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常人家登上大雅之堂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统筹:宽和 董凡 执行:石晓 建真
  编者按
  2005年4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主办单位宣布: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通过举行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民间家书的价值,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弘扬亲情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助力。该项目的启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使传统家书这一优秀民间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关注。
  传统家书是民间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着人性的光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家书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特别是名人家书,从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的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可谓由来已久,这些家书不仅滋润了一个个家庭的成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源远流长的历史
  
  书信,古称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意思是其亲切细腻有类于日记。家书通常是指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但它不是指书信,而是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上的“家书”一词,最早见于三国。
  大概从文字产生以后,家书就出现了。迄今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封家书都是战国末期的木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木牍两件,均两面墨书秦隶,内容为从军出征的士卒写给家里兄弟的家信。据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 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家书应用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如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司马谈的《命子迁》、刘向的《诫子歆书》、曹操的《戒子植》、孙权的《让孙皎书》、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姜维的《报母书》、王祥的《诫子孙遗令》、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骆宾王的《与情亲书》、欧阳修《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苏轼《与侄千之书》、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文天祥的《狱中家书》等。
  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其中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就更多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文人都写有大量很有历史价值的家书。199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曾联合出版《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收录了19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家书,共178封。这些家书写得真切,也少拘束,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生动地表现出写信人各自的见识、性格、爱好和文风。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期间,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
  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也一样打动人心。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现代诗人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诗人笔下的家书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谱写了许多名传千古的吟咏家书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珍贵,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微小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此外,诸如“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京师得家书》)“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未读书中语,忧怀已觉宽。灯前看封箧,题字有平安。”(明·高启《得家书》)“忽见平安字,封题是老亲。自惊为客久,不敢述家贫。松菊纵多故,路途唯一身。临风应不尽,还问寄书人。”(明·商家梅《得家书》)等诸多名篇佳作,无不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与难得。家书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历代文人竞相赞诵的对象,这一切更为源远流长的家书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家书征集社会反响热烈
  
  家书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王世襄、孙轶青、罗哲文、欧阳中石、苏叔阳、张文彬、白庚胜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积极倡仪下,2005年4月10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已在北京成功启动。此次活动将评选出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选出1000封“优秀民间家书”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家书将由《炎黄春秋》杂志发表;具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家书将由《读者》杂志发表。据“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张海鹰介绍,此次活动启动后,在媒体和公众之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到一周时间里,组委会已接到几百个电话,涉及家书4000多封,其中不乏珍贵家书。
  据本刊记者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获悉,截至4月30日,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书3050封,有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在收到的家书中既有名人的手札,也有普通百姓的家书。如明代书法家王铎的手札,孙中山先生的亲笔书信,北洋时期要员曾毓隽的家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手札,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的三封家书等。这些信札不仅反映了写信人深厚的情感世界,而且记载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社会故事,今天读来,仍觉受益匪浅。
  大量普通百姓的家书则别有韵味。家住江苏徐州的颜女士寄来了40余封珍藏了大半个世纪的家书。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辗转津浦铁路多个车站,对铁路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又特别遵守孝道,经常给家中父母写信,替老人分比。—封封家书寄托了—位游子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曾在河北滦县工作的张伶九先生在北京看到了征集家书的消息后,专程赶回老家整理家书。4月 25日,他亲自给组委会送来了343封家书,这些家书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涉及人物近二十个,记载了他们整个家族的一段历史。张先生是一位有心人,除了保持写信的习惯外,他还坚持写日记,现存日记15本,他准备把这些日记都捐献出来,让这些记载着家族变迁的史料永久被收藏和流传。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20天来,得到越来越多热心朋友的支持,组委会办公室平均每天接到三十多个电话,在收到的家书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家书潜在价值日益显现
  
