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祯通宝背十二两”及明钱特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读了《收藏界》总第19期题为《由崇祯通宝背“十二两”看明钱特征》一文,认为有的地方与事实不符,自觉班门弄斧,向先生请教。
  一、董大勇先生在文中说到只见过明代“洪武通宝”及嘉靖、天启等背十一两的钱,从未见过崇祯背“十二两”钱。先生在古钱币鉴赏中,虽然见多识广,但没见过这样钱也是不足奇怪的,因为这样钱存世稀少。但在中国古钱币几乎所有图书图谱中都有一枚“崇祯通宝背十二两”大钱,不过文中这枚钱文、直径等与图谱不同。再文中所提到的币品,我在2000年也收到一枚,直径、穿径、厚度,乃至钱文几乎与文中钱币相同,不同之处是穿口干净利索无残留铜渣,外有黑色包浆。
  先生介绍此钱出自上世纪40年代,曾引起戴保庭与马定祥两位古钱名家争议,对其真赝尚无定论,后有人识为是试样钱,尚未铸行。先生虽然没见过“崇禎通宝背十二两”,但从图谱及两枚实物佐证,以及对其真赝的争议,我赞同样钱并未铸行的说法,
  二,先生在文中说钱文尚能看过眼,后又说此钱四宇皆稍带隶书及颜体意味,书法功力差,这种不规范的书风,一般不会用作钱文书写。我认为先生对钱文要求及品评过于苛刻,因为此钱文与历代钱文相比较还不丑陋,正如2000年下半年《收藏》杂志载文介绍一枚古钱币上四字钱文竟由四种不同文体的字组成,且不是以改刻及挖补法作伪,而是浑然天成。我认为这枚古钱的钱文在明钱钱文中与众不同,可谓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值得研究探讨。
  先生在文中强调明代所有钱文“通”字“甬”之上部“”第一横起笔为顿笔,重而明显。写作“”状,把“通”字写法看成明钱特征,而文中钱文“通”字起笔平直,与其他崇祯钱显然有异,这种说法与实际不符。只要随意翻阅一本中国古钱币图谱,显而易见,并不是像先生所说明代所有钱文“通”字都为楷书的顿笔“通”。而自明太祖朱元璋行铸大中通宝至最后朝代裕民通宝止,共经历22个朝代,几乎所有钱文,都有起笔平直的直笔“通”,另外还有“通”、“通”共四样笔体,而在洪武通宝背十一两,天启通宝背十一两折十大钱钱文也如此。另在嘉靖通宝,直径了0毫米巨型庆典吉祥钱,及万历通宝,孤品开炉呈样巨型大钱钱文也都不乏为起笔平直的直笔“通”。因此在明钱中,可以说横起顿笔“通”数量比例大,但却不能以偏盖全,并不是如先生所说的千篇一律,千佛一面,更不能以此为由否认或排除其他钱文存在的可能。
  张志忠先生在著述中指出明钱的两个特征是:一是避朱元璋“元”字之讳和“元明之宝”嫌疑,元朝无“元宝”钱,而以清一色的“通宝”贯穿元朝各代始终。另一特征是说明钱方正而呆滞,可能是指钱文而言吧,而先生提出的第—横起笔为顿笔“通”,这一顿,将明钱呆滞的钱文顿出了些许生气,对此一说也是一点异议。
  三、先生对文中大钱钱厚仅2毫米持怀疑态度,如果从其他角度考虑,是否会打消这种念头。纵观距今二千多年以前东周圜钱和秦汉半两等钱币,有的大小与此钱相似,不但铸造粗糙,而且很薄,距其一千八百多年以后的明朝,冶炼和铸造技术都已发展到很高水平,钱厚2毫米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文中钱币外,在我收藏的古钱中,尚有几枚厚度都是两毫米钱币:1.道光通宝,直径4了毫米,穿径10毫米;2.光绪通宝,直径46毫米,穿径10毫米;3.万国永传,直径56毫米,穿径16毫米;4.洪武通宝,背牧人骑牛,直径60毫米,穿径)3毫米,以上4枚古钱厚度都是2毫米。因此与崇祯通宝背十二两的厚度相同的明清古钱比比皆是。这些古钱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钱文运笔自如,颇具神韵,铸造精良,钱体光滑圆润,硬朗坚固,虽然不玲珑剔透,也有如方孔玉壁,实为罕见。
  本人所学钱币知识浅薄,凤毛辚角,先生自著书立说乃至发表文章以来,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尚无人提出异议,本人以上几点管窥之见,向先生请教,冒昧之处请先生谅解,热切盼望公开答复回信。
  (责编:丁 丑)
其他文献
王奇寅,字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中国画百家之一,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海安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协书画会常务副会长、书画院院长。  地址:江苏省海安人民中路49号 226600 传真:0513-8160789电话: 0513-8851121手机:13862700709  中国十大画廊之一的沈学仁画廊诚邀首批战略经营伙伴   中国诚信画廊、中国十大画廊之一的沈学仁画廊,以其先
