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壮丽青春书写革命传奇的“少共国际师”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中青年运动的最好注脚。自五四运动以来,站在革命最前列的一直都是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革命发展到苏区时期,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青年队伍,叫“少共国际师”,它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红小鬼”组成。这群充满着朝气、甚至还满脸稚气的青少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立下累累战功,为保卫苏维埃革命果实、也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少共国际师在中国革命史上虽然仅存一年半时间,但其中的每一位青少年都以壮丽的青春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
  少年有志报神州
  在第四次反“围剿”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局在1933年2月8日号召“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央苏区迅速掀起了扩红运动,先后组建了“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师”、“工人师”等红军师团。5月上旬,红军总政治部在宁都的固村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为响应中央“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代表们提议创建“少共国际师”。总政治部立即将这一提议电告少共中央局,少共中央局非常赞同,于5月20日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要求“各级团部必须将前方的号召与中央局的决定在团内和群众中广大的解释,利用过去扩大红军的光荣的经验,为整团整连的加入红军,整个青年团支部加入红军的光荣的例子。成批的动员团员、少先队与劳苦青年到红军中去创立‘少共国际师’。”并于5月23日向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发出指示信,要求以革命竞赛的方法动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加入少共国际师。次日,少共中央局又正式致函答复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人,福建一团二千人,闽赣一团二千人,其中应有团员五千人,并决定在八一节集中,给以短期训练,到国际青年节正式宣传鼓动成立武装上前线。少共中央局提议将‘少共国际师’编作第一军团一师,要求准备指导员干部来帮助训练。”
  在少共中央局的直接组织领导下,中央苏区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热烈响应,他们高举红旗、手拿梭镖,成群结队汇集在一起。1933年6月25日,少共中央局又发出了《为创立“少共国际师”告全国劳苦青年书》,向全国青少年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局势,揭穿国民党甘心做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而屠杀苏区军民的丑恶面目,号召全国劳苦青年团结起来加入红军、加入少共国际师,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才能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工农群众的解放。少共中央局的动员令就像一束火把,点燃起青少年心中的熊熊烈火。苏区的青少年们踊跃报名,整排整连整营地加入红军,到处都能看到父送子、妻送郎参军上前线的感人场面。《红色中华》从84期至104期对此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如第84期报道“自少共中央局提出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号召后,各地共产青年团热烈响应,在最近‘五卅’示威大会中,更有猛烈的发展……”第89期后对各县加入少共国际师的人数还作了具体报道。1933年6月22日至26日,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在瑞金召开了江西、福建、闽赣三省省县区少先队长联席会议,把扩红的范围扩展到低龄段的少先队员,要求动员少先队员“一大队、一区队、一县队的加入到少共国际师”,参会的队长都说“回去带整排整连整团来加入”。三四个月的时间,中央苏区就有一万余热血青少年加入到少共国际师。他们准备以美好的青春去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青春之我”去创造“青春之中国”。
  一万虎犊带吴钩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今宁都)县城举行授旗典礼仪式,宣布正式成立。全师初为9000余人,后发展到一万余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共青团员。《红色中华》第104期刊登了题为《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的文章,专门报道了少共国际师成立时的盛况。“静悄悄的疆场上一刻儿就热闹起来,一排排一连连的新战士整着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进来,各饰着整整齐齐的光荣的红军军衣,活活泼泼地行进到阅兵台的南端很严静地列成一直线,肃立着期待检阅!这就是不久以后将成为红军主力军的少共国际师的英勇的新战士。”报道对这群青少年的矫矫英姿极尽赞美之辞,热情洋溢。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少共国际师的青少年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的代表,他们展现了中国最积极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
