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愿望,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新课导入、知识转折处、应用延伸时精心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用问题去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欲罢不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动力、深化,贯穿课堂的始终;使教学在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从而去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数学知识的传授于无迹,随着问题自然地进入学生心田。
一、巧问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始不仅要设计好的情境,还要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让新知的教学在学生强烈的要求下巧妙的进行。
例如,《认识众数》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先来玩个“脑筋急转弯”: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请想象一下,这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简单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结果出示的答案却是:5岁、5岁、5岁、5岁、5岁、65岁。出乎预料的结果,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我紧接说:“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大爷领着5个5岁的孩子做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是题中的什么信息影响了你的思考呢?”学生大声说:“平均年龄(平均数)”,我又提出:“对于这一组数据来说,用平均数“15”来作代表,恐怕不太适合,因为老大爷一个人的年龄把平均年龄一下子给抬上去了。那么是否应该站在另一个角度,寻找另一个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学生若有所思,点头默认。这时我适时地板书:众数。问:“想认识什么是众数吗?”全班齐答:“想!”……
用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揭示课题,由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迫切的等待知识的到来,使得教授是那么的必要。
二、解问新知,自主探究
思源于疑。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困难之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知识和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使知识在不知不觉的简单一问一答中,刻在学生的心中,从而让学习的动力永不停止。课堂提问有的放矢,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提问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的提问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突破思维的转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我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理解分数中的单位“1”时,请每位学生都拿出一张数学作业纸,让他们上下、左右对折后开始提问。
师问:现在这张长方形纸折后成了怎样的了?
生答:折成了大小相同的四個小长方形。
师问:如果每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么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4。
师问:如果两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2。
师问:如果我把大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那每个小长方形用几表示呢?
生答:四分之一。
师问:那“四分”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平均分成四份。
师问:“之一”呢?
生答:就是四份中的一份。
通过操作和不断的问题,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由抽象到直观,由具体到概括,在思维中有着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的透彻。
三、设问总结,深化知识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有目的地设计问题,从而去巩固所学,丰富学习的形式,让数学活动带领着学生走入生活,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让数学在学生的心中更加的鲜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进行了这样的课堂总结,问:“要想算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条件?”生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接着问:“如何计算呢?”在学生回答后,又提出了一道问题:同学们家里都铺了地板砖或木地板,那你们知道去买这些材料时,事先都要做哪些准备吗?总不能把建材市场的地板砖和木地板都买回家吧!学生讨论后,出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两种型号的地板砖和木地板,①;边长50厘米的地板方砖;②长1.5米,宽15厘米的木地板;如果把你们家的客厅铺地板砖,卧室铺木地板,你能算出各需要买多少块吗?
在动手测量算出面积,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延续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深化。
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用问题去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始巧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课中创造层层深入的问题,步步推进新知的渗透;课尾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跃跃欲试的情绪。用问题去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享受解决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妙。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阵地,弥漫着学生思索的硝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工农小学)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用问题去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欲罢不能地去探究数学知识。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动力、深化,贯穿课堂的始终;使教学在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从而去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数学知识的传授于无迹,随着问题自然地进入学生心田。
一、巧问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始不仅要设计好的情境,还要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让新知的教学在学生强烈的要求下巧妙的进行。
例如,《认识众数》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先来玩个“脑筋急转弯”: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请想象一下,这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简单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结果出示的答案却是:5岁、5岁、5岁、5岁、5岁、65岁。出乎预料的结果,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我紧接说:“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大爷领着5个5岁的孩子做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是题中的什么信息影响了你的思考呢?”学生大声说:“平均年龄(平均数)”,我又提出:“对于这一组数据来说,用平均数“15”来作代表,恐怕不太适合,因为老大爷一个人的年龄把平均年龄一下子给抬上去了。那么是否应该站在另一个角度,寻找另一个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学生若有所思,点头默认。这时我适时地板书:众数。问:“想认识什么是众数吗?”全班齐答:“想!”……
用一个打破常规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揭示课题,由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迫切的等待知识的到来,使得教授是那么的必要。
二、解问新知,自主探究
思源于疑。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困难之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知识和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使知识在不知不觉的简单一问一答中,刻在学生的心中,从而让学习的动力永不停止。课堂提问有的放矢,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提问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的提问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突破思维的转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我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理解分数中的单位“1”时,请每位学生都拿出一张数学作业纸,让他们上下、左右对折后开始提问。
师问:现在这张长方形纸折后成了怎样的了?
生答:折成了大小相同的四個小长方形。
师问:如果每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么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4。
师问:如果两个小长方形用1表示,那大长方形用几表示?
生答: 2。
师问:如果我把大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那每个小长方形用几表示呢?
生答:四分之一。
师问:那“四分”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平均分成四份。
师问:“之一”呢?
生答:就是四份中的一份。
通过操作和不断的问题,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由抽象到直观,由具体到概括,在思维中有着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的透彻。
三、设问总结,深化知识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有目的地设计问题,从而去巩固所学,丰富学习的形式,让数学活动带领着学生走入生活,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消除对数学的厌倦感,让数学在学生的心中更加的鲜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进行了这样的课堂总结,问:“要想算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条件?”生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接着问:“如何计算呢?”在学生回答后,又提出了一道问题:同学们家里都铺了地板砖或木地板,那你们知道去买这些材料时,事先都要做哪些准备吗?总不能把建材市场的地板砖和木地板都买回家吧!学生讨论后,出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两种型号的地板砖和木地板,①;边长50厘米的地板方砖;②长1.5米,宽15厘米的木地板;如果把你们家的客厅铺地板砖,卧室铺木地板,你能算出各需要买多少块吗?
在动手测量算出面积,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延续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深化。
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用问题去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始巧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课中创造层层深入的问题,步步推进新知的渗透;课尾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跃跃欲试的情绪。用问题去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享受解决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美妙。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阵地,弥漫着学生思索的硝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工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