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景观营造及其模式探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为例,在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原则的基础上,归纳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主要方法。最后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个实例说明了单一绿化、园林景观、湿地公园、绿地矿山、地质公园、矿山公园6种景观营造模式,为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改善环境并有效利用废弃地提供了有效思路。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790-04
  作者简介 薛建(1963-),男,江苏如东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灾害及矿山环境防治工程施工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0-17
  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从2002年开始,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约48亿元,累计恢复治理礦山1 263个,累计恢复治理面积1.1万hm2。通过治理,消除了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了地质遗迹与矿业遗迹,有效利用了矿业废弃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及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发生了变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消除地质灾害、恢复植被、摒弃废旧的设备及恢复土地资源等,而是更多地引入了地质学、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和城市化建设等先进理念。在尊重自然环境、秉承矿山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科学、先进和艺术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将矿山露采边坡及废弃场地营造成为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的空间环境和富有生态、文化、历史等多重含义的景观环境,以达到矿区和周边区域的生态恢复、环境改善、文化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
  因地制宜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景观营造的根本原则。在消除各种灾害和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景观营造应结合矿区内残丘、孤峰、采坑等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地表水、地下水等宝贵资源,设置不同的保护区域,采用不同的模式,为这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场地营造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原则
  1.1 尊重矿山特点和工程安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开发建设及旅游产业等相关规划[1-4],尊重矿山的自身景观特征和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及原有特色景观资源,治理露采边坡及废弃地,改造地形,通过综合治理达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景观营造首先要消除治理区内的地质灾害及其他安全隐患,在体现矿山特色和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良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态人工景观。
  1.2 因地制宜与综合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本着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了解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背景,充分掌握其自身的特征,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具体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结合景观营造取得最佳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
  1.3 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结合点、线、面,反映其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特别是景观元素选择和构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矿山既有景观元素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元素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景观元素的特殊改造利用,是“资源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保留当地的特色景观,而且还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降低治理与改造的成本,从而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1.4 体现地域文化和艺术性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和景观特征,充分利用地域人文特点,将园林景观小品的建设和当地民俗、民风、社区和谐及企业文化相融合,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方法
  2.1 地形整治及利用
  矿山景观营造前需先结合边坡及废弃地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地形整治,以便更好地满足工程安全与综合利用的需要。
  边坡的地形整治一是要满足边坡稳定条件;二是要满足边坡绿化或摩岩石刻等美化工程的需要。边坡稳定的坡度及安全平台设置应结合边坡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依据《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整治技术要求》等相关规范确定;三是边坡绿化坡度的确定必须保证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满足植被的生长需要,一般不宜超过50°。边坡绿化或摩岩石刻等美化工程,同样必须确保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岩体的整体性,保证岩面平整。
  废弃地地形整治应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对矿区内原有道路,一般情况下可适当改造路面和坡度大的路段,避免过多的土方挖掘与调配;对于区内的孤峰残丘,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微地形条件进行景观营造;对于残留矿坑,结合水源条件和工程安全,营造亲水景观;排渣石(土)场在绿化造景前需进行地形平整,符合绿化种植等相关要求,一般纵向坡度控制在10~15°,并配置相应挡土墙和截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营造。
  2.2 植被选择与景观绿化
