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韵律格局”:方法与应用

来源 :南开语言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律格局”是一套基于声学实验探讨语调韵律特征分布模式的方法论.由石锋(2019)正式提出,并介绍了其理论背景和方法要义.本文在此基础上,具体阐释“韵律格局”的计算和作图方法,并通过汉语不同焦点类型的区分以及英语陈述和疑问语气调的比较这两个案例,说明其在语调研究中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在杭州亚运会大背景下,高校校园英语标识翻译对于对外形象的展示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校的校园标识已实现了多语种化,但受制于国内研究数量少、规模小,校园标识语翻译仍然存在一些翻译问题,本文通过校园内标识的翻译样本采集,运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标识翻译进行五个维度的研究,同时也为亚运会标识语翻译提供参考.
KWL阅读方法和ETR阅读方法是在阅读中充分结合读者自身的阅读方法.KWL是有已知到未知包含信息差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ETR是结合读者自身的经历,与话题进行连接.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和老师而言,这门课的学习既重要也充满挑战.笔者选取的课本是张汉熙《高级英语1》,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防止漫无目的,所以根据已有的阅读方法KWL和ETR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本文会以课程进行过程中实际的例子,来探索这两种教学方法在这门课中的应用场景,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KWL和ETR阅读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很多大学生不知如何有效记忆单词.通过使用单词记忆类APP,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词汇记忆成效以及对软件的评价,发现单词记忆类APP有助于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记单词的效率.但这些APP在记单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对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柳州工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对此展开调查研究,根据市场不同单词记忆类APP的对比,分析使用APP记忆单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周孔礼乐文化中的艺术性问题在梁漱溟的著述中论述较为充分,是其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周孔所创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特征的文化,而后世的儒家礼乐文化因其失去“乐”而不能再称为“礼乐文化”,其实质是“礼文化”.中国文化选择的第二条路径是产生这种具有艺术性特征的礼乐文化的根源,这种具有艺术性特征的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追寻生活智慧的文化,而不是追寻知识积累的文化.因此,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中有无艺术性特征成为区分真假儒家文化的重要标志.
海门山歌作为一种文化样式,缘起于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部分吴语系移民的相关社会行为.其源头则可上溯至“六朝四学”返照的“子夜吴歌”及其多样性人文景观.无论是先期自各地迁徙至海门一带的通东人,抑或是后来跨江北上的江南移民,人们通过“海门山歌”之社会发生源与认同维度,融汇于“江海平原”的历史与现实,早已殊途同归,伯仲难分.
该文是对中国古代正史“乐志”撰写行为的专题论述,侧重对正史无“乐志”的原因分析.以文献学、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爬梳诸说,认为正史无“乐志”的原因主要有难而不可写、鄙而不足写、已写而亡佚、写而编于他处四种情况.并整理历代对无“乐志”的辑佚、补撰成果.
厘清了影子银行和土地价格影响地区房价的机理;结合全国30个地区(西藏除外)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土地价格和两者的交互项对我国各地区房价的影响并分解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两者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房价皆呈现正相关关系,影子银行通过助推地价从而促进房价上涨;地区房价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控制变量中,人均收入水平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房价呈同向变化;财政支出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房价分别呈现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和表内信贷仅对本地区房价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在全
将“感性声音结构”改造为一种分析方法并提出“感性逻辑”的存在,运用在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一交响曲》)的研究中.在《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感性声音结构中,抗争主题推动着第四乐章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意境转变,进而使第一乐章由“自然”升华到“天堂”.由“第一乐章—第四乐章—第一乐章”组成了《第一交响曲》的核心骨架,揭示了作品中的“英雄性”精神内核.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应对接毕业要求设置课程目标,按照社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能力,融入课程思政,强化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学教师人才队伍.
“声各有形”是清代唱论《乐府传声》中的经典命题之一.其核心观点认为歌唱的声音是有形状的,想要得到某种形状的声音,只需要改变发声的形状即可.“声各有形”命题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历时性发展过程,并形成其独有的理论内涵.本文考察了《乐记》中“贯珠”一词,以及清代以前传统唱论中关于“珠”的使用情况等,认为命题中的“形”是受“贯珠”说的影响.其声音之形的理论基础是传统音韵学中“四呼、五音、归韵、交代”等读字成果.命题的实践价值在于提出了“欲改其声,先改其形”的唱字原则与方法.通过比对现当代歌唱学实践发现,这个命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