  首先举行军队检阅仪式,参加检阅的除了这些红色健儿们,还有江西军区直属队和各地县委代表,以及各县动员少共国际师的优秀工作者。在一阵礼炮声后,军乐号嘹亮地响了起来,阅兵进行曲也铿锵奏响,全场一片肃静,接受检阅的年轻的红色战士们庄严肃立。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同志命令一声“立正”,战士们挺立得像一列列青松,整齐而富有朝气。“军委会的代表,中少共省委的代表;师长,政委等整整齐齐慢步由新战士的面前行过,八九千的红色健儿高呼着口号,万众的眼睛跟着阅兵员的前进”。检阅完毕后,由军委会代表王盛华同志致词,他简略讲述了少共国际师成立的意义及其任务,并宣布少共国际师编入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随后,全体战士一起庄严宣读誓词“我们是工农的儿子……”
  最后,在军区政委李富春同志和少共江西、福建省委代表致词完毕后,“军委会便介绍新委的师长陈光同志,政委冯文彬同志,政治部主任罗华明同志,给少共国际师的指战员,万众高呼拍掌拥护”。 少共国际师就此高举着光荣的旗帜诞生了,全师下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团。师长初为陈光,后为吴高群,后又由曹里怀、彭绍辉先后担任;政治委员先为冯文彬,后为萧华、罗华民。少共国际师成立之时,指战员平均年龄还不满18岁,像陈光、冯文彬、吴高群等师级指挥员也才20岁出头,萧华在担任政治委员时也只有17岁,很多战士只有十四五岁,入伍时还没有枪高。然而,他们却像初生的虎犊一样跃跃欲试,热血中充溢着英雄气概。
  少共国际师成立后,立即开赴广昌进行军政训练。途中,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豪迈之情,放声高歌“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武装上前线……”歌声高亢嘹亮,充满着乐观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训练分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军事方面开始着重刺杀、投弹、翻越障碍等基本动作训练,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作战等军事要领训练。起初,他们训练用的武器大多是自带的红缨枪和大刀,条件很是艰苦。然而,“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这群青年战士鼓足学习劲头,腾跃于训练场,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红三军团打下了福建沙县,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就用缴获的武器装备少共国际师。战士们有了新武器,手握钢枪争分夺秒地练习射击、拼刺刀。政治方面主要講解红军宗旨、纪律和革命传统。结合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特点,在各连队建立列宁室、俱乐部及文艺队、体育队等组织,开展识字读报、政治演讲、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以提高战士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强战士们的战斗意志。经过短短的一个多月训练,全体指战员的军政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为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浴血闽赣锐无敌
  中央红军打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蒋介石不甘失败,又部署5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面对山雨欲来之形势,少共国际师只得结束训练准备参加战斗。1933年9月3日,在成立地召开全师出征誓师大会。政委冯文彬作出征动员:“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随后,全师指战员斗志高昂地唱响《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歌声响彻云霄。开赴前线后,少共国际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浴血闽赣、英勇杀敌,进行了几十次战斗。在拿口、团村、驿前等战役中表现得尤为勇猛顽强、机智灵活,打出了青年队伍的风格,打出了少共国际师的威名。
  1933年9月下旬,黎川失守后,中革军委急调在福建作战的红三、五军团回师赣东北,少共国际师归编参加战斗。10月初,少共国际师在开赴东线作战时,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周至群旅先头部队遭遇,这是出师后的第一仗。师指挥员命令一营分兵迂回,布下口袋阵,将敌军围困。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杀入敌阵,同敌人展开肉搏战,不到两个小时全歼敌人,尔后又回师渡闽江歼敌300余人。少共国际师首战告捷,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电贺嘉奖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胜利。接受了战争洗礼和胜利鼓舞的少共国际师更加士气昂扬,在配合红三、五军团收复黎川的战斗中,奉命在闽北至黎川一线阻击敌人,先后进行了村营、镗贤、将军殿、邱家隘等战斗。在镗贤阻击战中,曾以一个团的兵力顽强阻击了敌军八个团的猛烈进攻。