  书信,由于其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名人书信,包括家书,历来为收藏家所看重。早在1996年,“佳士得”拍卖行就推出了“上海张氏涵卢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专场拍卖,其中就有我国历代一些大名家的书信,如宋朝曾巩、苏轼、朱熹,元代的倪瓒、张雨等。
  其后,2000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推出了“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钱镜塘是上海著名书画鉴赏家、收藏家,所藏《明代名人尺牍》共20册,收有明永乐至崇祯年间重要历史人物四百余人的书信,这批书信最终以990万元创下中国古籍善本单项拍卖世界纪录。至于近、现代名人书信,在拍卖会上也是价格不菲,行情看涨。
  2004年艺术品春季拍卖,名人信札的成交成为最能调动拍卖气氛的拍品之一。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黄宾虹致陈景昭的信札十二通,估价为了万至10万元,成交价为27.5万元;北京华辰推出的徐悲鸿致郭有守信,二札二页,估价6万至8万元,成交价达23.1万元。这些高成交价只是国内信札市场日趋火爆的—个缩影。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名人书信的国际拍卖价也是相当高的。例如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七封隋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7.68万英镑;波兰作曲家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19万美元。
  现代通讯业迅捷发展是传统家书衰落的主要原因,国内电脑用户的增长也是家书衰落的原因之一。根据上海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上海全年交投的各类信函达82亿件,平均每个上海人收到60封信件,但其中私人信函比例不到10%,其余均为商业信函和各类对帐本。而在lo年前,私人信函比例高达90%。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多样化,目前,电话已成为人们首选的通信方式,电子邮件也承载着大量的通信功能,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手写的家书作为传统的情感维系方式,可谓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诸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其艺术价值、观赏价值都无法被现代通信方式所取代。其特有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也并不会因时代风雨的淘洗而失去色彩。
  名人书信的收藏价值已毋庸置疑,而大量颇具特色的优秀民间家书其潜在的收藏价值也不可低估。传统家书这一民间优秀文化必将会长久显示出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衣着随随便便,为人朴朴实实,谈吐随随和和,绝想不到他是鼎鼎有名的画家、鉴赏家、收藏家。这就是崔如琢先生,在圈子里大家亲切地称他“老崔”。令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是,身为画家的“老崔”,不经意间在收藏上也“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为崔先生作一个对话节目,哈逢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在崔先生家做客,崔先生一时兴起,拿出自己的藏品请文老过目:徐悲鸿、石涛、八大、张大干、米芾长卷……一时连见多识广的
期刊
斋号问梅堂、玄壶居、丹若居、别署狂花居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国画艺术报》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展,第三、四届全国篆刻展,首届、二届、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等大展。出版有《程风子篆刻集》,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报》、《文艺报》、《江苏画刊》、《书法导报》、《中国书法
期刊
清宫龙锦归国  近日,一件稀世清宫文物—龙锦在历经一个世纪沧桑之后,被文物专家刘幼铮护送回国。这件龙锦最终将留在天津。龙锦为清代宫廷自制,尺幅巨大,是皇帝临朝仪仗中的帷帐,置于皇帝宝座之后。该龙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所见最大尺幅的龙锦,高 183厘米,宽193厘米。龙锦运用了京绣中的满绣工艺,采用了齐针、滚针等多种绣工针法。主题图案为一龙游于海水江崖之上,占满整个平面。构图粗犷,显示出清代早期的风格。
期刊
由英国Baldwin’s Auctions Ltd拍卖公司、香港马德和钱钞有限公司、新加坡Monetarium(s)Pet Ltd公司和美国RonMdJ.Gillio Anctions公司联合举办的“香港第39届钱币拍卖会”,于不久前在香港九龙弥敦道50号——金域假日酒店“丽晶厅”举槌。   本次拍卖会推出中国、日本等东南亚钱币1476项,其中包括金、银、铜、镍硬币及近现代纸钞。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拍
期刊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对瓷器造成保护性损害。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期刊
本人读了《收藏界》总第19期题为《由崇祯通宝背“十二两”看明钱特征》一文,认为有的地方与事实不符,自觉班门弄斧,向先生请教。  一、董大勇先生在文中说到只见过明代“洪武通宝”及嘉靖、天启等背十一两的钱,从未见过崇祯背“十二两”钱。先生在古钱币鉴赏中,虽然见多识广,但没见过这样钱也是不足奇怪的,因为这样钱存世稀少。但在中国古钱币几乎所有图书图谱中都有一枚“崇祯通宝背十二两”大钱,不过文中这枚钱文、直
期刊
吴湖帆,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吴湖帆名倩,本名万,号傅庵、东庄,别署丑翼燕。斋名梅景書屋。生于1894年,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之孙。他家世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其宅为明代金俊明“春草闲房”旧址。自幼受家庭熏陶,拜陆廉夫学画,赴上海后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19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他生于甲午年,便和梅兰芳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选题·统筹:白蔚王泊乔 执行:王泊乔    编者按    2004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收藏家协会组织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刊特派记者驻会进行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此次盛会。本次论坛是2001年以来,在上海、广州、西安分别召开的前三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研讨会暨全国收藏组织秘书长联谊会”基础上,定名为“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参加论坛者大都
期刊
2004年的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历代官窑瓷器的拍卖令人瞩目。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一轮秋拍中,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胭脂地粉彩花卉纹梅瓶”以41,503,400港元成交,创清代瓷器拍卖新纪录,今年秋拍中,许多瓷珍都创出了让人咋舌的天价,如苏富比推出的清雍正“青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以15,182,400港元成交。香港佳土得的明永乐“青花龙凤呈样棱口洗”以26,383,759港元高价成交。佳土得推出的清乾隆
期刊
编者按:2004年12月11日,一封写给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陈建国同志的信由宁夏新闻出版局转发到记者手中。一个名叫孙宏伟的北京收藏家在信中称自己利用工作之余和外出机会,在全国各地旧货市场收购了13700余张老地契和各种土地资料,并有意愿跟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造一个“中国地契博物馆”或将这批藏品捐赠给相关学术机构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展示……陈书记收到孙宏伟的来信后非常重视,在信上批示:“请选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