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衢州九千年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另一种文化谱系
  由浙江省文物局、龙游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龙游荷花山遗址暨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9月13至15日在龙游县召开。研讨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山西、上海、浙江等地考古研究机构的专家30余人,实地考察了荷花山遗址考古现场,观摩了遗址出土文物,结合钱塘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的相关新发现,围绕荷花山遗址的价值与保护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专家们充分肯定位于龙游县湖镇镇马报桥村大路邵自然村的荷花山遗址,认为这一遗址的新发现是长江下游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中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重要遗址,为研究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专家们达成共识:以龙游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浙江16处上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组成了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地区至今见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这一遗址群的面貌与以往见到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不同,是另一种文化谱系的考古学文化,这是区域考古课题的新收获和新突破。该遗址群的碳14年代检测数据为距今10000年至9000年左右。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张忠培肯定地说,以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是目前浙江最早、长江下游发现的与马家浜、河姆渡不同的另一种考古学文化。
  南京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以荷花山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上山文化是浙江的“根”,甚至是长江下游的“根”,浙江的古代文化找到了源头。
  夹炭红衣陶
  早在2004年10月,浙江省考古队队长郑嘉励与龙游县博物馆副馆长朱土生等人,对龙游县湖镇镇寺底袁村附近的六朝汉墓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当时就发现零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迹象。后来,在陆续发掘中,考古部门发现了著名的龙游三酒坛新石器时代遗址。荷花山遗址就在三酒坛遗址的附近。这一带的下库遗址可能也属于上山文化或跨湖桥文化,具体内容还待进一步取样调查。
  大约2009年,龙游县龙洲街道寺后村和尚碓村民吴正章找到了当时龙游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黄国平,把珍藏了40年的石镞捐献给了龙游县博物馆。当时适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为龙游片区的业务指导员,他带领工作人员现场勘测,证实了龙游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青碓遗址。
  黄国平表示,文物工作离不开宣传、普及,当专家在青碓遗址讲述如何辨别夹炭红衣陶时,热爱文博事业的业余文保员袁成兵仔细听讲着。2011年4月,原种满茶树的荷花山一带正计划种植中草药,当推土机翻出新土时,袁成兵发现了夹炭红衣陶。他就在工地上打电话给黄国平,黄国平立即致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是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比三酒坛、青碓更具代表性、文化保存更加完好的金衢盆地中部的荷花山遗址发现了。这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钱塘江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代表性遗址。9000年前的古人场景得以保存,成为展示人类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历史的最佳场地。
  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1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荷花山遗址。无数的粗泥陶、夹炭陶以及大口盆、平底盘、磨盘、石锤等器物出土了。考古工作者比较着荷花山遗址与上山遗址、跨湖桥遗址的区别与联系。
  主持这次考古的研究员蒋乐平欣喜地表示,两年多时间的考古,在荷花山遗址的夹炭陶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稻谷遗存。同时,他们在山脚的低洼区域,针对性地钻了60多个孔取样,然后将样品带到实验室分析,结果发现了大量的早期水稻植硅体遗存。今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居中取了5件石器、3件陶器进行了残留物分析,实验的结果发现了多种淀粉粒沉积。张居中表示,这至少表明9000年前,衢州就开始加工水稻了。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稻作农业起源是世界性课题。日本学者梅原猛以为,西方文化以小麦大麦农业为基础,美洲文化以玉米农业为基础,东方文化应该以小米大米农业为基础;荷花山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表明,稻作农业从这里开始!
  专家们一致认为:龙游荷花山遗址以及钱塘江早期遗址群发现的稻作遗存,充分反映了水稻栽培在早期阶段的驯化变异,证明龙游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衢州九千年”的依据
  蒋乐平说,2004年、2006年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对浙江乃至中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解读,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在龙游荷花山遗址中,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总是出现在遗址的不同区域,两者又有局部叠压现象。跨湖桥文化其年代距今约8000至7000年间;上山文化其年代距今在8000年以上。
  至2013年,上山文化遗址总共数量为16处,龙游荷花山遗址是其中的代表。经器物比较研究、碳14年代测定数据(为力求测年精确,选用植物种子作为测年标本)分析:荷花山遗址、青碓遗址均处在上山文化中期,这一年代距今约9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从学术角度看,以荷花山遗址为代表的浙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改写了中国考古史和史前史。
  当然,专家对这一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也存在许多悬疑。比如:
  荷花山遗址已发现有装饰性很强的陶片,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从分布密集的柱洞看,早期的衢州人会不会住在半穴式房屋内呢?在荷花山遗址的西区,发现有大量的石器、块石混合遗迹,这是不是“石器制造场”?而从已发现有“田”字纹饰、太阳纹饰的陶片来看,这会不会是祖先的记事符号甚至原始文字?是否反映原始宗教的意识?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转变始于何时,荷花山遗址可能会作出贡献么?
