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学生物理计算能力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学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整个高中物理是比较抽象的,而且都是定量的,计算要求比较高,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正确的方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致命的,对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笔者针对物理计算能力如何提升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1.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物理学科的知识点都是有规律的,例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的概念的理解,包括对一般抽象的力的概念的理解,还包括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不同效果的理解,等等。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概念,在繁杂的力学问题中,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的运动问题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力,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对不同性质的力的理解,不断加深对抽象的、普遍的力的概念的理解。如静摩擦力可使物体加速,也可使物体减速,可以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但一对静摩擦力总不做功(做功代数和为零)。洛仑兹力的方向总跟速度垂直,总不做功,它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这是洛仑兹力的最大特点,其他力都不具有这一特点。力产生加速度,反之如果发现物体有加速度就判定一定有力产生等。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后才能准确找到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一针见血”解决问题,而不再乱套公式,避免发生算来算去都不知道自己要算什么的尴尬现象。
  2.巧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是单纯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单纯的计算学科,注重与生活紧密联系,以数学计算方式为基础探究更深层次的规律。所以利用好数学的各种原理,再难的物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1用相似三角形解物理问题
  相似三角形法通常寻找的是一个矢量三角形与一个几何三角形相似[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求解力的大小,特别当几何三角形的边长已知时。例题:如图1-1所示,轻绳的A端固定在天花板上,B端系一重为G的小球,小球静止在固定的光滑大球表面上,已知AB绳长为l,大球半径为R,天花板到大球顶点的竖直距离AC=d,角ABO>90°。求绳中张力和大球对小球的支持力。(小球直径忽略不计)
  【解析】:选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G、绳的拉力F和大球支持力F■的作用(如图1-1)。由于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因此G、F、FN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根据数学知识可以看出三角形AOB跟三角形FGF■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F/L=G/(d R)=F■/R,解得F=G·L/(d R) F■=G·R/(d R)。由此可见,当绳长L减小时,F变小,FN不变。
  2.2二次函数的利用
  二次函数在运动中有很多应用,有时它可以省去物理情境的讨论,以不变应万变,对物理情境一时难想象的同学此方法可作为一种选择,对理解运动中物理情境有一定的帮助。二次函数y=ax■ bx c的图像是抛物线,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当x=-■时,y有极大值,为y■=■;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x=-■时,y有极小值,为y■=■;如图所示当y=0时图像与x轴相交,其交点为ax■ bx c=0的两解,无交点则表示无解。
  运动学中两追击物体间的距离△s刚好就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若物体1追物体2,设两物体开始相距的距离为s0,则两物体间距离为:△■=s■ s■-s■=■(a■-a■)t■ (v■-v■)t s■。这可用运动学追击问题中的相距最远(最近)和是否相遇及相遇时间等问题。其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是追击过程中的两个相遇点,若图像与x轴无交点,则不可能相遇,这可用判别式△=■是否大于或等于零来判定:若判别式大于零有两个解,表示相遇两次;若判别式等于零,图像和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在x轴上,表示追击过程中只相遇一次;若判别式小于零,图像与x轴无交点,表示不可能相遇。
  3.程序化教学
  物理教学中采用程序教学思想,即针对物理课堂的教学任务,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通过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通过学生的一系列学习行为获得最后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把程序教学思想应用到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习题教学中,同时在作业中设置程序化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成功得出结论。程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计算困难的根本途径[2]。
  综上所述,提高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要不断地提示、引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计算能力不再是梦,高中物理也不再是学生的“噩梦”,教育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笔者的观点只代表一部分观点,难免有片面性,希望进一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曹伟达.三角形相似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中学物理,2012(09):57.
  [2]陈宁,王怡菲.斯金纳程序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九江学院学报,2006(04):140.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历史情境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可行方法之一。本文总结新课改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的一些方法,以供同仁分享。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历史情境教学法 创设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
摘 要: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花较少时间掌握较多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新知识上“少走弯路”。本文主要针对平时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进行研究。  关键词: 知识迁移 高中物理 教学应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效教学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在不断研究的一个重点难点。很多学校现在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如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其本质是改变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更需
摘 要: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试题,拓宽其知识面,最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多角度,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探究式教学 学习兴趣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整个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善于创设各类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生活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物理实验提高其探究能力,在
摘 要: 长久以来,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到了认知因素,对于情感因素则视而不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生知识的积累,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推广的今天,三维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升华的情感教学目标。作者主要探究了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情感教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开端就抓住学生的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加强实验教学”、“搞好课外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教学质量 秘诀一、开端就抓住学生的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所谓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诱发大脑神经兴奋,使兴奋持续。这种兴
新课程教学理念越来越受人们高度重视,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另外,新课程教学理念能注重教学策略,注重教给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还重视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正确思维、积极探索。教师要活用教学策略,尽量引导各层次学生自主、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从而有效达到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摘 要: 中学物理力学在整个中学物理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学物理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学物理的难点所在。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力学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对力学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地位、教学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