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高效,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设计。
   一.转变目标指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阅读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设计应指向学生知、情、意、能力的发展。以曹禺的《雷雨》为例,通常可能会把目标设计描述成以下形式:如分析《雷雨》的戏剧冲突;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等。这种目标设计易产生两种弊病,一是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是模糊的;二是诸如“分析”、“体会”、“理解”、“掌握”、“品味”、“鉴赏”等词语多描述心理变化,教师无法根据这些词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作出准确的评价,这不利于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构建阅读课型,整合取舍教材资源
   入选中学教材的文本多是能濡染我们心灵与精神的经典作品,拿什么教给学生?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对文本进行合理的二度筛选取舍,可整合构建以下几类课型组织阅读教学。
   1、诵读体验课
   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和文质兼美的散文,其核心的教学法是“诵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品味诗文的精妙之处。如教学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可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则评价其朗读的语调、语速及节奏能否恰当地表现诗歌的内在感情,学生在评议中会逐渐感受到诗歌的内在感情是有变化的。如诗的前半部分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意象,表现的是祖国数百年来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感情深沉悲痛,所以应语速缓慢、语调深沉。诗歌的后半部分则运用“簇新的理想”、“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色彩鲜明的意象描述处于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希望和新生面貌的祖国,与前半部分相比,感情转而成为高亢激昂,表达作者对新生祖国的欣喜与热爱,应读得坚定有力、慷慨激昂。经过一节课的诵读体验,学生不仅能理解意象的内涵,而且也能比较准确地运用声音与语调的变化来诠释诗歌的感情节奏。
   2、鉴赏品味课
   这类课型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美的语言,其目标直指微妙语感的培养。笔者常用增删换词法,引申比较法,意境想象法及动作演练体验法等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美的语言点。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所表现的情境十分美好,它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有情人在离别时千言万语无从说,哀伤不舍却缱绻缠绵的情态。如何才能体味到这其中的细腻微妙之美呢?不妨让学生做一个“执手”的动作。这样演练,学生既理解了“执手”之意,也体味出人物应是面对面相视无语的神态才最符合此种“伤离别”的含蓄婉转的境界。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我还会引导学生选取经典的语言范例重新回味,这对学生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有着良好效果。
   3、探究质疑课
   这种课型重在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多运用于小说、戏剧以及较有难度的古典散文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富有研究价值的一点展开专题探讨,对此展开纵深层次的挖掘与多角度比证,从而得出个性化的解读。如教学《祝福》,我开设了人物形象专题课,要求学生分组学习,从各个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展开研究,如“鲁镇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从文中的肖像描写看祥林嫂的命运”,“看客的冷漠与祥林嫂的反抗”等。这种教学的效果要好于对人物、环境、情节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
   三.优化教学环节,有效组织课堂活动
   1、巧妙切入课堂
   一节课犹如一篇文章,开头要善于“起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先播放《好汉歌》导入课堂,同时以一段精练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刚才大家听到的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听这首歌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热气与激情。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歌词在该剧热播时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梁山泊英雄好汉们侠义精神的写照。所以,有人称《水浒》是一部英雄文学毫不为过。英雄文学最有价值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传奇性。林冲,正是施耐庵笔下最耐人寻味的一位传奇人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林冲这一艺术形象。
   2、善留预设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想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须在备课时对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全面理解教材,精心设计目标和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等,这种预设过程是必须的,可使教师从整体把握课堂节奏。但笔者认为,预设时要善于留出思维空间。
  
   胡学英,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的方法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分别”与“一起”的歧义问题,并比较了二者语义指向的异同,认为“分别”既可以“指前”,也可以“指后”,还可以同时“指前”和“指
阅读,能让我们丰富学识,深邃思想,净化灵魂,摆脱平庸。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然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乐”读书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语文教育成功的标志。”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当然也在其中。那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
大众日常生活与流行音乐已经密不可分了,在层出不穷的流行音乐中,许多歌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大众心里一首歌就是一段回忆,一段往事。为什么在千千万万的流行音乐中只有
在钢琴伴奏中,诸如和声、织体、指法等很多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地梳理不同风格的音乐,特别是当下传统和声与流行音乐中的和声语言问题,是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途
听说这世间,有一种网叫承诺。山谷里花儿孤独地开着,只因为对春天有个承诺;维纳斯毁去自己的双臂,只因为对美丽有个承诺。我们如此地行色匆匆,又是为什么而忙碌呢?年轻的心热
这篇论文主要从总体使用情况、上下文语境、同义句式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Np+在+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语用问题。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problem of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天空中红霞一片。几只大雁在天空中划出几道美丽的弧线。大树下,补鞋的老王收拾着担子。他抬头看看天空,深深地咳了一声,挑起担子———那沉重的担子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考试的拉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抢占优势,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教学问题。笔者主要是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外现代文阅读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指导学生的课外现代文阅读和学生的心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方法、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在教学中
《音乐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在阐述音乐课程价值时,明确了我国的音乐课程价值之一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