  轻易不下结论的专家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准确的判断还有赖于更严密的考古学分析研究。龙游荷花山遗址初步划定范围11万平方米,目前的考古只涉及其中的百分之一。考古工作者正在做着荷花山遗址的规划方案,切实保护好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其他文献
一黄一红两条奉化布龙一亮相,便气势夺人:嗨,68米长!  巨龙在广场上飞翔、跳跃、游弋、盘旋、翻腾、旋转……这套龙舞编排了剧情,使得在壮美的同时又有戏剧的张力。龙舞分三个章节,第一章“引珠”—双龙寻珠,情景生动;第二章“戏珠”—双龙戏珠,曼妙无比;第三章“抢珠”—双龙抢珠,高潮迭起。奉化布龙是以动作套路多、变化快而闻名天下的,有“华夏第一龙”的美誉。  “圆”是中国文化核心  奉化布龙舞动时,有头
期刊
“千古诗情”“儒宗文翰”“艺苑耕耘”,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对祖国山河的钟情与挚爱,对人民大众的真情与友善……写不完,画不尽。  朱红背景上是很“中国”、很“艺术”的老宋体:“崇文尚德一甲子”。  一张琴,一管箫,一面琵琶。清音自远而近,流淌于人们的心灵。  大屏幕上徐徐展现着《千古诗情》的国画和书法,回响着悠悠神韵。  2013年8月20日上午,庆祝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主题书画展
期刊
小型客机在衢州机场黑色柏油停机坪上停稳,旅客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舷梯上鱼贯而下,登上机场摆渡车。这时,一群贵宾出现在舷梯最上端。舷梯下传来尊敬的中国东道主欢迎的声音。  我是在回忆美国总统最近访华的场面吗?这场面像不像国家元首间会面的序曲?我至今还是不敢相信从舷梯上被迎下的是“我和我的一家”!我们的中国东道主乔伊拥抱了我们。之前我虽然通过大量阅读了解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文化,但亲身感受的热情还是让我感
期刊
进入北极  王建男,一位喜欢去北极游历的摄影家,195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学过绘画,当过农民,干过搬运工,做过中学教师,后来进入哈尔滨日报社工作,从摄影记者、编辑成为总编辑、社长。他是第一个登上联合国总部演讲台的中国报人,还在纽约举办过新闻摄影展。事业巅峰之际,王建男辞去职务去了加拿大的一家华人电视台任董事长。  2005年,温哥华的夏天,景物宜人。一天,王建男的妻子吕晓琦说,她看到一篇
期刊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砚的角色极为重要,在传播、推动发展中功不可没。  开化石砚因其“纹如玳瑁,色墨坚润”曾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是历史名砚之一。  悠悠前世  开化多山,水系发达,山石通过水流而冲刷、滚动、撞击、磨砺、搬运、沉积之后,往往细润而美观,既产砚台石,也产观赏石。  中国古代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南宋杜绾《云林石谱》,与同时期的《宣和石谱》,都有关于开化石的记载。其实,两书说的只
期刊
今年4月,衢州市文化馆收到一封衢州籍著名摄影家毛松友后人毛艾华的信,说“毛松友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城市的纪念馆,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等国家领导人、社会名人纪念馆里都有展出”,希望能在故乡或省城杭州建立毛松友摄影纪念馆。  毛艾华在信中附录了毛松友拍摄的一张闻名世界的照片——1933年2月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的合影。从这张照片我们了解到,鲁迅曾与衢州文化人毛松友
期刊
家庭身世:闺秀教育下的知识女性  单士釐,一个对今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却因《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而为历史所铭记,其中《癸卯旅行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从闺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单士釐亲笔记录了海外的风土人情与自己的经历感想,这在近代中国的女性中是极为罕见的。  清咸丰八年(1858)单士釐出生在浙江萧山。单氏是当地的旧家望族,单士釐的父亲单棣华、叔父单沅华均以研究宋学闻名。
期刊
“说到现在的浙江农村,人们常用‘三赛’‘三头’来形容。何谓‘三赛’?住房赛城市,环境赛城市,生活赛城市。何谓‘三头’?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农民们把生活品质提高的原因,归结为‘千万工程’。”  这段话摘自今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文章。  走过十年建设路,浙江全省关于美丽乡村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诸多报刊文章,从独特角度展示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璀璨亮
期刊
“美摄欣赏”专栏征稿启事  1.来稿题材、风格不限,特别欢迎近年来拍摄的新作。来稿请标明“美摄欣赏投稿”字样;2.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地点、时间、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3.来稿请作者自行负责有关权益事宜,本刊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4.来稿一经选用,即付稿酬;5.来稿请使用电子文档(JPEG格式,每幅作品大小在5M—10M之间),可通过E-mail:qyt66@163.com,QQ:654689407
期刊
走进绍兴,特别是柯桥中国轻纺城,简直就是一个布的世界。纺织业是现在绍兴地区的支柱产业,绍兴生产的布及丝织品销往国内外,称之为“布满全球,覆衣天下”实不为过。  绍兴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由越王勾践夫人亲自倡导的传统产业。勾践为了富国强兵,积极推行“劝农桑”政策,夫人亲自纺织以示倡导。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纺织原料,主要是葛与麻。《越绝书》卷八“葛山”条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