写了色彩美、动感美、静寂美、人情美、风俗美;或以“情”作支点:自然情、民族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足以表现草原内在的精神。我一边听着马头琴演奏的乐曲《蒙古人》,一边反复低吟着课文的首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想象着1961年夏天,已是花甲之年的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那是怎样的惊喜——“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表达着作者怎样的情!
  老舍在文中还写道:“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切的一切,在老舍的心目中,不能只用“美丽”或“美好”二字来概括,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境界。无论是景,无论是人,还是情,都根植于草原之上。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赋予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草原也塑造了草原的人民,滋养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以“境界”作支点,草原的美丽与纯净、博大与精深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天是高不可及的蓝,云是纯洁无瑕的白,草是一尘不染的绿,还有牧羊人的歌声,蒙古包里的奶茶,喝不尽的美酒……美无疆界,根在境界!
  
  二、“洗”设计:化繁为简,拎出主线
  
  课文细腻地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每一句话,似乎都值得驻足:为什么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为什么开始总想高歌一曲,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为什么说轻轻流入云际?“绣”“流”妙在哪里……如果依次提出这些问题,将把文本肢解得体无完肤,“境界”顿失。这么多的点,需要有一根线串起。这根线就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体会“大”
  1.为什么不说在“大地上”,而说在“天底下”?
  (天地相接,天、地连一块了。天有多大,地有多大。)
  2.引导学生回忆背诵《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作者再次写到了草原的大?(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二)体会“并不茫茫”
  1.刚才的交流,突出了草原的大,突出了一碧千里,老舍为什么说“而并不茫茫”呢?(三个层次:清晰,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有不同的颜色,形态,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有马牛羊的趣,有蒙古包,有人;饱含老舍的情。)
  在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为什么说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十指春风刺绣情,一个“绣”字让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多情。)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是怎样的情境?
  (启发学生想象:草原与蓝天相接,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小丘起起伏伏,像连绵不断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草浪轻轻流入云际……)
  (3)小结:老舍在遣词炼字上是十分讲究的,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说过,我们写作须去找到那最自然最恰当的字。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凸现了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4)骏马和大牛……
  抓住主线,除掉许多旁枝侧节,也就突出了重点,“洗”出了空间,从而变“容量”为“质量”。整个教学的线索如果混沌不清,不知着力点在哪,就需要通过洗课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因此要求教师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研究“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洗”设计,就是要“洗”出最佳路径,“洗”出教学效益。
  
  三、“洗”拓展:去粗取精,褪去铅华
  
  备课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在作加法、乘法,想把自己知道的、资料上查到的统统告诉学生,如:播放一段录像,既有草原的景,又有草原的一些风俗展示;陈巴尔虎旗名字的来历是什么,打算出示一份补充资料;配乐朗读时,播放乐曲《蒙古人》,顺便介绍一下马头琴——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我很喜欢席慕荣写的诗《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以及晨光写的《牧人的银碗》,也想介绍给学生……想拓展的,远远不止这些。
  关于陈巴尔虎旗的介绍,起初的预设为:
  (一)有谁去过或了解“陈巴尔虎旗”?请学生介绍。(估计学生知道得有限。)
  (二)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上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三)教师介绍:1.地理位置: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心地段。2.历史悠久:陈巴尔虎旗是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清雍正十年(1732年),巴尔虎蒙古人从布特哈地区迁到陈巴尔虎草原戍边,组建“索伦八旗”,1919年成立陈巴尔虎旗。3.名称含义:旗,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清置旗。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者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
  后调整为:
  (一)课件出示词语:陈巴尔虎旗
  1.我们把这个词语齐读一遍,注意读连贯。
  2.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什么?(县)
  (二)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上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介绍:陈巴尔虎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被誉为“天堂草原”。
  两次设计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洗”得简洁了,“洗”得精要了。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上走个来回。至于其他,也都进行了“清洗”:没有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岂不更好;配乐朗读,播放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需要介绍马头琴,因为那是音乐课的任务;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描写草原的诗文,课堂上着重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一切的拓展都要适合教学所需,适时,适度,让语文课实实在在地做语文的事,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
  记得一首诗中写道:“春天正在江水里洗着翅膀”,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愿我们备课,精于心,简于形,“洗”出一片清新好风景!
其他文献
初见桑丽霞老师,她很恬淡。她说她认识很多优秀的科研教学工作者,“相比之下,我非常普通,只是尽心尽力地把事做好。”但作为一名女性研究员,她很愿意分享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她的真诚似和煦阳光,带给人暖暖的光亮。“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确实,阳光于心,给她的科研教学之路带来了铿锵前行的力量和长久的希望。  细节绽放魅力  自1998年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进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阅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知识,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在本校的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在家朗读课文并偶尔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仅2%,经常在家朗读课文但从不阅读英语课
语文课姓“语”,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征。这是由语文自身的本质作用所决定的。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课,工具性就是这门课的根本属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都是由它而派生出来的。失去了工具性,其他属性也没有了载体,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环视我们的课堂,我们依然能尝到那一粒粒“怪味豆”。  《自己去吧》教学片段:  “孩子们,老鹰让小鹰自己去欣赏山那边美丽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指出: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热闹的课堂,老师在不停地提出问题,学生在不停地回答问题。表面看上去,学生的思维活跃,但认真倾听,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课堂学习之后,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  问题的设置绝不是为了学生的回答,而是为了启迪学生的
感恩,是基于对人对事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愿望。感恩,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了解、信任,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多些乐观;少些对立,多些合作;少些误解,多些友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能够让人内心和谐、社会诚信。  然而,当下我们的很多队员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精心呵护和特别关爱,习惯了享受别人给予他们的无微不至、
[片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同学们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是写什么?表现了詹天佑哪些优秀品质?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书上注上有关记号。  学生开始细读,并拿出笔圈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师。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这段主要是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是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师:不错,你能积极举手发言。但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你能具体说说这段是写什么事吗?  (拓展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1年3月,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发建设前海,是国家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历史结点上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前海将以“创新、市场化、与国际接轨”为指导思想,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体制创新、科学高效,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统筹规划、辐射示范的原则,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努力打造粤港现
1999年,号称“20世纪中国第一”的江阴长江大桥竣工通车。次年,桥面出现了明显损坏,引发一片哗然。调查结果显示,在引用国外技术时,气候差异不慎被忽略。“中国夏季最高气温明显高于英国”,高温病害——作为桥梁路面杀手之一被揪了出来。  不仅是高温,在旱区、寒区、盐蚀区等这些特殊地带,混凝土打造的路面和桥梁都十分“娇贵”。也由于这些原因,桥梁、道路在建造之初就有了因地制宜的规则,道路材料、施工和结构的
4月24日,在长沙举行的2019年“中国航天日”启动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提出将展开“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研究任务”等十大行动计划。同时,中国航天基金会新设的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和航天重大项目奖,也在会上颁发。  《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中写道,我国航天将持续落实联合国203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将渭北人民特有的纯朴和勤劳唱得淋漓尽致。  渭北旱塬横亘东西,从关中平原眺望,像条巨型腰带,又因这里干旱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被人们称为“陕西的旱腰带”。这里地广人稀、植被覆盖度低,长期以来多以生产小麦和杂粮作物为主,兼以养猪牧羊,还有煤炭等矿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这里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后,竟然发现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符合七项气象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