期刊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传统脱胎漆器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的瓷器、北京的景泰蓝,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艺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和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驰名国内外。在我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脱胎漆器首创者,是福州市郊区侯官(今福州市)的漆艺人沈绍安(1736-1795年),字仲康,
期刊
甘肃瀚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将于2005年12月9日至11日在兰州飞天大酒店举行2005年秋季艺术精品拍卖会。  此次艺术精品拍卖会经瀚珑公司工作人员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并在国内外收藏家的大力支持下,征集到了280余件精品珍宝。拍品分中国书画、古董珍玩和油画三部分。  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汇集了中国明清至近现代书画作品200余件,包括王吴昌硕、陈少梅、刘奎龄、张大千、溥儒、冯迥、王雪涛、傅抱石、徐悲鸿、李
期刊
河南省日信拍卖有限公司是经国家文物局首批颁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有一。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的综合性拍卖机构。公司现已发展到每年定期举办春秋两次大规模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另外又有两个专场拍卖会,这样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日信的文物交易平台上做好文物艺术品投资,为了更好发挥文物大省,地处中原、藏品丰富,有征集、鉴定,拍卖高古瓷经验的优势,传承日信“真,古、美”的拍卖文化,河南日信将继续与各界友人精诚合作,弘
期刊
在中贸圣佳秋拍前夕,书画圈内就传出这样一句话:“今年秋拍看老崔。”12月9日,虽已是京城寒冷的季节,却丝毫未能阻挡国内外买家和藏家前去看中贸圣佳预展的热情,尤其是美籍中国画家崔如琢先生拍卖专场预展作品前,更是观者如云,人气显旺。  尽管事前人们对这一专场看好,亦有专家预测本场拍卖的成交率将会刷新老崔的最高记录,但众所周知,以往国内当代中年画家作品拍卖能有七八成的成交率就已属佳绩了。对此,一位收藏家
期刊
衣着随随便便,为人朴朴实实,谈吐随随和和,绝想不到他是鼎鼎有名的画家、鉴赏家、收藏家。这就是崔如琢先生,在圈子里大家亲切地称他“老崔”。令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是,身为画家的“老崔”,不经意间在收藏上也“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为崔先生作一个对话节目,哈逢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在崔先生家做客,崔先生一时兴起,拿出自己的藏品请文老过目:徐悲鸿、石涛、八大、张大干、米芾长卷……一时连见多识广的
期刊
斋号问梅堂、玄壶居、丹若居、别署狂花居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国画艺术报》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展,第三、四届全国篆刻展,首届、二届、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等大展。出版有《程风子篆刻集》,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报》、《文艺报》、《江苏画刊》、《书法导报》、《中国书法
期刊
清宫龙锦归国  近日,一件稀世清宫文物—龙锦在历经一个世纪沧桑之后,被文物专家刘幼铮护送回国。这件龙锦最终将留在天津。龙锦为清代宫廷自制,尺幅巨大,是皇帝临朝仪仗中的帷帐,置于皇帝宝座之后。该龙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所见最大尺幅的龙锦,高 183厘米,宽193厘米。龙锦运用了京绣中的满绣工艺,采用了齐针、滚针等多种绣工针法。主题图案为一龙游于海水江崖之上,占满整个平面。构图粗犷,显示出清代早期的风格。
期刊
由英国Baldwin’s Auctions Ltd拍卖公司、香港马德和钱钞有限公司、新加坡Monetarium(s)Pet Ltd公司和美国RonMdJ.Gillio Anctions公司联合举办的“香港第39届钱币拍卖会”,于不久前在香港九龙弥敦道50号——金域假日酒店“丽晶厅”举槌。   本次拍卖会推出中国、日本等东南亚钱币1476项,其中包括金、银、铜、镍硬币及近现代纸钞。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拍
期刊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对瓷器造成保护性损害。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