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界限与自由的刀口”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灾难文学以其独特的灾难意识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信念与反思的天窗,研究灾难文学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本文以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文化分离理论为基础,依次分析文化分离理论与其内涵、灾难意识及其内在人文指向,以及灾难文学的意义与现存的缺陷,试图探求灾难文学在文化分离这一境遇下有怎样的特殊意義。
  【关键词】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灾难文学;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分离理论概述
  (一)文化分离的理论溯源
  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视为具有根本性对立冲突的三大领域。而在贝尔之前,人们普遍对所处社会抱有一种整体观,认为社会如同一张巨网,将一切联结在一起,控制和约束这张网的则是某种单一的内部原则。黑格尔认为,这种内部原则是“内在精神”,是绝对观念在不同时期的投射。“在他看来,精神好比是国家的灵魂,而国家实体则好比是听命于灵魂的肉体。灵魂和肉体虽然分别存在,但它们又彼此相互渗透。”马克思在汲取黑格尔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认为操控社会的整体内部原则是生产方式。丹尼尔·贝尔却将以上的整体论推翻,提出了自己的分离理论:社会不是统一,而是分裂;不同领域有不同模式,按照不同的规律和原则加以变化。文化领域始终有一种“回跃”蕴含其中,那就是“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这些“老问题”则是人类意识的本质所在——“例如怎样应付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确定忠诚和责任……怎样平衡本能与约束。”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其轴心原则就是不断表现并再造“自我”。
  (二)文化分离境遇阐释
  按照贝尔的论述,他将文化的界定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追随卡西尔的观点,认为文化指的是“表现的象征主义”,是一种以想象的形式去开挖并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的努力。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借助内聚力来维护本体身份的连续过程。这种内在聚合力的获得,则靠着前后如一的美学观念、有关自我的道德意识,以及人们在装饰家庭、打扮自己的客观过程中所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与其观念相关的特殊趣味。”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贝尔对文化的界定看作是他对当时人们普遍缺乏意义所抱有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一种关切——文化需要内聚力来保持连续性,然而现代性却使得这种连续性遭到了破坏,传统文化因而岌岌可危,因此对文化分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就文化领域而言,与之相关的分离主要有以下两种:
  1.文化与社会结构分离
  这里的社会结构主要指受经济技术领域中效益最大化、功能理性等原则影响的社会体系。而现代文化则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的影响,将“自我”视为检验经验的第一标准,同理性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冲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主义潮流,它倡导将社会基本单位从群体变为个人,赋予个人高度自由,使得这一类“新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种: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和文化领域的艺术家。这两种“新人”起初有着共同的对于新奇探索的冲动力,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渐产生了矛盾,最终形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相分离的态势。
  2.文化自身言路的断裂
  这里的“言路”指语言或语言能力。所谓文化言路的断裂,是指文化领域表达某种经验时的语言能力的下降,其直接影响就是文化内部开始涣散。根据贝尔的观点,涣散的原因是原本由理性方式组织时间、空间、知觉的统一宇宙观被现代性所粉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性代表着美学意识的崩裂,同过去彻底决裂,在文化领域形成了“距离的销蚀”。现代性这一表现,是源于个人对世界反应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现代性中直接、冲击、轰动与同步的重要地位。
  (三)文化分离对文艺的影响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贝尔就文化分离列举了三个领域:1.角色和人的断裂;2.角色与象征表现之间的断裂;3.词汇从隐喻向数学的转变。狭隘的角色专门化加剧了人的自我分裂,经验与经验之间很难用共同的象征来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变成了个人私有。而隐喻等抽象思维的扩大使经验和概念进一步断裂,加大了文艺中的不确定性。
  文化分离造成了文化领域产生了“距离的销蚀”。“距离的销蚀”对文艺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距离的销蚀、社会距离的销蚀和审美距离的销蚀。“在丧失心理距离的情况下,暂时性和时间的箭头通常针对的方向也失去了……没有得到警告,也没有思想准备,就一头栽进了‘趋向性’,或构成她小说的运动的中心。”而审美距离丧失,则意味着人们无法从中抽身去反观和与艺术进行对话,只能接受这类艺术的突袭。因此,文化分离使经验与人们的感知进一步贴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短暂的满足和快感,但是当幻觉过后,又免不了陷入新的空虚之中。
  二、灾难意识与灾难文学
  (一)灾难意识
  灾难意识作为人类意识之一,是一种理性反思。根据贝尔的论述,灾难意识应具有以下内涵:对自身有限性的清醒认识;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生命关切;直面灾难困境的坚定信念。通过灾难意识,人们重新建立了对于传统与当下的连续性,令人们从世代相连中寻得意义,告别虚无。灾难意识的内涵还包括直面灾难的信念与勇气,使人们能够客观对待生存危机,从灾难之中重新站立。
  从分析灾难意识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灾难意识具有相当的反思意义和价值。首先,由于现代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切断了与以往传统的联系,使得人们告别了过去,又在当下的土壤里找不到克服虚无的意义。灾难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把生命原始的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通过对生存困境的把握与敬畏,人与人重新联结在一起,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意义。除此之外,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媒介的介入,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思考越来越短暂,取而代之的是近距离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对于生命真正的关切已经随之变得稀薄。灾难意识的存在则能够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感,帮助加深生命关切,从而更好地克服困境。   面对我国今年来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反映在文学领域形成了大量灾难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以汶川地震事件为例,这类灾难文学有如下几个特征:将灾难体验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将灾难体验与“你我”相结合;将灾难体验与反思重建相结合。具体说来,地震、洪灾等自然灾难属于不可抗力,而国家首先发动力量救援展现了对民众的绝对关切,使得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高度统一,激发爱国主义心理;灾难发生后,个人身份差异开始模糊,转而被“你我”所代替,这一书写方式体现了对遇难同胞的关怀,也在人称的变换上加强了人文关切的色彩;最后,灾后反思与重建帮助人们重新思考发展与环境等基本问题,体现在文学书写上则帮助人们更好地反省,更坚定地面对未来。