  正确选择植物种类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功与否和标准高低的关键。针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恶劣、边坡岩石裸露、废弃地凹凸不平、石渣成堆、土壤贫瘠等特点,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岩土特性,一般选取耐旱、耐瘠薄、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边坡绿化技术工艺一般采用喷播、鱼鳞坑(种植槽)穴植、植生袋、藤蔓植物攀爬、苗木补植等方法。废弃地一般采用混播、混种、分期分片栽植、铺草坪等多种形式。   绿化植物作为景观的造景元素,首先是具有美化和欣赏功能,其次是可作为改良土壤、修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另外植物具有对建(构)筑物等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及空间造景功能。景观绿化尽量选取园林景观植物,使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2.3 场地特色景观营造
  矿山是感受和认知工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场地历史变迁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改变、人的情感寄托等。场地特色营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营造,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和场所;二是结合地质遗迹保护,建设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科学价值,发挥其科普宣传功能,寓教于游,使之成为科研和野外地质教学的良好场所,成为具有科学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观光地;三是结合矿业遗迹保护建设矿山公园,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业遗迹资源,在为人们提供浏览观赏景观场所的同时,促进矿山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结合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企自身条件,打造矿企内部及周边环境,改善企业生产和人居环境。
  2.4 园林造景手法的引入
  矿山景观营造应从中国传统的景观手法中汲取元素。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引入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更是提升了整个矿山边坡廢弃地景观的意境和层次。中国园林造园手法主要包括掇山理水、建筑小品、花木配置、塑像雕刻等,加上意境的蕴涵、隐喻及象征,对矿山综合治理和景观营造具有借鉴作用。如对废弃地而言把凹陷建成景观湖或湿地,因地制宜设置广场、凉亭、雕塑、植树铺草及园林景观小品等;边坡配置安全景观护栏,适地建造半悬式亭台,削直岩壁,形成摩崖石刻场所,周边加以景观营造。通过园林造景手法打造一处观光、休闲及游乐的场所。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要考虑其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结合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及“矿山复绿行动”等相关规划和要求,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多重修复造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结合江苏实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主要有:植被恢复单一绿化模式、城市道路沿线及居民区周边园林景观模式、结合地质遗迹保护的地质公园模式、结合矿业遗迹保护的矿山公园模式、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模式及绿色矿山模式[5-8]。
  3.1 单一绿化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恢复植被为主,是江苏省普遍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绿化模式。该类工程主要分布在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河流湖泊周边、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周边。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对裸露边坡和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视觉污染。该模式特点是工艺技术单一(以复绿为主)、见效快、投资相对较低。对露采边坡主要采用喷播、鱼鳞坑(种植槽)穴植、植生袋、藤蔓植物攀爬、苗木补植等方法进行绿化;对废弃地治理以复垦利用为主,益农则农、益林则林、益渔则渔、益牧则牧。部分以混播、混种、栽植等形式进行绿化。
  以苏州市为例,至2013年底,围绕着太湖流域、沪宁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沿线、高新产业园区、天平山等风景区,共完成宕口整治205个,治理总面积1 433.1万m2,其中边坡治理面积490.2万m2,废弃地治理面积942.9万m2,增加耕地面积610.7万m2(占废弃地治理面积的65%),总投资近7.98亿元,治理单价平均约55.68元/m2。
  3.2 园林景观模式
  该模式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规划区或居民集中居住区。营造景观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矿山遗留的独特地形地貌景观,在消除地灾等各种隐患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艺术的手法对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景观绿化,辅以廊、亭、道、泉、摩岩石刻等景观元素,形成以主题公园、文化游憩广场为主要形式的景观节点,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该模式特点是以景观建设为主,工艺相对复杂、投资相对较高。江苏省内代表性工程主要有徐州市东珠山、金龙湖,苏州市高景山、旺山、白马涧,无锡市阳山、钱桥山泉广场,淮安市盱眙都梁广场等。
  3.3 湿地公园模式
  湿地公园模式是针对采煤塌陷地地质环境治理所采取的景观营造模式。江苏省采煤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徐州,塌陷总面积约220 km2,其中未稳沉塌陷区占80%,塌陷区水面占65%。塌陷地以每年约26 km2递增。塌陷地治理主要在稳沉区,治理措施主要采用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煤矸石充填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代表工程有徐州市贾旺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徐州市泉山区九里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总规划面积52.87 km2,分核心区、控制区两个层次。其中核心区面积约为15.98 km2,外围控制区面积约为36.89 km2。该项目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于一体,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的里程碑式项目,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起到示范性作用。建成的潘安湖湿地公园分为北部生态休闲健身功能区、中部湿地景观区、西部民俗文化区、南部湿地酒店配套区、东侧生态保育及河道景观区5个部分。项目总投资8.03亿元,成为南北兼容,自然和人工相和谐,集湖泊湿地观光、休闲健身、总部经济、论坛会都、高档住宅、养老养生、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中国最美的乡村生态湿地”。拥有“林在水边、水在林中、鸟水相连、水波涟涟、草木茵茵、小船荡漾、岛屿萦回、池杉成林”的美景,成为徐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3.4 绿色矿山模式
