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之我见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愿望,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新课导入、知识转折处、应用延伸时精心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用问题去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欲罢不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动力、深化,贯穿课堂的始终;使教学在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从而去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数学知识的传授于无迹,随着问题自然地进入学生心田。
   一、巧问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始不仅要设计好的情境,还要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让新知的教学在学生强烈的要求下巧妙的进行。
   例如,《认识众数》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先来玩个“脑筋急转弯”: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请想象一下,这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简单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结果出示的答案却是:5岁、5岁、5岁、5岁、5岁、65岁。出乎预料的结果,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我紧接说:“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大爷领着5个5岁的孩子做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是题中的什么信息影响了你的思考呢?”学生大声说:“平均年龄(平均数)”,我又提出:“对于这一组数据来说,用平均数“15”来作代表,恐怕不太适合,因为老大爷一个人的年龄把平均年龄一下子给抬上去了。那么是否应该站在另一个角度,寻找另一个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学生若有所思,点头默认。这时我适时地板书:众数。问:“想认识什么是众数吗?”全班齐答:“想!”……
   用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揭示课题,由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迫切的等待知识的到来,使得教授是那么的必要。
   二、解问新知,自主探究
   思源于疑。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困难之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知识和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使知识在不知不觉的简单一问一答中,刻在学生的心中,从而让学习的动力永不停止。课堂提问有的放矢,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提问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的提问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突破思维的转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我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理解分数中的单位“1”时,请每位学生都拿出一张数学作业纸,让他们上下、左右对折后开始提问。
   师问:现在这张长方形纸折后成了怎样的了?
   生答:折成了大小相同的四個小长方形。
   师问:如果每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么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4。
   师问:如果两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2。
   师问:如果我把大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那每个小长方形用几表示呢?
   生答:四分之一。
   师问:那“四分”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平均分成四份。
   师问:“之一”呢?
   生答:就是四份中的一份。
   通过操作和不断的问题,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由抽象到直观,由具体到概括,在思维中有着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的透彻。
   三、设问总结,深化知识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有目的地设计问题,从而去巩固所学,丰富学习的形式,让数学活动带领着学生走入生活,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让数学在学生的心中更加的鲜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进行了这样的课堂总结,问:“要想算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条件?”生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接着问:“如何计算呢?”在学生回答后,又提出了一道问题:同学们家里都铺了地板砖或木地板,那你们知道去买这些材料时,事先都要做哪些准备吗?总不能把建材市场的地板砖和木地板都买回家吧!学生讨论后,出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两种型号的地板砖和木地板,①;边长50厘米的地板方砖;②长1.5米,宽15厘米的木地板;如果把你们家的客厅铺地板砖,卧室铺木地板,你能算出各需要买多少块吗?
   在动手测量算出面积,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延续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深化。
   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用问题去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始巧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课中创造层层深入的问题,步步推进新知的渗透;课尾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跃跃欲试的情绪。用问题去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享受解决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妙。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阵地,弥漫着学生思索的硝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工农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试验,探求经喙突肩胛骨关节盂螺钉最佳优化内固定技术,为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词语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对词语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语感能力。目前,一些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却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总是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去读词语、记词语、抄词语,这一种机械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感到词语学习的枯燥,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教学不能单一地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还应
摘 要: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区,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谈‘讲’色变”,朗读指导纯技巧化,朗读千人一面,重共性,轻个性,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加以剖析,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也使朗读指导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朗读指导;误区;分析;策略     当前,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行为。
摘 要:说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不仅如此,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关键要素要有深刻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同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探究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