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然而,在我们农村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导致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普遍较低。如何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引导他们主动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实效呢?本文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依据音乐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学科欣赏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行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精彩导入,审美联觉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作为音乐教师,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要有合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1)情境导入。《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族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采用五声调式,极具蒙古族牧歌风格。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蒙古草原图,伴随着悠长的音乐旋律带着学生走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洁白的羊群、弯弯的河水无不尽收眼底。通过反复地听,学生们细细体会蒙古族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和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心底无尽的遐思,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了他们的人格情操。
(2)故事导入。例如:《口哨与小狗》是一首描写吹口哨的小男孩及他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的歌曲。欣赏这首歌曲时,我给学生讲述“口哨与小狗”的故事,许多学生听完故事后,音乐一响便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摇头晃脑起来,有的学生在听到表示小狗的旋律时,便模仿起小狗的动作和叫声,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3)谜语导入。例如导入《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接突出动物的特点,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法。如:猜“狮子”——草原上面它称王,披头散发真威猛,张开口来吼一声,吓得百兽发抖;猜“蜜蜂”——勤劳又勇敢,飞在百花园,采遍千朵花,酿成蜜更甜。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动听结合,抒发想象
还以欣赏课《天堂》为例,我在上课伊始,出示教具筷子,向学生介绍: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它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接着播放《天堂》伴奏带,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在亲身参加舞蹈性动作与表演中去直接感受音乐,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能增强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得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纵情音乐,熟悉主题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音乐的精华,它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音乐欣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熟悉、背、唱音乐的主题或主题片段。在教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把要教的谱子发给大家,学生们一目了然,在视听中,很快便熟悉了主题。例如:《快乐的诺苏》的主旋律是四二拍子,曲子简单而短小,学生反复聆听乐曲后,对乐曲的主旋律有了一定的熟悉,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首曲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当再次聆听时,就可跟着旋律纵情歌唱。
四、即兴创编,融入音乐
完美的结尾往往会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使整个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浑然一体,使学生因为快乐而忘记课的结束。“创造”能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大胆表现,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较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如为歌曲创编动作、改编歌词、编配伴奏、创编故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等,还可以利用废旧易拉罐、筷子、塑料、勺子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灵感,拓展创作空间,使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融为一体,“乐而忘返”“意犹未尽”。
总而言之,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音乐教师要打破音乐欣赏的神秘面纱,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分析音乐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
一、精彩导入,审美联觉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作为音乐教师,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要有合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1)情境导入。《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族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采用五声调式,极具蒙古族牧歌风格。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蒙古草原图,伴随着悠长的音乐旋律带着学生走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蔚蓝的天空、如茵的绿草、洁白的羊群、弯弯的河水无不尽收眼底。通过反复地听,学生们细细体会蒙古族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和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心底无尽的遐思,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了他们的人格情操。
(2)故事导入。例如:《口哨与小狗》是一首描写吹口哨的小男孩及他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的歌曲。欣赏这首歌曲时,我给学生讲述“口哨与小狗”的故事,许多学生听完故事后,音乐一响便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摇头晃脑起来,有的学生在听到表示小狗的旋律时,便模仿起小狗的动作和叫声,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3)谜语导入。例如导入《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接突出动物的特点,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法。如:猜“狮子”——草原上面它称王,披头散发真威猛,张开口来吼一声,吓得百兽发抖;猜“蜜蜂”——勤劳又勇敢,飞在百花园,采遍千朵花,酿成蜜更甜。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动听结合,抒发想象
还以欣赏课《天堂》为例,我在上课伊始,出示教具筷子,向学生介绍: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它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作为道具用来跳舞。接着播放《天堂》伴奏带,带领学生表演一段极具蒙古族特点的筷子舞,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体验蒙古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在亲身参加舞蹈性动作与表演中去直接感受音乐,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能增强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得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纵情音乐,熟悉主题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音乐的精华,它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音乐欣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熟悉、背、唱音乐的主题或主题片段。在教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把要教的谱子发给大家,学生们一目了然,在视听中,很快便熟悉了主题。例如:《快乐的诺苏》的主旋律是四二拍子,曲子简单而短小,学生反复聆听乐曲后,对乐曲的主旋律有了一定的熟悉,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首曲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当再次聆听时,就可跟着旋律纵情歌唱。
四、即兴创编,融入音乐
完美的结尾往往会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使整个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浑然一体,使学生因为快乐而忘记课的结束。“创造”能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大胆表现,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较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如为歌曲创编动作、改编歌词、编配伴奏、创编故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等,还可以利用废旧易拉罐、筷子、塑料、勺子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灵感,拓展创作空间,使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融为一体,“乐而忘返”“意犹未尽”。
总而言之,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音乐教师要打破音乐欣赏的神秘面纱,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分析音乐的能力,最后使学生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