  截至2014年8月,江苏省共有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6家,其中,中盐金坛盐化有限公司金坛盐矿已成为全国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的35家企业之一,成为首批符合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企业,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占全省矿山企业(2013年矿山数量)的1.83%。依据《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和《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等相关要求,矿山环境治理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园林绿化与景观营造,达到“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5%以上”的绿色矿山建设环境保护要求,为矿区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该模式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着重于矿区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矿区绿化覆盖率,以景观营造步道及运动休闲广场,结合和谐社会与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矿企的健康持续发展。南京梅山冶金发展有限公司梅山铁矿为保证矿区环境优美,在秦淮新河及区内各条道路两边均建造了绿化带、栽种了大量的绿篱,显得郁郁葱葱,格外赏心悦目。另外在住宅区建造了假山、花卉、绿篱等小花园式休闲广场。公司每年的绿化费用约150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近96%。2012年3月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估及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3.5 地质公园模式
  因采矿揭露的地质景观、典型地层、岩性、化石剖面或古生物活动遗迹等是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具特殊的地学研究意义。对此类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适宜以地质公园建设为主题,并做到:
  ①景观营造必须突出地质公园主题,从公园整体到局部都应围绕公园主题安排。
  ②景点必须以地质自然景观为主,突出科技情趣、自然野趣,以人文景观做必要的点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矿山环境治理及设置人造景点应以不破坏地质自然景观与总体相协调为前提条件。
  ③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紧密结合,处理好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④景点的连续序列布局应沿山势、河流水系、道路、疏林、草地等自然地形、地物设置展开。正确运用“断续”、“起伏曲折”、“反复”、“空间开合”等手法,构成多样统一的鲜明连续的风景节奏。
  目前,全省共有3家国家级地质公园,3家省级地质公园及1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总面积约为20 265 hm2,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面积438 hm2。国家矿山公园分别是: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江苏太湖西山岛国家地质公园、江苏省南京市江宁汤山方山地质公园。
  3.6 矿山公园模式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空间地域。
  矿山公园的建设是结合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利用矿山分布于山区,周围多林木、奇石、秀水等特点,将矿山环境建设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景观游览地,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有益尝试,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最高境界。
  矿山公园建设景观营造首先以展示矿业遗迹为核心,包括矿业地质遗迹、矿业开发史籍、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以及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其次是合理利用宏伟壮观的采矿现状环境,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地质环境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体现对现有环境固有秩序的利用及对某一地区矿业文化的感知。通过矿山环境治理与改造,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矿山公园。再次,通过园林建设成集矿业文化、地质环境保护、娱乐、游览、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矿山公园。现存的矿业遗迹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矿山公园建设,充分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轨迹,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使游人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目前江苏省建成的国家矿山公园有两家,分别是江苏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营造以吴王谷、大峡谷,仙人洞,F8断层,窄轨铁路、蒸汽小火车,井下巷道、井下采掘层面、选矿等矿业遗迹为主体,具有罕见性、独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不仅是普及地质知识的良好课堂,也能再现矿山开采的历史。人工景点包括冶铸亭、白龙潭、叠水源、神龟石、凭湖阁、观景平台等浓缩冶山曾经桑海苍田、吴王刘濞采铜铸钱炼铁造兵器、小白龙故乡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和传说。通过“资源重整、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再現”的方式,构建江苏省独具特色的集“矿山地质博览、矿山文化渊源、复绿工程奇特”等综合园区。以“采冶文化、采矿遗迹、铁矿采选”等特色资源为主体,成为融科学考察、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度和谐的矿山公园;同时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以铁矿采选遗迹展示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基地。
  4 结语
  总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可以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改善环境和废弃地综合利用,同时也能通过景观营造带动和提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及房产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依据《江苏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至2020年,江苏省需进行 “矿山复绿”的矿山数量为1 268家,治理面积达12 148 hm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确定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到2020年全省应有近150个大中型矿山应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虽然目前已有26家矿山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其中1家矿山已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很显然,绿色矿山建设距离制定的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景观营造及其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推进全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整治技术要求[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35d7581ec3a87c24028c451.html.