  1934年4月的团村战役,是少共国际师出师以来打得最激烈的一仗。这一仗从早晨七八点钟一直打到当天的黄昏。当时,红五军团十三师在德胜关正面抗击敌人,红三军团的主力抄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抄敌人的左侧,向敌人钳击。经过反复激烈冲杀,终于将敌人的三个主力师全部打垮,缴获了大量的胜利品。但是,让人悲痛的是,在战斗快要结束时,敌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红军战士伤亡100多人。据时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回忆,他当时正与师长吴高群在一棵大树两侧观察敌情,一颗炸弹落在他们附近,吴高群头部和腰部七八处受到重创,受伤的吴高群仍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当把他抬到绑带所时,已经无法医治。他紧紧地握着萧华的手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这位曾追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的勇敢的青年指挥员,他在牺牲的最后一刻想着的仍然是中国革命事业。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的遗言更加激发了战士们的热血和斗志。在后面的十多次防御战中,少共国际师打得更加英勇顽强,在军中竖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难以掩盖少共国际师战士们的少年心性。在最艰难最煎熬的驿前战役中,他们充分发挥年轻人胆大心细脑子活的优点,一边克服各种困难,一边灵活地与敌军周旋。驿前战役从1934年初秋开始,整整打了一个多月。那时部队一边作战,一边修碉堡,挖工事,露宿在阵地上、战壕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战士们很多人生疥疮和发疟疾。没有药品,就用硫磺和石灰水,煮沸了给生疥疮的病员擦洗,从附近采集草药给患疟疾的战士治疗。没有菜吃,白天在阵地上挖笋子、找野菜,晚上就点起火把到水田里抓泥鳅、拾田螺。有时整天都吃不到热饭,盐巴和食油也很缺乏,营养很差,再加上过度疲劳,战士们的体力大大下降。最困难的还是缺少弹药,由于连续作战,发给每人的10发子弹早已快打光了,一两颗手榴弹被看成是宝贝。为了弥补弹药的不足,战士们想了很多打击敌人的办法。如在阵地上堆满木头、石块,阵地前沿插满竹尖桩,筑起一道道鹿砦。当敌人轰击时,红军就隐蔽在工事里;当敌人逼进竹尖地带,红军战士就发起冲锋,滚下木石,趁敌人慌乱的瞬间与之白刃肉搏,击退敌人。后来,敌人龟缩在碉堡里不敢露面,红军的侦察员就经常神出鬼没地到敌人的后方去侦察、抓俘虏。萧华回忆说,有一次,少共国际师的侦察连长化装成敌人的副官,混到敌人住地附近,正碰上敌人的一个司务长和两个采买人员在捉老百姓的鸡,侦察连长便以敌长官的口气喊:“不要动,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为什么到我的防区来捉鸡?”三个家伙被“副官”吓得目瞪口呆,“副官”把这三个家伙训斥一顿后,命令他们跟着走。到了红军警戒线的时候,“副官”把帽子一脱大喝道:“你们看看我是什么人?老子是红军!”三个家伙听到“红军”二字,吓得两腿发酥,乖乖地跪倒举起双手,当了俘虏。
  红军战士虽然英勇顽强、机智灵活,但并不能挽救“左”倾错误路线所造成的失败。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担负起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与敌展开了石城保卫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一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5000余人。苏区各县给师部补充2000多名青年战士后,少共国际师就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一年来血与火的战斗中,少共国际师的确淬炼出了雄健的精神,面对革命遇挫,战士们仍然发扬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炫目的浪花。
  长征路上显身手
  10月16日夜晚,少共国际师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并改编归一军团建制,担负起掩护军委机关纵队的任务。据萧华回忆,行军途中,只要战事稍微缓和,战士们就会唱起《上前线》的歌曲和嘹亮的山歌,歌声在山间荡漾起来,乐观的革命情绪感染着、激荡着每个战士的内心,以致“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红军为避敌机的轰炸,大多在夜间行军,在漆黑的夜里,走高低不平的山路十分危险。萧华说:“在没有敌情顾虑的地方,每个人都准备了松枝或干竹杆,点起万千火炬,照亮了行进道路,宛如一条火龙,磷光闪闪,曲曲弯弯,煞是壮观。在有敌情顾虑的时侯,我们每个人就拄着一根结实的竹拐杖,帮助探路,背包上都放上一条白毛巾,作为联络记号,再加上不断地传着‘跟上’‘不要掉队’的口令,道路虽然难走……依靠着战士们高度的政治觉悟,我们的队伍是打不垮拖不烂的。”对于这群年轻的战士来说,夜间急行军强行军是非常辛苦熬人的。所以,行军中只要传来“休息”的命令,整支队伍顿时斜靠在路旁,很快就睡着了。“除了打鼾的声音和秋虫的鸣叫声外,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巡逻士兵不能睡觉,为睡熟的战士放哨警戒。队伍再次出发时,战士们棍子敲棍子,大家爬起来揉揉眼睛又继续行军。少共国际师就是这样在夜间边行军边战斗,掩护军委机关纵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四处调集兵力赶往湘桂道上,企图在红军横渡湘江之际,将红军一举消灭。