  三、文化分离境遇下的灾难文学
  文化分离境遇即文化与社会结构分离以及文化自身言路的断裂。灾难文学作为一种与灾难意识相关联的文学样式,其表述的不仅仅是构筑想象和情感的空中楼阁,而更加是蕴藏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反思。贝尔以一名社会学者的眼光提出了他的观点,那就是从过去寻找答案。最初将我们相联系起来的是对于生存危机共同的痛苦和敬畏,是面临绝境与死亡时的反思以及最终建立起来的信念。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将当时的社会情状形容为“正在游走于一种界限与自由的刀口”,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不断加深,文化领域出现了“自我”至上、不加以限制的迷狂局面,而这一切在他看来是令人担忧的,人们似乎正在界限与自由的刀口上徘徊,当界限被打破,自由被无限放大,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与过往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回忆起对界限的冷峻认识,回忆起祖先们面对灾难时共有的生命体验,回忆起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坚定信念,灾难文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出版,1992,6.
  [2]闫伟杰.黑格尔的国家观探析.理论探索[J].2008,4.
  [3]刘洋.灾难文学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长春,2006,5.
  [4]李继凯,周惠.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灾害书写的若干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0,5,3.
  [5]向宝云.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社会科学研究[J].2011,02.
  [6]支宇.灾难写作的危机与灾难文学意义空间的拓展.中华文化论坛[J].2009,01.
  作者简介:车一鸣,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一年级;心理活动课;未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52-02  【作者简介】耿振美,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丹阳,212300)研训员,高级讲师。  【设计理念】  本课题立足高中阶段,提出生涯规划,客观上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估,在认识自己潜能、兴趣的基础上,判断自己的发展方向,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确
【摘要】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凝聚心力。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各省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
【摘要】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藏区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藏族的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人格教化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三毒,贪嗔痴的理解及从消除它的因素入手,略述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寺院教育;贪嗔痴;戒定慧;人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特别关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区发
【摘要】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多数是从企业出发的,寻找很多企业团队的案例,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团队,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课堂“头脑风暴”游戏等为参考,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怎样在企业中开发人力资源让企业团队达到最大的竞争力,大到企业,小到课堂开发详细分析了一系列开发人力资源的措施。得出只有个人的优点优势达到极大的发挥,才能形成企业综合竞争的优势与实力。  【关键词】
【摘 要】南通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专项服务。总结10年的工作经验,完善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坚持骨干示范引领、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区域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
李达  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今永州零陵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他的名字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代理书记  1919年7月,时在日本留学的李达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中就萌发了建党思想。1920年2月中旬,李大钊在送陈独秀离京去天津的途中两人相约建党。4月初,俄共(布)派维经斯基以共产国际远东局使者
·主持人语·  正面管教又称积极养育(Positive Discipline),是一种既不惩罚又不娇惯,用平等尊重的方式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教养方式。正面管教在美国学校的应用已有30余年,成为美国师范院校的一門必修课。2010年,正面管教被引入中国,通过开设家长课程、学生社会情感技能课程以及开展家长和学校讲师培训,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经过多年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正面管教被无数的家庭和学校验证是行之有
【摘 要】自2005年起,南京市沿江小学在“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面的心育工作机制,建设全员育心队伍,开发心育校本课程,一切从心出发,为全校学生打造七彩美好童年。  【关键词】适心教育;童年;教育实践;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6-0023-03  【作者简介】赵双滨,南京市沿江小学(南京,21
2020年在不寻常中开启,生活、工作以可见与不可见的方式发生着改变,这些都源于一场肆虐蔓延的疫情。疫情期间,有幸拜读《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当下教育者所关注的、困惑的以及想学习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多种议题,如生命教育、心理援助、学习辅导、家校合作等。读完此书后,我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生活,便是一本教科书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道
【摘要】就我国表现现代生活的舞台剧创作而言,今天的作品不管是质量还是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甚至远远没有达到,更没有超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很有必要找准突破口,创造新奇迹。  【关键词】现代生活舞台剧;创作前景思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京剧《红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