  [2]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评定标准[S/OL].(2010-11)http://www.doc88.com/p-6197056587322.html.
  [3]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Z].2012.
  [4]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绿色矿山建设规划(2013-2020年)[Z].2014.
  [5] 江苏省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2010.
  [6] 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宝钢集团上海梅山有限公司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申报材料[Z].2011.
  [7] 徐州市国土局.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汇报[R].2014.
  [8] 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再接再厉,推动宕口复绿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R].2014.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扬州大学兽医学院2009和2010级选修兽医影像学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该课程“骨折影像学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基于讲义的教学模式(LBL)相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PBL),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读片考试成绩和病历书写成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问题引导式教学;兽医影像学;
期刊
摘要 针对园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及其“设施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地方型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学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四位一体进行构建,充分调研,实施“送出去请进来”战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校企联合”。  关键词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
期刊
摘要 通过分析企业人才素质需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匹配,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其中重点讨论了“工学结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820-02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FD Y038)。  作者简介刘申忠(1979-
期刊
摘要 通过实证研究,评估溆浦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指标的执行情况,并分析了规划实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溆浦县完成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等目标,但现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所剩无多;2006~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协调,但2009年之后二者协调性开始下降。溆浦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形势颇为严峻。研究结果可为及时修改、调整规划提
期刊
摘要 针对吉林师范大学启动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实施的完整的运行模式,积极地研究与探索如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 生物科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3-035-03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
期刊
摘要 分析了怀宁县气候条件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认为该县温度和日照条件对规模栽培草莓基本可行;降水虽多,但分布不均,易涝易旱,草莓栽培应选在地势较高易灌溉的区域;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低温、连阴雨、干旱等气象问题,露地草莓受不利气候环境影响大,大棚草莓通过合理调控能减轻不利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该县规模栽培草莓,建议采用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方法。  关键词 草莓;规模栽培;气象条件;可行性;怀宁
期刊
摘要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元阳梯田红米研究的文献,分析了元阳梯田红米的种性和百年不衰的原因,认为元阳梯田红米的适应性强,耐贫瘠、需肥量小,抗病性强和产量稳定的品质特性是其内在的原因;而元阳哈尼梯田红米的独特栽培方式,是保证其种性百年不衰的技术保障。在元阳月亮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的栽培方式和顺应自然的耕作制度,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元阳梯田红米群体种性,使之成为今天生态
期刊
摘要  以洞庭湖平原区域津市为例,用GIS软件确定耕地待整理区进行分析,采用典型田块调查法确定净增耕地系数以及净增耕地数量,最终确定津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区待整理农用地总面积Ⅰ级为6 890.32 hm2,Ⅱ级为10 195.82 hm2,Ⅲ级为3 672.15 hm2。从案例得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确定耕地待整理区,采用典型田块调查法确定耕地标准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测算耕地整理潜力,其结果要比传统的方
期刊
摘要 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本土树种的应用现状、造景优势及注意事项,探讨了加强科学运用本土树种,构建更具特色、更符合人们需求、生态结构更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观点。  关键词 本土树种;城市园林;养护管理;以人为本;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788-02  作者简介 张文豹(1980- ),男,江苏南京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传统,从业者的教育背景等方面诠释了农产品中农药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给今后农业生产中正确使用农药和避免农产品的农药污染提供了有益信息。  关键词 农药污染; 农产品;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882-
期刊