  湘西的11月,阴雨连绵,河水骤涨,湘江上游也水深过顶,不好徒涉;渡口只有两个浮桥,而红军辎重过多,问题很是棘手。红一军团给少共国际师的任务是:阻击敌人,掩护军委机关纵队和其他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少共国际师开始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湘敌4个团的追击。接连打了几天,等大家过去以后,敌人的追击部队逼近了,集结在全州和桂林两地的敌人,也疯狂地沿着湘江西岸向我们出击,企图强占湘江的渡口截断我军。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师部只得派出一个团直扑全州城东南的鲁塘圩,配合已渡河的红五团佯攻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阻击尾追之敌,保卫湘江界首地段渡口。敌人派出飞机作战,疯狂地向红军轰炸、扫射。几天来,战士们打红了眼,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人墙阻击敌人。从早上直打到黄昏,敌人退了又进、进了又退。直到12月1日中午,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湘、桂敌军才全面封锁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也是少共国际师长征以来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经此一役,主力红军由8万多人骤降为3万余人,少共国际师也锐减至不足3000人。少共国际师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它成功地完成了军团下达的任务。
  红军进入黔北以后,少共国际师就经遵义、桐梓到达了松坎,负责四川方向的警戒。这时,党中央在遵义举行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会议批判并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由于红军战士人员锐减,各师团番号虽存,但兵力严重稀缺。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使部队更加精干,便于指挥作战,2月10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对全军进行了整编。在整编中,少共国际师便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继续执行北上抗日的任务。至此,少共国际师经过了一年半的戰斗,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对于少共国际师在革命中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萧华曾以《忆少共国际师》一诗来概述其战斗历程和赞颂其历史功绩:“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现在,“少共国际师”这个光辉的名字虽然随着战争的硝烟慢慢淡去,但它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和青春风采,在中国革命史上、青年运动史上仍然熠熠生辉,这种精神对于每个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永远都是一种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其他文献
从单点登录技术(SSO)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字化校园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的解决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对该方案中统一身份认证的认证流程、关键技术、实现架构和系统应用进行了详
该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产吩主要论述了政府支持农业的方式及为化趋势.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加入WTO对中国政府支持农业方式的影响.在对WTO有关农业生产和贸易的
今年(2011年)将会是蓬勃增长中的移动医疗照护产业的重大演进革新年.在2007年问市的iPhone虽然不是世界上首见的手持设备应用平台,但是却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代移动用户使用手机
该文在借鉴西方不同流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从概念入手,循着逻辑思维的方向,深入剖析了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前提条件和现实障碍,并
该文纵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回顾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阐明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动因和态势,深入剖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简要介绍了CuterFTP pro软件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用来代替传统的MS-DOS方式下的FTP命令进行传输,可以提高传输质量和效率.
介绍了河北某电厂一期循环水排污水分别采用氢氧化钠混凝澄清处理和石灰混凝澄清处理的运行情况,实践证明该厂不同的处理技术各有特点,都能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从1978年1月至1979年12月,作者对小儿急淋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儿,不论是第几次缓解,在其维持治疗期间或已经结束维持治疗时,给予常规骨髓穿刺检查观察。每隔12周复查一次同
本文对36例 AMI 患者分六个阶段同步记录 ACG、CAG、ECG、PCG及 IPG 诸指标在各阶段有一系列动态变化,其中以 LVET、PEP/LVET、EF、W_2、w_2/VOMO 及 SV 有显著或极显著意义(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共享工具,是在居民区、 商业区、 公共服务区等众多地方为人们方便出行提供的一种分时自行车租赁的共享服务.它的出现符合绿色出行、 低碳出行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